黄辉
摘 要:文章首先阐明了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然后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结合其他高等财经院校情况探讨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开展学分制改革过程面临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财经院校;问题与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116-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n takes th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combines with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f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redit system of 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ims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redit system; higher fina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lems and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制度,作为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能高度契合现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是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正在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
受高等院校教育的实际问题所限,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引入学分制,先后经历了部分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等阶段,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开始逐渐普及完全学分制。众多高校从90年代末期开始探索学分制教育改革,对学分制的改革与探索逐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1]。学分制由于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育教学制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能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实施学分制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通过设置第二辅修专业既能促进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能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学校可通过每学期学生选课的实际情况及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实时、适度地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特别是通识课程,能更好地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试题库或考试平台系统,实行真正意义的教考分离,有利于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学分制中的学分绩点制度,能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每个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业成绩的现有考评模式的改革。
(二)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完全学分制,可在学习年限、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习课程及课任教师,并根据所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自己的实情,在学业导师的正确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也可根据自己爱好和特点,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进行部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选择,學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和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的培养方案,多选修一些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前毕业,从而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有助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和学习进度,这样更好地保障学生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分绩点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既可为学生创造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在确定所学学科和专业后,在课程选择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既可以纵向选择,也可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进行横向拓展,这有利于高等院校文理并举、相互渗透,能更好地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有助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能更好地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学年制的实施,极大地限制了高等院校的人、财、物资源的利用。部分课程、专业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仅为极少部分院系的学生服务,高校的人、财、物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完全学分制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教育教学资源部门的现状,使课程、师资、图书、实验室、实验设备和教室等一切教育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并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跨院系、跨学科和跨专业使用,甚至在高校集中的地区,如各地区的大学城和高校联盟,可以跨学校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能更好地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和课任教师,这在客观上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积极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在教学中,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能及时、准确地把本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以科研促教学。同时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研教學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现有师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大量优质师资的需要必然推动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加大现有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完全学分制下的班级也有别于传统的班级概念,行政管理班级的学生事实上并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学习,甚至普遍出现同一班级同学互相不认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人意识凸显、班集体意识淡化,班干管理功能弱化,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并且由于学生上课时间不一,班级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班级活动参与积极性骤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降低甚至是缺失。此外,教学班级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专业和行政管理班级,这给任课教师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这些现状很容易造成学生脱离现有教育教学的管理轨道,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严峻的挑战。如广东财经大学在一年多来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学生逃课、违纪现象明显增多,部分学生由于疏于管理,挂科现象十分严重。
(二)凸显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
完全学分制的主体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分制,这一方面要求课程设置中必须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除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外,还须有大量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而目前现有的教学计划中,通识课和选修课比例相对较少,并且实际开课量不足,因而严重制约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另一方面,自由选课要求必须有足够数量、不同规格的课室,而现有教室数量和使用都存在比较大问题,特别是异地办学,如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由于需承担大部分学院的专业学科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及通识必修课,造成教室使用紧张,加之教师资源不足,导致实际可用课室数量还达不到教学的需求。同时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缩短了课内教学时数,加大了课外准备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更高,学生对于图书资料、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等的利用更趋频繁,这要求高等院校能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使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完全学分制的自由选课必然造成现有教学资源的分散,大量的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必然要求学校能提供足量的优质师资。随着高校多年的扩招,学生人数和班级的数量成倍增加,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多数高校师生比非常高,特别是在许多高等财经院校尤为突出,如广东财经大学师生比达到1:22,而我院接近1:28,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我院教师承担教学平均工作量每周不少于12节,很多教师变成了上课机器,无暇顾及科研和教学研究。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知识结构难以完善,常此以往,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冲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会凝滞不前。不少教师长期从事某个专业某门课程的教学,无法讲授多门课程,从而背离完全学分制改革初衷。
(四)现行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完全学分制要求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导致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设置单一、呆板难以很好地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及专业的互补。部分高等财经院校仍然按专业方向来培养学生,重专业、轻学科、窄口径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课程,完全学分制难以得到有效推行。
(五)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有待改革
完全学分制中的自由选课,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选课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安排的时间、对教师的了解来选择相对应的课程。但一方面由于许多学院对学生指导不足,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解读不够,学生在选课时能获取的教师信息又极少,所以学生按自己的设想选课盲目性较大,选择教师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跟风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选课时往往只考虑到兴趣爱好和专业,而忽略教师实际上课情况,加之学分制下的教务系统不够完善,造成系统选课高峰期容易瘫痪、学生选课容易扎堆、选上课的难度加大,而学校必须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造成教学管理工作量明显增大[2]。学分制下学生势必跨专业和跨院(系)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师资力量不足,加之大部分教师喜欢在周三、周四上课,更加剧了这一现象,而部分学生由于计划不周,导致有些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都未能选上课,势必导致这些学生被动延迟毕业。此外,学生选修课程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因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完全学分制实施后学生的选课要求,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培训和指导
完全学分制造成学生盲目选课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三是对学生学业的有效指导不足。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减少学生拼学分现象,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 精心编制科学、简明的修读指南
科学、简明的修读指南应包括课程简介(含先修后修图)和任课教师简历。修读指南应详细介绍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以及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主要内容、教学大纲和每门课程任课教师信息(每门课程至少2人任教),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和任课教师情况。修读指南课程部分可印制成册,做到新生人手一册,任课教师简介部分可放在教务系统中,便于更新和管理。以学院为单位,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和深入学习,可组织适当的考核,从而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2. 建立选课指导小组
由教务处牵头,成立校-院-系三级选课指导小组。学校负责对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学秘书及部分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学院由教学院长牵头,系主任负责加强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教学秘书及学生辅导员在每学期学生选课前以专业教育、开办讲座及师生座談会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下学期的课程,并通过面谈、电话、电子邮件、微信、QQ等多种形式接收学生咨询。
3. 建设和完善现有教务管理系统[3]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网上选课。学分制下选课有时会造成“教务管理系统”网站不堪重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并通过适当地增设提示和警示内容,让学生在选课时对自身学习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能理性、合理地选课。
(二)健全高等院校双导师制,完善双导师的奖惩制度
专业导师在我校实施多年,成效显著。2016年我校开始推进学分制改革,用学业导师取代专业导师,笔者认为两者可以并存:专业导师可更倾向于专业指导和班级管理,而学业导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选课指导,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专业认同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对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的咨询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构架。
学校应选取教学经验丰富、责任性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并通过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双导师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分制改革的热情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双导师制不宜与高校现存的辅导员制的职责相冲突,双导师主要是加强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引导,而辅导员则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课余文体活动。在职责分明的情况下,双导师和辅导员之间应多沟通、多交流、密切配合,并通过建立辅导员和双导师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们做好服务工作。
(三)制定科学、灵活多样的选课规则,提升学生获得感
学分制下制定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选课规则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到各专业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科基础课可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如经管类专业的公共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英语课程可固定某几个时间段(周一、周二或周四、周五)统一开设,而其他课程错开开设,这既能保证每位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减少“碰课”现象,又能确保现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多轮选课结束后,教务处可根据各学院学生选课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位学生能选上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四)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整合和优化各类教学资源
要确保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是重中之重。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课程开设必将捉襟见肘,学生自由选课也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因此,加快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合理优化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如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教室使用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周三、周四教室利用率极高,而周五教室空置率很高,如何通过灵活多样的选课方式和更改周二下午开会时间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加强学风与教风建设
现有分配方案和职称评定制度较严重地制约了教师专心从教的热情。加快优教优酬、劣教低酬的分配制度和教学人员职称评定分类管理是使教风根本好转的一剂良方。对专心从事教学的优秀教师不仅在精神上给予荣誉,而且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让广大教师愿意为教学付出。
我校学分制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学风下滑成为不争之事实,如我院16级学生的学风明显赶不上14、15级学风,不少学生挂科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由选课,班级概念模糊,课堂教学管理欠缺、学生自控力差等等。加强学风建设是关系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双导师制、辅导员制和书院制是从根本上扭转学风的一种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学分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多年,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使学分制改革与各高校校情结合落到实处,如何使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在学分制改革中多方受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峰,黄娟.高校学分制下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63,65.
[2]白海荣,覃业飞,许敏玉.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7(2):37-39.
[3]徐辉.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324-325.
[4]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