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40年高考改革历程,围绕质量与公平这对主题,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实际上,在每一项政策制定、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而价值观念的变化又推动着政策变迁。就高考改革来说,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联盟,一种是坚守公平(正义)的外部行动者,另一种是强调卓越(质量)的内部行动者。前者是公平联盟,后者是卓越联盟。公平联盟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满足国家需求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重视秩序、平等、守正、传承、本土实践,等等。卓越联盟强调个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人是万物的尺度,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重视自由、质量、效率、改革、西方经验,等等。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化过程,那么后者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化过程。根据价值观的演变,我们将恢复高考后的40年分為三个阶段:1977-1991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精英筛选机制。从文化模式的角度看,高考政策属于国家本位的政策范式。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和重建社会秩序,集权管理是其突出特点。1992-2011年高考招生制度开始强化“分权”和“问责”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文化模式集中体现为非中心化和自主决策。高考改革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确立市场本位的政策范式。第二,政策的重心从中学教育转向大学教育。2012年及其后的政策转型期,文化模式集中体现为强调中国特色、探讨中国模式是这个阶段的时代精神。高考制度改革,强化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高考改革有两个特点。第一,重新确立国家本位的政策范式。第二,将高考改革聚焦于卓越(质量)和公平(正义)两个主题。
(周光礼 姜尚峰)
摘自:《复旦教育论坛》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