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04-29 00:44李光林曹洪奎关维国
高教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践应用型人才

李光林 曹洪奎 关维国

摘 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的宽口径专业,辽宁工业大学从创新型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实施两方面入手,推进课程体系优化、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和建设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电子和信息领域更好的胜任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具有较强应用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035-03

Abstrac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oriented wide caliber professional,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and training plan implementation, promot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wher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upgrad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bility, make the graduates to better job,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ransport has strong application abi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on practice

当前电子行业的产业变革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面向工程项目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应用型地方大学必须通过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理念,加强校企联合,引导教师实现教研统一,鼓励学生参与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活动[1]。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围绕“服务地方、面向应用”这条发展主线,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持续的学习与发展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为主要人才培养方向,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模式

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依托工程实训中心和部分行业内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学校为主、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产业需求,以面向应用型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体系,以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修正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核心,形成具有课程体系完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显著、面向相关国内电子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工作中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拓展后续学生的就业渠道。

(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标准中要求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13种能力,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出了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11条,这些标准充分反映了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分析标准要求,大学生素质不仅包括和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价值观层与意志品质等最深层次的“做人”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及知识技能形成的“软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专用型技能,适合特定岗位与特定组织,而意志品质、学习能力等“软能力”属于通用能力范畴,“通用”表现这种能力可以在任何组织任何岗位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是在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因此,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构建都应围绕培养综合素质这个中心进行,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定位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

(二)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以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为方向,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课程改革理念,及时开展教学研讨,对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加强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融合,将新兴学科知识引入课程体系。开设了通识创新创业课、专业创新创业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两个部分,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增加了一门必修课《電子信息工程导论》,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介绍专业特色与实际应用背景,讲授学习方法,各门课程的衔接,使学生尽早的对专业全面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大学三四年级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为建立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及其应用、EDA技术、工程电磁兼容、嵌入式技术与开发等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课程体系,同时这些课程每一届的教学内容都要根据时代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三)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专业课程、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调整相应的学分和比例,集中实践环节(43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5学分,实践学分达到65.6学分,比例达到36.5%。大一主要是课程实验和认识实习,掌握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大二之后进行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掌握初步的电子电路设计能力;大四进行电子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掌握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及行业培训环节,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行业应用实践能力。针对本专业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专业教师每年去企业调研、培训,了解领域最新进展,更新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每两年新开设一门选修课,及时反映有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实验平台的搭建

针对以前的实验室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改进:1.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基于应用场景的基础性课程,如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等,具有不可逆消耗、高成本高消耗、大型综合训练难度大等特点。对于一些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等,具有高危极端环境等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建设虚实相结合的远程开放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构建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虚实结合欠缺。进一步加强仿真软件如MULTISM与LABVIEW的学习与使用。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无纸化学习。节约了实验教学成本,使重复实验、随时实验、随地实验成为现实。3.顶层设计缺乏高度。调整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重视“系统级设计”能力,强调软硬件的综合设计,提高设计难度。4.开放共享不足。增加相应的人员配备,实验室在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对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虚拟仪器研发平台。5.技术开发师资队伍薄弱。按照培养、引进和聘请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师资队伍。6.工程及科研项目转化难。建立专业型工业现场实训平台实验,进一步支持从科创、竞赛到毕设的学生项目级实践机会。使前沿科研成果最大程度转化为工程实践, 使学生接触前沿内容与先进技术成为现实。

(五)项目教学融入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受到应用型大学的重视,它是企业实际结合理论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锦州航星集团公司、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等在教学实践与科研技术攻关合作领域具有多年深入的合作,由企业按照行业需求提出项目课题,例如联合研发超级电容器能量管理系统等产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该项课题。这样的教学形式在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将常规实验项目的整合与优化。

二、培养方案实施

(一)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电子专业先后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省级资源共享课2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网络平台中大量的案例化、工程化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源,同时利用微课、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互补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通过在线答疑、远程实时辅导等使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二级创新团队的建立

本专业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按照小于1:6的师生比实施导师制,使教师能尽早的、详尽的指导学生专业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团队机制,成立“新电子”院级大学生创新团队,深入开展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师指导,对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在团队中进一步筛选,成立校级电子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项大赛。形成了良好“梯队式”的创新团队工作模式,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团队中参加竞赛并获奖的优秀学生指导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计划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及管理机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习训练项目。由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行业需求以及新技术的要求,开发一些适合行业特点、面向实践应用的项目,对参数指标严格要求,并且提供专业的测试设备。作品可参加国家举办的比赛,使实训项目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与创新技能。同时毕业论文也以创新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技竞赛题目为背景开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四)产学合作育人

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实践实习和实训环节,充分利用实习企业、合作企业,结合我校工程实训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可安排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提高电子专业的实习和实训及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教学质量。

(五)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利用微课、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课堂与网络学习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養。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特点。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教师理论教学的难点、教学反思,也可以是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过程或是电子制作的技巧方法,还可以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或实际作品的制作展示,构成了一个主题突出、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有效转移,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业能力。

虚拟仿真平台解决了实物教学资源有限性及更新速度快成本高的问题,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情景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仿真平台使电路设计变得相对简单,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成果

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近3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和辽宁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共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13项,省二等奖26项,省三等奖33项。近5年,学生共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7项,完成辽宁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3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丰硕,学生发表论文14篇,其中学生第一作者8篇、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

四、结束语

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专业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方向明确,突出创新应用能力,建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自身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工程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搭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依托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内外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锻炼培育了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成洪波.论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145.

[2]王金彦,李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工程应用创新人才[J].大学教育,2013(16):76-77.

[3]朱德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4]曹文平,李济源,汪银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法探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9-10.

[5]韓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1-123.

[6]李树涛,章兢,黎福海,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4):77-79.

[7]王香婷,李明,石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9):124-126.

[8]丁晓红,李郝林,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19-122.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践应用型人才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