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村戏剧的功能性阐释与成因分析

2018-04-29 06:09张羽华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成因价值

张羽华

摘 要: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傩文化是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给人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力。论文在简述思州傩文化概况后,从民族乡村戏剧的当代阐释路径重点就思州傩文化在新时代的功能性进行探析,并对思州傩文化的成因作出简单梳理。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思州优秀傩文化,促进多民族居住区的和谐发展,积极推动地方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州傩文化;当代功能;价值;成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10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22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多民族居住区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越来越显出重要性。“全球化是一种知识效应,对思想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府的实践都具有确实的冲击力。”[1]尤其是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力非常大,有些地方傳统的优秀文化甚至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走向断裂和衰亡。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思州傩文化,在各民族长期交流、沟通与融合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发展、变迁,它依然保存着强有力的文化生命力和表现力。在各民族与自然、社会、心灵的融汇中,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从事地方文化,尤其是傩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侧重于傩戏文化的源流、剧目内容、传承关系、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往往忽视了傩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功能性分析。实质上,在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剖析思州傩戏文化的当代功能与价值,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思州是现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岑巩县。岑巩县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多民族居住区,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长期居住地,曾经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祥地和交流中心,至今流传着诸多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中原文化、苗族文化和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生发出古老而韵味十足的民间文化,充斥着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思州傩文化是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给人强烈艺术审美力和感染力,在新时代表现出重要的功能。 一、思州傩文化的整体概观

思州傩文化是黔东南地区最为古老的文化,由傩、傩祭、傩舞、傩戏等构成统一的文化系统。根据考证史料《大元一统志.思州军民府》《贵州通志》《思州傩戏志》《思州历代名师录》《思南府志》《镇远府志》《黄平州志》等得知,笔者认为岑巩傩文化源于原地各民族对生活的原初认识,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性质。同时,在明末清初,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江南、湖广、中原移民经由湖南入黔,另外巴蜀一些移民已入住黔地,他们带来了傩戏文化,在此地得以继续流传,并融会了地方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代独具特色的傩文化。思州本地民族已把傩戏作为一种业余职业,在空余时间到河南、湖南、四川拜师学艺,回到本地继续做傩艺,不断提升傩戏的文化品位。岑巩县傩愿脚有61种[2],傩愿仪式流传在思州各民族、各村寨。总之,傩戏仪式在接受外来傩戏的基础上,融合了川剧、傩戏和花灯戏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傩戏。

岑巩傩文化积淀了各民族世代的情感活动、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体现出原生态的适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具有娱乐教化和还愿的功能。岑巩傩文化以拜法投师、跟班学艺和抛牌过职等方式得以传承与发展,具有整套的仪式过程和内容。虽然同属于傩戏文化原种,但是每个民族的傩戏文化都充满个性特征,尚未脱离傩祭仪式,保存着民间信仰和娱乐性质。就民族类别划分而言,有苗族傩文化、侗族傩文化、土家族傩文化、仡佬族傩文化、汉族傩文化等。按照服务对象和空间领域,主要有宫廷傩和民间傩。其成员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家庭成员组成一个傩戏班,二是以家族成员或者一个村寨的其他姓氏为主要成员,明显具有传承和保密性质。

傩坛的主体是掌坛师,他是总体行动的指挥中心和运作中心,仪式活动是在富有意义的空间举行。傩神仪式一般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组织,有内堂和外堂之分,空间布局比较紧凑而复杂,遵循民间的生活习性和日常生活原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空间是仪式举行的地方,是世俗世界中圣地的象征,是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向神祭献的空间,因而,它是一个人神沟通、人神聚会的地方。”[3]整套仪式过程,充满了生命化的世界图景,达到冲傩还愿和娱神娱人的预期效果。

二、思州傩文化的当代功能性探析

人类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以族群或集团的名义生产出某种合适于自我发展的文化模式,给世界赋予结构、内涵和意义,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是人的中介”[4]思州傩文化依靠人得以传播和发展,它又来自于族群或集团对社会、人类自然界的模糊认识、信仰及精神支配下的一种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某种原始的宗教性质,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旅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在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物质生活平还不是很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还有限的环境下,傩文化体现出驱疫纳吉、消灾除病和祛鬼逐魅的作用。新时代思州“傩文化因其重要而被重视,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世界展开的重要方面,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5]在全球化语境下,充分挖掘傩文化中积极、健康、科学的东西,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盘活当代社会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思州傩文化,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州傩文化具有对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认识功能

在以往我们对傩文化的认识过程中,往往把一些地方傩文化作为负面的因素加以评价和批判,对它们的认识功能加以否定,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改变了我们对傩戏文化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当前,傩文化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它的文化基因依然是地方性的,保留着地方的自主性和原始性。元明清以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发展,黔东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互动,随之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只是充实和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正是基于這样的认识,我们从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历程来捕捉各民族关系的演变发展,也就有可靠保证。民族文化积淀具体体现在对象物——傩文化中,显然,傩文化是各民族的记忆宝库。它是这个族群共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娱乐方式,相应地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不一定是成文的和由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可能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信仰、哲学、美学”[6]。考证各民族生活状况、文化心理和价值信仰,可以从傩文化的历史记忆中去寻找民族发展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思州傩文化能够帮助我们从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中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我们从大量史料中去理解和掌握傩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迁与创新,能够掌握各时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状况和动态,把握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族精神。因此,优秀的傩文化能够为史料工作者认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状态和民族心理。查阅思州相关县志,我们发现思州是荆楚夜郎文化凝聚之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县内分布有侏罗纪古生物化石、铜锣、铜鼓、战国甬钟等。在民族乡村戏曲方面,最突出的是思州傩艺技,它折射出本民族的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像傩戏表演过程中的上刀山、下火海、口衔红铁、喊竹等环节,最能体现出人们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

思州少数民族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信仰,体现出这个民族渴望战胜疾病美好心愿,以娱神娱人的生活方式寻求精神的放逐与快乐。思州傩面具展现的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大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生活为主体,我们可以从中正确认识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比如刘备、关羽、杨家将、周瑜等。侗族“喜傩神”的面具,是侗族龟龙图腾的一种象征,能够窥视出侗族先民的原始群居生活境况。从傩戏的服饰来看,思州傩戏班穿着各种服装表演,体现出强烈的摹仿性、象征性、精神性、集体性的文化属性,展示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的生活品格。傩文化影响人们的族群心理、道德标准和审美需求。它的凝固形态仍然可以重新唤醒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揭示了留存在这些文化符号后面的精神内涵,使文化精神和生活理念得到传承。”[7]

(二)思州傩文化具有带动地方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游客旅游的目是为了寻求一种文化需求和满足。传承和保护地方傩文化,是提升旅游文化品味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思州傩文化以自身的优秀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给游客一种文化消费,并从游客那里获得经济回报,从而激活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着力打造思州傩文化的文化品牌,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又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盘活了地方经济,也维护了地方社会治安的稳定。

傩文化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从而丰富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展旅游的影响和吸引力,提高地方群众的物质生活。不可否认,“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或异质文化”。[8]经历元明清以来的文化大发展,思州傩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功能。傩祭、傩戏主要在各个乡村公堂屋表演,展现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丰富的原生态文化魅力。随着当前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思州傩文化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极大地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思州傩戏十二绝招:上刀山、踢刀、操刀、踩红犁、掰竹、悬星挂斗、手捞油锅、口衔红铁、头戴红三脚、手抹红铁链、放马脚、过火海等,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傩技文化,突出了地域性,并利用自身的观赏性、文化性、神秘性、趣味性来吸引游客,孕育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与人文旅游的互动发展中,有效地将人文旅游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丰富人文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人文旅游及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9]

(三)思州傩文化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

一个地区民族的凝聚力需要有和谐的社会作为根本条件,而和谐的社会又需要强大的人文精神作为智力支持。“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10]思州傩文化作为思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它对思州各民族、各团体、各社区、各村落具有明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整合力。人民群众通过公共场域,以文化为核心,把一些对该文化感兴趣的民族凝聚在一起,举行各种仪式,加强沟通和交流,能够有效促进个体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促进社会有序的发展,并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思州傩戏在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了民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它凝聚着几百年来思州各民族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量,因此,挖掘思州傩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增强思州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强化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傩文化的活动场域中,各民族之间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各民族虽然在生活方式、个性心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一致,但是在思州傩文化的艺术熏陶和精神感染过程中,他们会从心灵到行动,逐步达到共同认识,形成统一的族群心理。在当代社会,优秀的傩文化勾连着人的深层次心理机制,促进和推动人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促使地方生产发展,生活富足,族群社会稳定有序。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中,地方政府以中国梦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导向,积极推进文化强县,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全县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宏伟愿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思州傩文化作为传播媒介,在国际国内交往方面,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岑巩县政府和学术团体组织召开的思州傩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能够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跨省、跨国之间交流和沟通,实现文化的优势互补。2007年6月23日,由贵州民族大学和岑巩县联合主办“贵州岑巩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研讨会”。2010年9月下旬,肖光华戏班受邀请赴韩国参加国际假面舞艺术节,并多次组织到外省演出。这些会议的研讨不仅有利于提升傩戏文化品牌整合、升级与创新,而且还加强了跨省、跨国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思州傩文化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

思州傩文化主要积淀各民族以审美情感、经验、意识为核心的审美文化教育,并以此构筑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知,渗透出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思州傩文化最终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呈现,但作为个体的人又作用于傩文化,人们把一些精华的东西传承下来,推动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从而凸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至今依然保存下来的思州傩戏剧本,有很多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并深受启迪和教育。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发扬和深入发掘傩文化隐含的教育功能。像《八姑》《李龙》《勾簿判官》《出杨泗一宗》和《出柳三、杨泗》《芦花荡》《骑龙下海》等剧本,读起来赏心悦目,幽默、诙谐,涉及日常生活、社会世态、历史故事等主题,很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作为土家、苗、仡佬、侗、汉等多民族文化的记忆宝库,傩文化可以塑造人,启迪人,教育人,引导人们形成相应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使傩文化得到自觉的传承。正是由于思州傩文化隐含的教育功能逐渐体现出来,那么傩文化作为传播媒介,也就凸显出它的传播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傩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村寨、宗族的日常生活方面。比如傩戏《刘文龙》中第三出《出玉帝》中就提出了“十打”很具有教育价值的名句,即“:一打朝臣卖国,二打边外叛民,三打不孝儿女,四打劫掠强人,五打贪官污吏,六打纵欲奸淫,七打无端骗害,八打欺死瞒生,九打忤逆公姑,十打不敬丈夫”,这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相互尊敬传统美德和遵守日常行为规则的公共品德,又体现了维护集体、国家统一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意识。而《刘文龙》中的“十不许”即“一不许诲文乱法,二不许好酒贪杯,三不许口甜心苦,四不许假虎狐威,五不许慵慵沓沓误公事,六不许唧唧哝哝记在怀,七不许法堂之上多言语,八不许穷舍黎民又加差,九不许鳏寡孤独强勒钞,十不许奉富豪失民惹祸胎。”这明显体现出村族约定俗成的规约,强化村族的认同感,又达到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教育效果。

同时,思州傩文化在地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也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教育中,地方中小学尽量挖掘傩文化的素材,充分利用傩文化资源,寻求积极健康的东西,编写成学习手册或者书籍,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文化环境中体验和感受美,从而受到傩文化的教育。学生从小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生活气息,能够从中体验出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道德情操。同时,地方中小学在积极引导学生具体参观傩戏表演、傩面具、傩技表演等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他们了解民俗民间文化,使他们具体感知傩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培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升华传统美德的情感体验,强化个体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受到创造、由学习到生活的沟通,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丰富传统美德的理论。”[11]在某种程度上,傩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体验,培养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来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完善。

(五)思州傩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功能

傩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它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艺术功能。它能给群众产生一种直觉性的美感,使我们获得健康快乐的审美感受。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人是在触及到对象物后,通过直覺反映,产生观念和想象的形式,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感情,并作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思州傩戏、傩祭、傩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浓缩了原始思维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并以此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从审美发生学上看,傩文化的重要特征傩面具,是审美渊源于原始宗教活动的有力证据。”[12]

傩戏服饰款式丰富,色彩明丽,符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娱乐审美功能。从思州傩戏服饰来看,很多款式都与自然的朴素、本色有关,具有崇尚自然的美。同时,服饰表面的各种装饰一般采用传统手工绘饰,再加上拼接,根据各种需要染上色料,很有纹理,体现出少数民族别具一格的生活面貌。另外,傩戏面具神色各异,形象生动,较为全面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传承至今的傩面具既有属于宗教膜拜体系的宗教性质,同时又有民间文艺体系的艺术性质。”[13]傩戏的面具各异,报子、开山、小鬼、赶牲、八郎、打卦、铁匠、金鸡、仙锋、土地、笑和尚、瘪口龙神、罗侯、春官、判官、地阎等。另外还有供祭祀的傩戏爷爷和傩戏娘娘的木雕像,都具有明显的欣赏、娱乐的价值。这“不但作为一种道具和形式传导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观念,同时它本身就是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审美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资源的价值”。[14]

岑巩傩戏剧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功能。它集中体现在剧本内容的娱乐性、启发性、现实性和生动性等四个方面。比如傩戏剧本《毛鸡打铁》《出杨泗一宗》《出柳三、杨泗》《骑龙下海》《李龙》《秦童八郎》《出开山》《梁山土地》《欧阳老判》等,无论是整个剧情本身,还是剧本里面的小戏插曲,都穿插一些笑话和乡村俚语,幽默风趣,体现出娱神娱人的审美功能。

三、思州傩戏文化的成因分析

从农村祭祀的视角来探讨思州傩文化的成因,是一条比较理想的探索途径。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思州傩戏文化的产生、流传与发展,正是符合地方各民族的审美心理、生活习俗和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思州傩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即来自原始人的艺术性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可能并不具备艺术的自觉,而是宗教信仰的目的”。[15]所以,思州傩文化最初是出于在对自然界的崇拜、神灵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以祭祀仪式为最终目的的歌舞表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在思州以及周边区县的民众在傩戏神秘化的基础上,逐渐转化了认识,遂以一种从容、娱乐的心态把仪式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来欣赏。“这样,这些主神、陪神和巫之间的对舞、对话就逐渐失去了宗教仪式的色彩,转变为‘被观看的表演或是‘一种文艺形式,更进一步发展为‘戏剧”。[16]

与长期居住在这里各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思州傩文化深受山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浸染,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傩戏文化。傩文化在由带有宗教图腾色彩的巫术性质转化到以个体为中心的娱乐审美属性的过程中,它浓缩了对祖先的业绩的认同,对本民族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随着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发展,它也逐渐转化了内在的价值功能,凸显当代性和人民性。傩文化发展和演变几百年,至今依然保存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原生态的文化景观,一个重要的原因表在傩文化为民众达到祈福免灾、酬神勾愿和娱神娱人的目的,得到当地各民族群众的拥护,并加以继续传承与发展。20世纪以来,傩文化由于政治的原因,虽然失传了很多剧种和演技,并中断一段时间的世俗表演,但它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保存蓬勃的发展趋势,并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为广大民众带来愉悦的审美价值和实惠的经济价值。

不能否定的是,傩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元,它必然触及到思州土家、仡佬、侗、苗和汉等多民族文化心态,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傩文化主要存在于民间乡野,具有丰富的民间性质。“这些民间性质的创作,以其对社会现实质朴而率真的认识,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传达出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关注,对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肯定和赞颂”。[17]它的发生、传承、演变与创新,都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精神意志、价值取向有某种关系。同时,各民族的交融,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新时代建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思州傩文化依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功能,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创新力。地方政府要做好对傩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重在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凝聚出惠及各民族优秀的傩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傩戏文化,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整合力。“尤其是在宗教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它展示了宽大的胸襟和深邃的蕴涵,”[18]深发出独特的文化功能。迈向新时代,我们要摒弃传统不健康的东西,充分利用积极向上,且具有教育、审美、历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傩戏文化,这对促进多民族居住区的和谐发展,积极推动地方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托比·米勒,杰弗里·劳伦斯.全球化与文化,出自托比·米勒编《文化研究指南》[M].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3.

[2] 张建建.冲傩还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

[3] 杨兰,张业强.岑巩的喜傩神仪式及仪式象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 〔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5] 李三辉,范和生.乡村文化衰落与当代乡村社会治理[J].长白学刊,2017(4).

[6] 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1).

[7] 陈莹,吴国玖.诗意栖居: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保护路径研究[J].艺术百家,2016(5).

[8] 冯年华,汤澍.略论旅游文化及其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9] 金岩.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 于铭松.文化认同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11] 李龙华,刘兰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立足点和目标取向[J].宁夏党校学报,2008(6).

[12] 李岚.傩——通往洪荒时代的桥梁[J].民族论坛,2004(4).

[13] 王恒富.傩·傩戏·傩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7.

[14] 何琼.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及当代转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3.

[15]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剧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7.

[16] 〔日〕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戏剧研究[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17]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55.

[18] 薛若邻.傩戏:傩坛和戏曲的双向选择——兼谈傩文化的蕴涵[J].文艺研究,1990(6).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成因价值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