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哲
摘 要:音乐记忆的训练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述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遵循心理学相关规律,以丰富的唱歌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训练提高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唱歌教学;心理学规律;记忆训练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记忆能力是进行音乐活动的基础能力之一,随着音乐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唱歌教学中对学生音乐学习经验的积累及演唱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更加关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6年级的学生,每学年应能够背唱歌曲4~6首。”然而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不能正确、完整地背唱歌曲的情况。究其原因,教师在平时忙于新内容的教学,忽视对已学歌曲进行及时、科学的巩固复习,没有遵循心理学相关规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鉴于此,笔者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以丰富的唱歌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加强学生音乐记忆训练的策略。
一、在歌曲学唱阶段加强音乐识记
1.注重对唱歌教学中学习内容的选择
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并非是唱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从音乐新体系教学理念来看,教材中的歌曲只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素材。对于音乐教材中所提供的歌曲,不需要所有的歌曲都要求学生背唱。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根据作品特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需要,选择最经典、孩子们最喜爱的歌曲来进行教学。有的歌曲值得精学精练,必须背唱,有的歌曲段落多,音域较高,演唱难度大,只要会唱就可以了。
2.精心设计学唱过程中的音乐实践活动
按照记忆活动的特点,记忆可分为三个储存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有些长时记忆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因此,在唱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学唱阶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产生深刻的印象。一要重视歌曲教学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感觉记忆;二是教学时从学生现有的音乐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和认知;三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奥尔夫、柯达伊等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的本土化融合运用,采用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手段:图形谱、体态律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施直观形象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3.关注对歌曲整体感知体验和对歌词的理解记忆
对于歌曲的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体验和对歌词的理解记忆。短小的歌曲学唱时就可以要求背唱,较长的歌曲可以將整体记忆法和部分记忆法相结合,如先分乐段记忆再完整背唱。当学生对歌曲旋律比较熟悉,但容易把歌词混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段落的歌词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各段落歌词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将歌词内容想象成一幅画,“入景入情”激发学生通感体验,以确保记忆的持久。
二、遵循记忆规律对唱歌进行有效复习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歌曲记忆练习的时间量
音乐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系统训练。因此,每节课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量进行歌曲记忆练习,以一学期18周、每周两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为基数,每课时可以安排两个时间段(各5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记忆训练。一个时间段用于新课教学前的基础训练环节:包括音高、音准和节奏的训练,对已学歌曲旋律的复习,采用背唱曲调的方式进行。一个时间段安排在歌曲巩固环节:要求学生记忆所学歌曲,从歌词的记忆和分段背唱练习入手,由局部到整体对歌曲进行记忆。
2.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长期记忆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新授歌曲之后“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先想再唱、心中默唱、全体或分组分段背唱、个别领唱和采用点歌的方式背唱等。二要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对所要记忆的歌曲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确保每节课背唱歌曲的时间量。从一课时到以月、学期为单位安排歌曲复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常温常习,常唱常新,直至将所学会的歌曲都能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在唱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高记忆能力的训练,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设计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并采用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式,循环往复进行复习背唱,帮助学生深刻和正确地记忆所学歌曲,积累音乐的学习经验和演唱曲目,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