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凯
摘 要:女红文化产生于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背景下,并且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结构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女红文化日渐没落。究其原因,一是受中国重“道”轻“器”传统观念影响,导致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发展;二是女红文化所依赖的“小农”经济的瓦解,使女红不再成为女性必备的技能。如何去传承女红文化,让其可以创新性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女红文化;手工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一)研究背景
女红在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中可以說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将它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中国的女红在中国的文化已经存在有三千年之久,以前的女红艺术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她们分别是民间女红、书院女红和官家女红,她们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导致她们在手作物的艺术表达上和艺术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这些不同仅仅存在于形式上。从现在可以看到的作品上看,以前的女红作品在审美特质上都呈现出了与本民族文化、传统造物文化的相契合的共同点。女红在现在语境中已经很少被提到,但是女红艺人在过去却提供着一个家庭中经济的部分来源和家用织物的全部。她们在过去因为技艺的娴熟,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就像明朝的黄道婆,因为她对纺织技术的创新而备受当时的人的尊重。
二、女红文化中的审美及女红文化
在中国传统女红文化中,女红的造型、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等元素都不能脱离其在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与文化作用去谈,因此逐渐形成了女红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系。通过对女红的艺术特色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它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造物寓意”的造物理念,在图案设计上大量采用拟人化、譬喻、情感性符号,以及通过假借、谐音等一系列设计元素来做审美表达,形成了一种在满足功利性的情况下达到功能与审美相统一的审美价值体系;在用色、造型、图案等审美元素上,则注重使用自然中的一些物象来寄托情感,表现出古人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趋向。除此之外,女红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形式与造型语言上都具有自身的韵味与魅力。在作品中除了能体现出满足特定实用价值、恰如其分的造型等特点外,还能完美展现出女性的手工细作及“女性”独有的审美特征以和不同于男性的价值取向。这些表意机制与审美特征都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尤其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通过多样化的器物功能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里得到了集中的呈现。从民国开始有了第一批女性将江南女红的成就去著书立说,使女红的技艺特点和审美思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民国时期就因为纺织而闻名全国的南通纺织工艺大师沈寿写的《雪宦绣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反映了女性开始作为一个新的有别于以前的审美主体的出现。
三、中国女红文化的终结
当女红文化的发展迈入到民国时期已经进入了自身发展的夕阳期,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工业化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民国作为中国从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在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原有的许多产业基础受到重大的打击,开始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的人口流动性也开始不断增大。女红的存在根基也就是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在西方的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变的土崩瓦解。随着大量工厂在中国的建立,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进入工厂去谋求生活,女红因为其生产方式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已经开始变的逐渐没落。继续寻找女红没落的根源,可以发现造成女红没落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女红的技艺传承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按照我调查出来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历史上女红文化技能的传承往往是通过家庭内部的传承,也就是主要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的。这样的传承方式正在受到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年青人相比较继承手艺他们更多的愿意去参与到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他们已经受不了传统手工艺的无聊。调查显示许多年青的女孩子因为提不起对女红技艺的兴趣而不愿跟随老人们去学习这些手工技能,导致许多老人因为后继无人而倍感焦虑。上面这些情况对于庆阳和南通这些手工业重地尤其的明显。
(二)人们的偏见阻碍了女红文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女红教育不再作为社会主流教育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了。现在女红文化已经失去了其所依存的社会大背景与经济基础,而且现代社会在认知层面上对女红的狭隘认识也使女红文化价值被抑制。只有在打破在意识形态上狭隘认知的前提下才能使女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三)市场经济对女红文化发展的影响
工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紧紧相关联的,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谈到女红当下发展遇到的问题就必须围绕着近代经济结构的特征而展开。在利益至上的当下,各种职业培训开始流水线式的培养大批现代化手工女艺人,导致现在的很多作品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廉价复制品,这样的模式阻碍了女红文化的发展,使女红艺术形式只满足于当下创造出来的经济利益,逐渐的失去创新的能力。
四、结 论
虽然时代的变化让女红不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女红的“魅力”却依旧存在于现代人的心中。“手工艺是最富人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去重新审视并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从而安顿过度机械化下缺少人情味的现代生活。对于女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将女红文化与当代审美心理、趣味相结合,从而使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设计语言、审美观念在当下的时代复活。对于当代中国的设计师而言,只有不断的在设计过程中去吸取来自中国民间最具生命力、本土性的的设计元素,才能有真正的中国设计语言产生。
参考文献
[1]张娅雯,崔荣荣.中国传统女红与女性生活及家庭地位[J].大众文艺,2015(19):273-274.
[2]黄永松.用心的“手·工·艺·美”[J].艺术设计研究,2013(03):16-18.
[3]小田.论近代性江南村落女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03):54-64.
[4]吴华珠.浅析中国民间女红工艺衰落的原因[J].戏剧之家,2015(13):179-180.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