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梦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基础教育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语文学科贯穿了学生的教育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外,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格外重要。我们教师必须始终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多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阅读课文上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语文的气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文章,用心去阅读文章。下面,教师就以《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同时真切感受到只有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这篇文章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咀嚼,仍能发现许多值得品味、积累的语言。如何才能将语言的品味落到实处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图片对比,引起震撼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图片又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非常形象的工具,通过两组照片将沙漠和绿洲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图片的直观感受下,让学生谈谈对“沙漠”和“绿洲”印象,同时相机出示文中描写“沙漠”“绿洲”特点的两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阿联酋环境的变化之大。并由感受到这种变化继而引发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阿联酋从沙漠变为绿洲原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联系实际,感受代价
聯系生活实际来教学,往往能够把离学生较远的东西一下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够很快被调动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感悟文章的重点词句。
课文第三自然段转述了阿拉伯朋友说的话,其中讲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为了让学生一下子真切感受到培育花草树木是要花很大代价的,这费用是无法估量的。教师让孩子们回家了解爸爸妈妈培养自己一年大概要花的钱,大多数孩子一年的花销大概要两万元,甚至有孩子高达十万左右。随即结合课文插图提问“如果培育一棵树要花多少钱?”“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花多少钱?学生算着算着就不敢说了,教师就马上鼓励他们大胆猜,还告诉同学们,中心花园里的树不只图上看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最后有同学说要花上亿元的钱。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学生很快真正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在沙漠中植树种草投资巨大,代价极大。
联系生活,理解文本语言,品析文本语言,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将不熟悉的事物和已经熟知、亲身经历的事物相比较,更能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三、潜心阅读,朗读感悟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字韵》中提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感悟,通俗的说法就是感知和领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阅读、体会而有所收获和领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呢?就需要潜心阅读,仔细品味,悉心感受,反复推敲,才能感悟文本的精彩。
在《沙漠中的绿洲》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教学重点,围绕一个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造国家的?”作为课文的主线索,让学生来谈感受,在学生自主找出相应语段后,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建成绿洲的艰难加以感受。“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从“三买”和“三个连续的动词”,让学生反复品读、朗读,感受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感受阿联酋人民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不惜一切代价改造环境的决心之大。最后引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培植花草树木的目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在抓关键词句的品读中,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语言品味的方法有许多,但最终还是要回归语言的本身。语言品味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