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 要:阅读教学应做到:精析重点,理顺主线,凸显中心留印象;精巧点拨,催促感悟,掀起情感练朗读;精准练习,适度指导,触类旁通巧迁移;灵巧组织,适时调控,自主合作促生成。
关键词:理主线;巧点拨;精练习;善调控;促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和当代社会现实了解意会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以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增强交流写作的能力。然而纵观我们的阅读课堂会发现许多不足:教学内容就事论事,阅读理解浮光掠影,教学重点越俎代庖,感悟创作散乱无章等等。那么,老师的作为何在?经过探究实践、总结反思,我觉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析重点,理顺主线,凸显中心留印象
一篇课文,学生基本能读懂,但可能只是泛泛而读,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老师的作为就在于抓核心,理线索,悟思想,让文章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郑和远航》一文,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先提出中心问题“郑和远航是一次什么样的远航?”以此为抓手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阅读,可谓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把握前后文连贯阅读,老师适时引导:郑和远航是一次什么样的远航——是友好交往的远航;达到怎样的目的——达到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此时再请学生讨论“你觉得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引导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使学生对这位“世界航海时代的第一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顺其自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精巧点拨,催促感悟,掀起情感练朗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平常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老师如能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从而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境界。为此我们要在适当时进行精心点拨,促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如《丑小鸭》一文以童话的方式讲述丑小鸭生下来就被别人瞧不起,被迫离家,后来发现自己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教学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后,即时提问:读了全文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有的说:丑小鸭真的太可怜了!有的说:丑小鸭虽很弱小,但表现得很勇敢;就在学生争相举手时,忽然有个胆小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丑小鸭太善良了。我被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见解所感动说:“你真是丑小鸭的知心朋友!”这时,同学们都为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感悟由衷地喝彩鼓掌。这掌声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课堂显得和谐自然。最后,让同学们带着对丑小鸭的敬佩之情朗读课文,这时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得非常动人,读中再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三、精准练习,适度指导,触类旁通巧迁移
现行的课堂,老师们忽视对练习的精心选择,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近阶段的调研发现,多数的课堂都是在下课前匆匆布置,练习的题型没有针对授课内容精选,只在课末草草布置,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结果是错误很多,然后反复订正,练习的效果很低。如某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仿造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格式,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有文中句式的样子,大部分学生能够仿写。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结果是花样百出。经过反思,我再布置这样一个练习时,随即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想写哪一处景色?二是这样的景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三是从哪些景色体现出这一特点?并在课内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然后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开始动笔,终于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四、精心组织,适时调控,自主合作促生成
现行的课堂多数是根据课前的备课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一读再读,力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认为还要适时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使他们从中获得锻炼,比老师直接给予效果要好得多。我听过一节课,课上分组学习时每人都有分工,都有岗位。有主席(安排四个人轮流发言);有文书(及时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有计时员(每个学生发言限时一分钟);有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同学汇报方案,即使你很内向也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让每个同学明确自己在合作教学中的位置和职责,合作学习就更有效。这样的教学老师就是处在平等中的首席,巧组织、善调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的教育名言值得我们深思。放手让学生参加,就像导游一样,指明一个方向,让游客们拾阶而上;给学生创造一次机會,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情境里得到有效发展;老师在关键处有所作为,适时地予以点拨、指导与调控,才能达到高效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孔普.如何高效阅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满建宇.守望教育[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