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叶琳
摘 要:数学课教学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時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要尽量让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普通的生活当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生活体验过程,从而以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环境
一、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日趋生活化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首先表现在教师导入的生活化上。教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都要有一个教学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或者通过学生自身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把这些有趣的生活实例加入到导入内容中去。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有余数除法”一课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除法知识(整除知识),举一个现实生活中需要除法解决问题的实例,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然后将学生举例中的数字进行替换,学生会发现替换后的数字,会导致不能整除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就此引出“余数”这一概念。这一导入环节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已学知识进行举例推导出了未知的新知识,这种生活化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还表现在例题设计的生活化。这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了实际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提高了自主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更体现在练习的生活化上。还以余数除法为例,教师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同学间用不同数量的笔或其他事物来进行实物操练并进行相似问答,以强化教学效果。采取实物操练的方式,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其现有的认知水平下,对整除概念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涉及余数时如果直接灌输给他们相关知识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但是如果结合实物,进行实物辅助教学,就更加便于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枯燥的题目变为生活中有趣的小问题,题目相对而言好像也由难入简了,这种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习的方式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日趋生活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和质量成正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数学生活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在较低的阶段,其自身经历过体验过的事物更容易被其理解和接受,如果将这些数学问题转换成他们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将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爱上数学学习,而且还能体验到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做到在教学用语上简洁明快,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甚至游戏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善于营造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一节课的时长当中,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足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使用讲授法这一种教学方式,以避免产生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的情况发生。
三、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日趋生活化
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环境与授课质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小学数学教学环境生活化,会让学生从单纯的数学学习变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会完全不同。在现有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所停留的时间最长,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对于学校环境熟悉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自己观察到的学校环境中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入手,将自己的发现带到课堂,通过和大家共同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让学生算出一个班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最简单的一个个数数的方式来得出结果,然后再告诉学生如何用更加简单的加减法方式进行计算;此外,还应该重视家庭环境中的数学生活化。比如,引导学生回家后对生活用品进行分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分类教学的实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分类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分类整理物品的好的生活习惯;最后,还应该重视无所不在的社会环境中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学科。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数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应该将数学的教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不应该是刻意地按照课本单纯讲授,而是应该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去找出课本讲授问题的答案,真正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宋文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