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剑 何祖元 张帅
摘要:中国产业经济正在促转型、调结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的牵引和驱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能源类业务持续高增长。但是,并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市场、地域差异、风俗文化、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风险因素,并购成功的有之,并购失败的亦不在少数。如何通过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来防范风险变得日益紧迫。本文旨在通过设置收购前、中、后三个阶段内部控制措施,加强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以达到成功收购的目的。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内控措施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产业经济正在促转型、调结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牵引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总量持续高增长、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具有很实际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并购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市场、地域差异、风俗文化、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风险因素,对于相关风险的应对和防控,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制约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对能源类业务投资的运作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海外并购前、中、后阶段的风险分析识别、内控体系设置和措施安排等,以防范并购风险,确保收购的成功实施和运作。
(二)相关概念概述
1.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指一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或者全部股权收买下来。海外并购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
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一)案例简介
1.D公司的基本情况
甲国地处非洲大陆东北部,D公司位于甲国西部沙漠地区,拥有的丁矿资源量位于世界前列,在甲国境内控制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的丁矿资源勘探区,持有6个丁矿探矿权,控制3个丁矿勘探项目,该项目是非洲乃至世界及资源勘查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
C公司是乙国(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注册的上市公司,主要资产是持有D公司100%股权。
A集团为中国国有企业,其正常生产经营中需要使用丁矿。在对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后,A集团决定开始重点推进D公司的收购工作。同时,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收购,与国内知名B投资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成立中方收购联合体,共同开展项目收购。
2.收购方式的选择
丁矿是属于全球性能源战略资源,为了能够在收购后全部控制D公司丁矿资源,A集团决定通过收购C公司全部股权以控股D公司。由于标的公司C公司均为海外上市公司,其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超过30%,如果全部收购大股东股权,则触发乙国证券法律规定的要约收购条件。本着信息公开原则、股东平等待遇原则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原则,乙国证券主管部门将要求收购方对收购要约的价格、内容等相关信息需及时进行公告,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鉴于上述原因,选择对C公司实施要约收购。
(二)收购风险分析
1.政策风险
由于本次收购为要约收购,标的公司涉及两个海外国家的公司,每个国家的政策均不一致,因此收购将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項目审批风险。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一直将和平崛起、高速发展的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由于意识形态、“地缘”上的偏见和文化心理上对中国企业存在着很深的偏见,特别是涉及到能源战略物资的收购,容易引起其认为背后有政治意图,从而以国家安全担忧为借口不批准收购。D公司虽然位于甲国,但其控股股东C公司在乙国证券所交易所上市。全面收购D公司股权,需要甲、乙两国政府审批。两个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收购矿业等资源项目的政策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若两国不能够全部同意收购,则D公司有可能不能够控股收购。
二是税务政策风险。甲国的税法政策变动频繁,有些税法条款的变更甚至影响之前投资的决策基础,将对企业并购及并购后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当地税务机关对税法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对税法条款的解读往往是不利于纳税人。这对于企业无论在税法遵从方面,还是税务筹划方面,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战略风险
丁矿资源是稀缺性能源战略性资源。全球低成本、相对成熟的丁矿资源几乎全部被世界大型矿业公司瓜分,对新发现的优质资源竞争异常激烈,本次并购项目即为优质丁矿项目。为保证集团长期稳定发展,务必要控制大量的海外丁矿资源量来保障经营。而本次收购过程中,如果没有绝对控制C公司,将不能够控制D公司,也不能有效控制D公司的丁矿资源,从而失去战略意义。
3.法律风险
根据甲国《矿业法》,如果D公司1号核心矿区未获得采矿权,D公司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可以再次延展1号核心区域三年的时间。但是一旦1号核心矿区获得采矿权,D公司其他区域的探矿权利即时作废。且当时甲国政府颁发新丁矿权证禁令,在禁令废止前,除1号核心矿区外的其他区域也不得申请探矿权,该区域将处于采矿权空白阶段。因此,存在不能按期获得1号核心矿区采矿证和丧失其他矿区探矿权的风险。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C公司股价波动风险、丁矿价格波动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的利率风险等。
股价波动风险。由于C公司为上市公司,且本次收购为要约收购,一旦收购信息扩散,资本市场会很容易做出过激反应,可能造成股价迅速蹿升,短期内偏离公司实际价值,增加收购成本。同时,国际市场上丁矿价格波动也将影响C公司的股价,如果丁矿价格一直走高,C公司股票上涨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同样会造成收购成本增加。
汇率风险。本次收购涉及到甲乙两国主要流通币种,而国际市场丁矿交易主要币种是美元。因此,未来交易将涉及到至少三种币种的汇兑,伴随着国际汇率市场的不断变动,将增加汇兑损失的风险。
利率风险。C公司总市值换算成美元,约100亿美元,因此收购该公司涉及到的资金巨大,预计通过自有资金占比只有40%,其余所需60%资金依赖银行融资。如果贷款币种为美元,预计将按照国际通用的“Libor+bp”浮动利率结构,通过前期预测及公司对财务成本相关要求,美元贷款利率不超过8%才能有正向投资回报。此次贷款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的情况下面临较大的利率波动风险,收购的财务成本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5.技术风险
由于资源总量、地质条件等重要核心数据均为标的公司股东披露,核心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以及供水供电条件等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是工程地质条件对矿山开采成本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矿山是否具备连续生产能力是保证矿山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三是供水、供电保障是矿山正常建设和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
6.公共关系风险
甲国的工会如欧美国家工会一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比较强势。对于外来企业,工会经常以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各种维权性质谈判的名义,对企业正常经营进行掣肘和压制,甚至阻工也变成“家常便饭”,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经营,削弱企业竞争力。
(三)收购前的内控设计
1.合理搭建组织,高效科学决策
在海外资产收购过程中,将面临波诡云谲的国际市场,遇到各种各样影响因素,期间也会遇到稍纵即逝的机遇。但国有企业决策流程和链条相对较长,可能产生决策之后机会也消失的尴尬局面。需要建立一个对市场反应敏感、响应迅速和快速决策的组织,来科学高效地谋划海外并购。
A集团层面成立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对市场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决策,主要由A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收购该项目负责人组成;在领导小组下设收购工作小组,主要在领导小组授权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负责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以备领导小组决策,由各职能部门经理、相关处室长及专家组成,并细分为综合公关组、技术经济组、财务税务组和法律服务组等,为准确预判交易可行性、资源价值以及决策提供双层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综合公关组负责相关国家政府矿业项目的审批程序工作。
技术经济组负责组织国内勘探、冶炼方面顶尖单位开展D公司丁矿资源储量评价和矿山冶炼可行性研究。
财务税务组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税尽职调查。
法律服务组聘请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分别对C公司和D公司开展法律尽职调查。
2.谋划战略引入,降低运作风险
海外收购资源项目所需资金巨大,需要引入战略投资者。根据国际战略性矿产等资源类企业的投资惯例,投资者一般选择根据所占股比直接分得产品,而非现金。
A集团希望能够控制全部矿产品,实现集团发展战略。针对上述情况,经过多方比选,考虑B投资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开拓非洲市场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B公司愿意作为财务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对于A集团的资源掌控没有分歧,故选择引入B公司支持中国企业。
3.筹划交易模式,实现战略意图
对于海外并购业务,交易结构、关系等一般较为复杂,通过筹划合理的交易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并购交易成本以及交易成功后实现并购主体的战略目标。
根据A集团三年商业计划,收购D公司后,為充分运用资本运作平台解决后续资金需求,将择机对其进行装入A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Y。同时,考虑到项目交易涉及甲乙两国及香港之间税务问题,收购过程中涉及所得税以及运营盈利期间的分红税等。经过调查研究,香港与甲国交易所得税为40%,与甲国分红税20%;香港与乙国交易所得税为0,与乙国分红税为10%。基于上述公司战略、资本运作需求以及税务筹划考虑,对收购主体和收购地选择进行较为复杂的股权收购设计(详见图表1)。
一是考虑交易完成后的资本运作。鉴于香港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资本运作比较发达,便于项目收购后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较低资金渠道的选择,最终选择将合资公司设立在香港。考虑到未来能够顺利将D公司资产装入A集团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Y,且避免B公司的优先收购权,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X,X公司与B投资公司共同成立SPV,双方股比即为80%:20%。届时为实现战略意图,可以将X公司持有D公司的股权直接转让给Y公司,以避免B投资公司的优先购买权。
二是考虑交易过程中的所得税。如果通过SPV直接收购D公司,根据甲国所得税相关政策,须缴纳40%企业所得税。而资源型企业账面价值一般远低于实际公允价值,将会产生很高的收购溢价,故按此方式收购,收购方将缴纳巨额所得税。C公司主要资产为D公司。根据香港与乙国之间税收约定,通过SPV直接收购C公司,将会大大降低收购产生的所得税。
三是考虑交易完成后的分红税。针对运营盈利后分红税税务筹划设计,主要考虑D公司直接分红至C公司,C公司分红至SPV将不产生分红税,综合来看,通过此种方式,将大大降低税负成本。
4.研判资本市场,锁定资金成本
由于丁矿在国际市场交易中的通用币种为美元,故将来运营期间,D公司销售收入主要是以美元计价。为有效“中和”未来国际市场汇率风险,故选择贷款币为美元,届时可将D公司收入直接归还贷款。
按照国际美元市场贷款惯例,利率结构主要是“libor+bp”的浮动利率结构,未来还款期间财务成本不可控。为进一步锁定财务成本、满足公司财务成本管控要求,运用简单金融工具对利率进行掉期交易和套期保值。开展10年期以上的简单利率掉期交易,能够避免今后美元Libor利率波动对项目财务成本的不利影响。
(四)收购过程中的内控设计
1.严控信息泄露,严防股价波动
在要约收购过程中,在公告前,务必对相关信息保密。否则,将引起第三方竞争者哄抬物价以及资本市场盲目追逐。第三方的介入可能增加收购难度和提高C公司大股东心里预期;资本市场的盲动可能导致股价迅速蹿升,从而导致以股价表现为基础的收购价格不断升高,从而增加收购成本。
在谈判过程中,A集团严格控制信息传递途径和泄露,尽可能缩小知悉范围,并要求参与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在与C公司大股东谈判过程中,一是严格控制接触信息层级,二是增加信号干扰器等防监听设备,三是对于涉及信息披露的每一环节均征询收购双方律师的意见,四是与C公司签署排他性协议,以保证一定时间内A集团有独家谈判权,从而有效控制信息知悉范围和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泄露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2.推动高层谈判,引入当地公司
非洲国家对于外国投资项目往往要求入“干股”,如果其诉求得不到满足,其会通过各种行政手段阻挠项目在该国的正常生产经营。
D公司所在国为甲国,位于非洲大陆。也面临同样入“干股”问题,为避免未来D公司采矿证能够顺利办理,切实全面解决面临的“干股”问题,策划A集团主要领导与甲国政府高层领导对话。经过多轮谈判,最终甲国政府同意:一是甲国国有企业按照市场估值以增资入股方式入股D公司,并持有D公司8%股份;二是由于该国有公司资金有限,无法取得对等资金入股,其以D公司8%的股权作为质押,向中方借款作为入股资金,同时按照市场化利率条件支付利息,并以D公司未来分红偿还贷款和利息,待偿还完本息后,方可分红给该国有企业。通过集团主要领导“高举高打”,最终有效化解后续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
3.准确把握市场,调整谈判策略
面对不断波动的市场行情,海外并购过程中的谈判策略需要跟随市场波动而逐步调整。一旦有利于已方的时机出现,要能够准确及时把握。
收购工作小组在与C公司大股东谈判过程中,丁矿国际市场价格逐步下跌,经过收购领导小组集体研判,认为在近期内丁矿价格继续下跌是大概率事件,要求收购工作小组立即停止谈判。随后,C公司股价也伴随着市场价格的下跌而逐渐降低。在半年的时间内,丁矿国际市场价格跌宕起伏,收购工作小组在搜集关于近期丁矿国际市场供需情况的同时,密切关注C公司股价波动情况,发现股价探底的时机,立即上报收购领导小组。经过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策,抓住有利时机,重启与C公司的价格谈判,最终达成的交易价格比预期降低约25%,有效降低收购成本。
(五)收购后的内控设计
完成交易仅仅是收购成功的开始,如何有效融合中外企業文化、有效管控收购后的企业以及达成预期目的将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收购后,D公司建立了“中方主要管控、西方主要建设”的模式。在突出中方主要“管方向、管大局和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对治理架构、组织架构、授权体系、关键岗位设置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设计,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1.设计治理架构,巩固收购成果
如何构建治理架构,往往涉及到大股东意志的体现。因此,在设计治理结构时,从公司章程的原则制定开始,到董事会成员组成和董事会下属委员会的设置,均需精心策划,才能确保大股东在未来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执行。
(1)治理结构设计原则
①由于A集团是国有企业,因此,D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务必要满足国资委的管控要求,以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②D公司注册地在甲国,须按照甲国国家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经营。
③D公司未来可能会装入香港上市公司Z,且未来的产品丁矿主要在国际市场交易,因此D公司须满足国际市场资本运作相关要求。
④A集团要对D公司管控到位,并且运作有效。
(2)章程中的设定
为进一步管控D公司,在章程设置中嵌入对A集团作为大股东的权益保护条款。
①多数权益股东有权任命董事会主席,主席负责主持和决定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流程。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主席除一般性投票外,也拥有决定性投票。多数权益股东有权在任意时间更换、任命董事会主席。
②董事会不定时任命其他审计方开展审计检查,确保大股东利益不受损害。
③任何股东不得随意处置或抵押其任何股份。
④甲国国有公司不得出售其在D公司的所有或任何股份,除非该偿还对合资公司贷款和利息。
(3) D公司董事会成员构成
收购D公司后,在保障战略的有效执行以及对关键决策的控制问题的同时,面临着公司实体化运作,运营初期管理连续性问题,以及妥善解决公司所在地工会和社区的支持等问题,股东会决定将D公司原董事会人数增加至9人。其中,A集团委派董事共5名,含董事会主席1名和常驻甲国执行董事1名;B投资公司委派董事1人;保留原董事会中有行业和项目管理经验的非执行董事1名,引入在甲国政府有话语权士绅1名,引入在公司所在地工会和社区有影响力的名望人士1名。
(4) D公司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
D公司正常运营期间,可能面临当地工会和社区的挑战,以及中方外派员工平均薪资水平远低于同类外方员工薪资而引发不满的风险。为更好的应对风险,除在董事会设置审计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外,因地制宜地设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薪酬及任命委员会。
①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由董事会协调当地工会和社区有名望的董事担任,主要代表公司,负责理顺与当地政府和居民之间关系,以及协调项目周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职责,如公司雇员和公司所在地的工会、社区等关系协调。
②薪酬及任命委员会
薪酬及任命委员会由A集团委派董事担任,主要负责制定薪酬及激励政策,招聘国际化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制定满足公司相关要求的规章制度,监督董事会按照公司章程要求的组成,以及协调中方外派员工薪酬问题。
③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由A集团委派董事担任,负责确保公司账目真实、公平地显示结果和财务状况。并确保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监督外部审计的聘任、独立性和绩效。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专项检查,来监督评价管理层执行决策与内部运作的合法合规性。
④风险委员会
按照“管风险”原则,风险委员会由A集团委派董事担任,负责监督管理层在辨识、评估、管理、监控和报告重大的经营、财务、和战略风险等方面,并制定应对措施,及时向董事会汇报。
2.构建组织体系,夯实项目管控
组织体系的建立,往往关乎公司后续经营能否正常发展、股东战略意图能否正常执行,因此,在构建组织体系时,需要结合股东的战略计划以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1)股东会
股东会是D公司最高权利机关,由全体股东组成,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每年召开一次。在股东会层级,A集团通过与B投资公司达成一致行动人机制,进而发挥对D公司实际控股股东的作用,对于注册资本变更、董事选举、股息分配等事项具备控制权。
(2)董事会
在董事会层级,董事会表决机制为少数服从多数原则,A集团通过与B投资公司董事形成一致行动人机制,对董事会多数表决权形成绝对控制。
(3)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主要体现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高管团队,且能够根据董事会授权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执行董事会决议、批准的公司战略和计划等。
3.完善授权体系,保障决策有效
海外并购后的公司,往往面临着国内大股东对海外子公司经营管控不力、海外子公司中方与外方员工之间授权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晰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大股东公司管控定位,并建立完善的授权体系,以保障公司高效的决策。
为实现“管方向、管大局”管理方针,A集团在D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决策事项设置前置审批机制。具体审批流程如下:①属于A集团董事会为最终决策审批事项的内部前置审批环节:D公司董秘提交议案→A集团总经理部审议→A集团董事会审批→D公司中方股东或董事在议案上签字,形成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②属于A集团总经理部为最终决策人事项的内部前置审批环节:D公司董秘提交议案→A集团总经理部预审会审批→D公司中方股东或董事在议案上签字,形成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同时,在接管D公司后的首次董事会上即生效《内部管理授权规定》、《授权管理制度》等顶层授权文件,并根据工程建设特点、组织结构特点和职责分工,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
4.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公司管控
海外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雇佣大量外国人,外国员工对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比较高,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需要外派忠诚可靠的中方员工担任公司关键岗位。
为延续D公司经营初期管理运作的惯性,尽可能留任D公司原有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同时,中方通过在关键岗位设置高、中、初“三位一体”的外派团队,为长远有效地管控D公司提供人力支撑。其中,外派高级管理者担任D公司执行董事,外派中级管理者担任公司发展及公共关系部经理、水冶及采矿部副经理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等,外派初级管理者担任社区副经理和审计经理等。
5.着眼文化差异,构建和谐氛围
文化差异是所有海外子公司面临的重大难点问题,如果不能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将会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会是灭顶之灾。
为有效地克服中外文化相差悬殊而带来的障碍,在并购前着重了解不同甲国的文化特点,收购工作小组制定了收购后中外文化融合方案,避免整合阶段出现文化冲突。一是D公司成立专项公益基金,以未来运营期间销售收入2%-3%作为补充,主要捐助学校、设立奖学金和资助优秀学生赴中国留学等,获取社区支持。二是通过策划因地制宜的活动,为促进双方互相了解彼此文化,举办中外员工交流座谈会,以及举办多种体育赛事,如马拉松、篮球比赛等,使为中外员工工余生活搭建沟通平台,同时,为让外方员工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A集团企业文化,策划“寻根”之旅,邀请优秀外方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赴中国交流学习,增进双方的相互信任,為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针对生产运营企业如何促进企业拓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达成经济活动中各个事项的目标依然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具体到海外并购,由于标的公司所在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风俗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收购主体会遭遇形形色色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海外公司收购,通过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量化、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六个维度,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中的风险易发的各环节,设置内控措施和保护屏障,从而有效地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保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方式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专项数据库.
[2]资料来源:中国并购交易网.
[3]张金杰.近期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问题与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作者单位:中广核核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