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祝元
早春忽冷忽热的天气,最能考验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人们应该抓住春季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学些养生知识,对健康有益。
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季”。《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春季树木枝条伸展,万物复苏,与肝气的升发正好相对应。“肝主疏泄”“肝藏血”,影响着气机升降和血液运行,肝气通达,就会身体轻松,精力充沛;肝气受损,人很容易出现疲劳困倦、眼干目涩等不适。因此,春季要重点养肝。
拥抱春风,天人合一。《黄帝内经》强调,春季养生适宜“广步于庭,披发缓行”。迎着春天明媚阳光,到户外散步、放风筝。满眼的绿色是肝脏和眼睛的“最爱”,可帮助通畅气血。放风筝时极目远眺,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放松颈部肌肉,有利于保护和增强视力,预防颈椎病。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还可清心肝之火,散内结郁热,有助于各个脏腑的保养。
人体的阳气不停地向外、向上发散,而“头部为诸阳之会”。很多女性喜欢把头发紧紧扎起来,显得清爽利落。可到了春天,要想帮助阳气升发,最好“披头散发”,使头部和外周皮肤处在舒缓、放松的状态,有利于情志舒展、气血畅通,让整个人充满生机,与春天的气息相呼应。同时,可用手指梳头,刺激头部的穴位和反射区,有助疏通血脉,调节大脑功能。
如果有机会,不妨登高吼一吼,咆哮幾声。“肝在声为呼”,在山顶、山坳或空旷地大声呼喊,有助于呼出浊气,促进气机交流。仰面朝天,双臂上举,全身放松,使足力气放声,声音由低至高,尽量延长尾声,以利吐净秽气。
常按摩这两个穴位对于预防春季外感风邪引起的感冒、过敏,以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等很有帮助。
颈部的风池穴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其穴义是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以食指、中指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可预治感冒、鼻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热病、瘿气、落枕,还可以安神催眠。
足底的涌泉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全身放松地坐在床上,用手掌来回揉搓或者是按摩涌泉穴以及脚底的部位,揉搓到脚底发热发烫,然后再用大拇指的指腹位置点按涌泉穴,到出现酸痛感觉为止。
春色满园,春天可以作为食疗的品种很多,可以根据早春、中春、晚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疗食材。
早春:早春二月,春寒料峭,适合清补,以补为主,以通为融。食疗可以选含有高蛋白的瘦肉、鱼、鸡蛋、虾等,辅以通阳的辅料,如生姜、葱、蒜、韭菜、香椿头等。
中春:此时温差较大,骤冷骤热,这个时候饮食以清淡为主。春天特有的蔬菜以及菊花脑、枸杞头等野菜,是食疗的最佳食材。
晚春:春末夏初,气候偏温热,天气逐渐转暖。这个时候,选择的食物就不能太温太燥,可选鱼、虾、鸡、鸭,多食水果和当季的豆芽、豆苗、莴苣等蔬菜,而桑椹、樱桃、草莓等营养丰富的晚春水果,能润肺生津,滋补养肝。
(冯瑶整理)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