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8-04-28 03:16
新课程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弹性个体量表

中职生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探讨逆境及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家偏向于从消极角度判断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最后发展的结果都趋于不良。直到Seligm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批心理学家才逐渐转向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待逆境中的青少年,其发展结果不但没有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反而会出现积极的适应特征。视角的转换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开始备受关注。

在国外,对于心理弹性各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才起步,相比于国外仍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鉴于此,本文将回顾和梳理国内中职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动态与进展,结合国外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研究还需加强之处,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回顾

1.心理弹性的界定。“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1950年,美国Black1首次提出的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这一概念,自我心理弹性的确立使得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术语在心理学术界正式开始被使用。但由于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术界关于其界定还暂未统一。本研究基于Masten提出的心理弹性的概念是指尽管在有挑战性或有威胁的情况下,个体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或结果。归纳心理弹性有以下三种定义倾向:

(1)能力性定义:又称特质或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人以一种健康的、适应性的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WernerE.E于1995年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Herrman.H等人也提出心理弹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尽管遇到了逆境,但能够积极地适应,或者是保持或恢复精神健康的能力。

(2)结果性定义: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侧重个体在严重危险下还能适应或发展良好的这一结果,如Rutter定义心理弹性是个体处于高风险中作为发展成果分配的积极成果。

(3)过程性定义;认为个体在重大逆境中的积极适应过程。Luthar指出心理弹性是个体处于重大灾难或困境中还能积极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将其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反弹能力,形象地展现了个体在遭受不利处境或危险后未朝着创伤方向发展,而是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从困境中反弹,达到或超越危机前的能力层次的一种过程;Campbell-Sills也表明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尽管经历了重大的逆境或创伤,但表现出积极的适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定义包含两个判定是必需的:个体所处困境、逆境或者压力的情景,个体良好适应或成功应对。

2.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国内有关于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涉及的研究量表一般是直接引用并修订国外成熟的心理弹性量表,使其本土化,或自主编制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量。其中范芳修订的Wagnild,Young编制的韧性量表(RS),于晓楠和张建新修订的Connor和Davidson编制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李海垒和张文鑫等修订的AustinG与DuerrM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都应用较为广泛。倪倩钰、田俊也初步评价了心理弹性量表(RS-14)中文版量表的效度与信度,表明修订后的量表可用于考察中国国内普通成年人心理弹性。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如: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张敏、卢家楣编制了更为精细化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梁金勇和程诚编制了适用于成年人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等。此外,也有学者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由于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界限并不明显,国内学者采用质性方法进行研究后也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3.我国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现状研究。张旭东研究发现中职生心理弹性现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曾彦莹对848名在校中职生中职生发放问卷进行心理弹性现状和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多个维度上中职生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维度上男性中职生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心理弹性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中职生。

4.中职生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研究。在压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探讨导致个体消极适应的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s),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来自消极的自我概念,背景性经历(如早产、母亲的围产期压力、贫穷等)家庭功能失调、社会支持的缺失等;直到Emmy Werner研究夏威夷的Kauai岛上儿童的保护因素(protect factors),发现在不利条件,如社会经济劣势和相关风险:父母的精神疾病、虐待、社会暴力、慢性疾病和灾难性生活事件等,仍有一些儿童适应良好并健康的发展。至此,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开始贯穿整个心理弹性的研究过程。

危险性因素通常被定义为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处于不利地位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环境方面的因素。一般与贫困或负面结果相关联,如贫穷、母亲的教育水平低、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低出生体重、家庭不稳定、父亲缺席等。

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与危险性因素相对,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立,指对某种环境风险的调整、改善或者一个人对一些易诱发适应不良结果的环境危害的反应。已有研究显示将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分为个体(内部)因素与环境(外部)因素: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又称内部因素,指个体具有的保护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国外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的内部保护因素包含两类,一类是生物及生理因素,另一类是心理因素。我国对于中职生群体的研究则主要围绕自尊、社会认知等方面。

在心理弹性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研究表明自尊的影响最大。林玉香研究发现,农村中职生自尊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与自尊呈现极显著正相关,高心理弹性的中职生在自尊上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的中职生。

社会知觉是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与此对应地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自身及其他人的过程。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包括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认知、自我认知等几方面。

认知在心理弹性的发展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更积极认知。此外,人际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身处压力、逆境的青少年发展的主体保护因素,研究发现相较于低心理弹性组同辈,高心理弹性组青少年具有相对更准确的人际关系认知。自我弹性能够预测心理弹性的发展,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中职生可能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2)环境因素。心理弹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环境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区或同伴的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如家庭的和谐、家人之间关怀、支持等与外在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心理弹性的情感支持的主要保护因素,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的中职生在心理弹性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也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不同的中职生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职生的父母关怀越多,心理弹性越高,反之越低。家庭中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心理弹性比专制型、溺爱型的子女心理弹性水平更高。

对于中职生来说,外在支持系统一般主要是指同伴支持、教师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等。学校是中职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积极的学校氛围以及良好的同伴与师生关系等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其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为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积极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之一。此外,社会支持不仅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更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发展,其中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直接效应显著。

5.我国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干预方法研究。许多研究者近年来摈弃传统改善危险性因素的做法,转向关注个体自身及个体所在环境中的保护性资源。有研究者将保护性因素分为个体因素、人际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归纳总结如表1)。美国加州大学的Richard Bandler和John Grinder创建的NLP一(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即神经语法程式学或称作身心语言程序学,通过改善学生心理弹性组成的七个因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以及Macleod等通过训练个体的注意偏向(如只对负性或者中性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来改善其情绪易染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而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干预研究采用团体干预法,如唐立等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选取8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7名,采用团体辅导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还有学者基于积极心理学与信息时代相结合的视角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可以通过在网络的使用中培养积极情感、自我效能感加以提升,但目前这种方法尚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

二、对以往研究工作的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生心理弹性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干预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明确心理弹性的界定。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的界定不统一是阻碍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因素之一,我国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理解也是各执所见,这给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评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构成很大的挑战。因此,制定统一的心理弹性概念,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1 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Table 1.Protective Factors of Resilience

2.研究方法多元化。我国目前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而其所采用的量表多是国外的量表的修订版。需要编制更适合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弹性量表,提高定量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定量研究需要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结果的精确度虽然比定性研究要高一些,但观察法、访谈法及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信息。再次,对心理弹性研究多以横向研究为主、缺乏纵向研究,纵向研究的加强能描绘出被试心理弹性的动态变化,因此必须结合横向与纵向研究,为不同时期的中职生心理弹性干预提供进一步的实证依据。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等引入到心理弹性研究中来,从生物学的角度更深入地分析心理弹性的机制,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分子水平来探讨心理弹性的生物基础,这可以使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更具有科学意义。

3.研究对象更广泛,研究内容更丰富、全面。当前虽有关于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大量的研究,但研究中职生还是相对狭窄,缺乏大规模、精细化的研究。另外,干预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国外文献翻译与重复验证,心理弹性干预试验质量也普遍不高,设计不够严谨,干预方法单一,很多干预也暂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需要提高干预方法的质量及加强干预方法的实证研究。最后,对于中职生心理弹性与其他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探讨得还不够全面。

4.研究的本土化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基于我国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心理弹性的结构、模型、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多是以借鉴和翻译西方为主,真正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亟须工具。在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研究亟须开发具有高信度与高效度的本土化研究工具,才能获得符合中国人心理弹性状况和特点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Masten A S,Best K 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2(4):425-444.

[2]Smith B W,Dalen J,Wiggins K,et al.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assessing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8,15(3):194-200.

[3]Epstein R M,Krasner M S.Physician resilience:what it means,why it matters,and how to promote it[J].Academic Medicine,2013,88(3):1-303.

[4]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

[5]Herrman H,Stewart D E,Diaz-Granados N,et al.What is resilience?[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56(5):258-265.

[6]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36-141.

[7]畅相韦.心理弹性概念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88-90.

[8]周会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5):92-95.

[9]倪倩钰,田俊.心理弹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及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3,(10):1524-1527.

[10]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01):24-27.

猜你喜欢
弹性个体量表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