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音乐创作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例

2018-04-28 03:16
新课程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人才音乐

音乐创作人才属于专业性强、需要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的高端人才,主要由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属于精英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九大音乐学院作曲系承担了大部分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工作。但随着艺术普及化和综合院校音乐类专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作曲专业。对一所传统的专业音乐院校来说,一方面要保持教育传统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国内外音乐创作专业发展的环境要求

1.国际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也要国际化、前沿化,紧跟并努力赶超世界潮流,而与国际同类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步更新是高校实现国际人才培养的前提。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国际音乐创作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上有大量的案例和设置实际应用型的问答题,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供学生体验,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成为这些国家的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相结合的关键。所以,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必要保障,才能跟上发达国家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的整体趋势。

2.国内人才成长空间的格局调整。传统体制下,高校、事业团体等不同单位共同提供人才培养、成长、发展不同阶段所需的空间环境,而文化体制改革使得不同单位的定位更加明晰,他们各自的职能特性为人才提供的空间的功能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化。高校主要提供的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空间,用人单位主要提供的是人才专业施展、成绩创造和效益转化的空间。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巩固,音乐创作人才的主要就职单位也逐渐实现转企改制。企业为了迅速提高效益和活力,基本不想以“养闲人”形式提供人才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成长过渡空间,而此空间的提供和任务的完成则主要由高校承担起来。所以,高校要突破纯粹的“学院派”培养思路,融入实践培养观念,为音乐创作人才搭建无缝对接的平台。

3.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变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和要素之一。我国的音乐产业化刚刚起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音乐创作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储备性人才、潜力性人才虽然仍是行业人才储蓄和战略发展的优势资源,但实用性、即用型人才成为当前人才需求的主要类型。所以,高校要调整市场定位和人才定位,为社会孵化、输送可以直接满足社会需求、融入工作环境的实践性人才。

二、音乐创作人才的特点

音乐创作人才主要由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培养,部分综合大学音乐系、艺术学院也开设了作曲专业,这些院校要培养的就是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高度结合的全面型人才。学生要具备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电子音乐乃至音乐录音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中。通常情况下,高校会提供给作曲系最有利的学术资源,在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和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

1.学习的课程体系丰富,逻辑思维较好。作曲系学生除了作曲主课以外,还要学习大量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用于实现“记录音乐素材、分析音乐作品、总结创作规律、支撑创作实践”这一创作过程。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阶段的学习、实践过程让学生自然具有主课堂和第二实践课堂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

图1

2.创作欲望强烈,具有创新活力。作曲系学生在音乐创造力上有独特的表现,这来源于他们从小学习某一器乐所养成的音乐积累,再加上理论学习和教师引导,形成了活跃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新知的新奇感和对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作品构架模式的探索以及旺盛的专业激情,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等传统模式的局限,主动寻找有别于常规的途径和方法来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和主旨,这样就创造性地完成了创新实践活动。

3.就业输出尖端,实践意识强。音乐创作人才的市场需求偏向于“高、精、尖”的专业化模式,作曲系学生就业主要以职业作曲人、音乐监制、音响导演和作曲专业教师几个方向为主。为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和生活支撑的社会角色,他们会自觉或被动地强化实践意识,以增强自身全面素质。

三、音乐创作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服务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命题,音乐院校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制定培养目标。培养音乐创作人才的综合能力,需要解决目前产业急需与现行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有序的教学计划、配置合理的教学体系,采用生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再加上科学的考评方式、运转有效的实践平台,才能让学生融合、吸收理论课知识,并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适应新兴战略文化产业对音乐创作人才的需要。下面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例,对如何构建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

1.面向社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决定人才培养的进度安排和人才的知识结构,不能把教学计划看成固定的学科表,而是要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结构、专业发展、知识更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同时,要在理论教学之外把艺术展演、社会活动等实践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中。

在教学计划上,天津音乐学院首先是引进优秀的外教资源,实现理论课程的双语化教学,这项举措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生学到了大量的音乐英语,便于学生今后独立的查阅英语文献,胜任国际性的创作任务和工作岗位;其次是筹划将电子音乐课程作为“第五大件”,让作曲专业的学生掌握电子音乐技能,电子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书面作曲,将理论作曲专业和电子音乐专业横向打通;再次是在院领导的有力支持下,响应学院提出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战略,整合系内外零散的学术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系内形成周期性的教师学术报告制度,开拓音乐创作人才的学术视野,更新其学术概念,始终使作曲系与世界前端的学术思想保持一致。

2.结合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一定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随着实践性人才培养这一教学目标逐渐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中,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完善,以此来推动拟定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音乐创作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丰富学生知识层面,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天津音乐学院首先坚持“四大件”课程三个学期的学习周期,保障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来取得相应的良好教学效果;其次是重叠化处理课程衔接,每一门课程的第三学期重叠开设下一门衔接的理论课,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重叠期内学生有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有利于理论课的扎实推进。

由于音乐创作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比一般表演和理论专业更高,所以培养成本更高,学习时间更长。传统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一般都是五年,一般综合大学以及师范学院则是四年学制。国外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制上比较灵活。作曲专业的课程、学时相比其他专业更多、更长,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学分制。

3.突出实践地位,构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一所学校全部开设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各艺术高校都是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突出实践环节的地位或者直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到教学流程中,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从而提升培养效果。

在教学体系上,天津音乐学院首先是构建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将比赛、演出、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进行量化配套和要求;其次是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设计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在应用实践中突出特色、传播民族元素。

4.量化比照标准,建立考评机制。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评、激励。在实践人才培养效果的考评机制上,天津音乐学院采用了导师评定、赛事获奖、社会评价三级认定机制,将考评标准和要求进行细化,从不同角度来检验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其中,除了奖学金评定外,天津音乐学院在校内开展“院长杯作曲比赛”“新生作品音乐会”“优秀学生作品音乐会”“毕业作品音乐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金钟奖等专业比赛,以赛促学;鼓励学生为影视作品、文体赛事、惠民工程等创作音乐作品,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关注度,也通过民众评价激发了学生为人民创作、为社会创作的实践激情。

5.利用多方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培养音乐创作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建设数字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天津音乐学院整合多方资源,建成包括电子音乐综合实践平台、录音实用技术实践平台、网络应用实践平台在内的多个专业实践和创业孵化平台。在此基础上,集合这些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建成“数字音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一间器乐录音室、一间人声录音室、一间操作室、一间监控室,学生可以在这个数字化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与现场调试,并对演奏厅进行实时录音,取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与资料,使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

音乐创作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套完整、全面、可靠的培养方案,即常说的学制、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以及授课方式(包括一对一授课与改题、小组讨论、讲座、分析)等。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逐步演变,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编等方面要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国际音乐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现实要求。专业音乐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打造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教学基地,创造实践环境和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音乐创作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峰.浅析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2,(01).

[2]朱彤.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应用型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02).

[3]吴晓.地方高校培养音乐艺术人才初探[J].大众文艺,2010,(23):307-308.

[4]张玮.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初探[J].教书育人,2012,(12):46-47.

[5]金兆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114.

[6]吴曼.浅论新时期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人才音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人才云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