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 最后一课

2018-04-27 08:33秦志保
做人与处世 2018年1期
关键词:殡仪安抚逝者

秦志保

近日,英国伦敦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咫尺天国》,影片讲述的是中国20岁的少女莹玲从事殡仪师工作的故事。影片完整地记录了莹玲从害怕、排斥尸体到坦然面对的过程。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7岁那年,莹玲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长沙,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她硬着头皮去应聘殡仪师。令她意外的是,她当场就被录用了,这从天而降的“幸福”反而令她有些犯难了。面试人员看出她畏难的情绪说:“如果你做不了,可以拒绝。”“不,我能。”为了生存她还是答应了下来。

莹玲在第一次面对尸体时,她不敢正眼去看,更不敢靠近。在师傅的开导下,她才勉强靠近尸体。师傅一边示范,一边安抚她别害怕。莹玲表面上在听在看,但内心是十分恐惧的。师傅讲解、示范完,让她照样操作一遍,当她手刚触碰到尸体时,身体像过了电一般,颤抖起来,右手捂着脖子,差点吐了出来。人的恐惧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一个花季少女,恐惧使得莹玲夜夜失眠,食之无味。师傅见到她这种状况,就开导她:“我刚做这件工作时也像你一样害怕,接触多了就好了。记住,世上本无鬼,不要吓自己。其实,我们做的工作挺有意义的,不仅能为逝者送走人生最后一站,还能安抚其家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死亡也是生命的最后一课。”

为了适应工作,也为了生存,也为了不让周围的人小看,在师傅的带动下,莹玲壮起了胆子。为了尽快克服恐惧心理,她就从练胆开始。她找到领导,要求每天单独在工作间待1个小时,她要单独面对尸体。刚开始,她把室内的灯全部打开,逐渐地减少。起初减少开灯数时,她被吓得浑身冒冷汗。但心理恐惧期一过,日子久了,即使不开灯,她也不再害怕了。她深信师傅的话,这世上本无鬼,面对的尸体就是自己工作的对象。

莹玲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了心理关,接下来师傅传艺就显得轻松了。很快,胆大心细的莹玲就出徒了。但心理关刚过,个别死者家属无理取闹这一关又来了。

一次,一名新婚不久的女子因车祸而亡,需要整容、缝合。莹玲辛苦了大半天,终于将逝者的面部缝合完毕。就在要确认完工时,逝者老公说啥也不认可,说,这不是死者的脸,莹玲的工作态度就是敷衍,如果她不能将逝者应有的容貌整出来就找记者来。面对逝者家属的无理要求,莹玲不急不恼,安抚逝者的老公:“爱一个人可以理解,同样是做整容,生者有部分生理修复能力,而逝者却办不到。这是事实,无人能改。只要我们尽力就好。”逝者家属在莹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下,终于理解并接受了现实。

工作久了,莹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逝者、生者,但她更愿意关注逝者,觉得每个逝者都应该被尊重。她自觉地去了解逝者生前的故事,有的伟大,有的平凡,有的令人警醒,有的使人感动……从白发人送黑发人身上,使她感到了生命的无常;从过度烟酒导致逝者肺癌、肝癌中,使她明白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命的重大意义。由于她听过太多逝者的故事,所以她更懂得珍惜生者的生活,她会用心服务好每一位逝者,安抚好每一位逝者的亲属。

瑩玲凭着高超的技艺和热诚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逝者家属的认可。此时,英国纪录片团队导演凯露·索尔特,在英国报纸上看到一些中国年轻人欣然步入殡仪行业的新闻,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在朋友的帮助下,认识了中国17岁的女殡仪师莹玲,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在英国从事殡仪行业一般是家族相传,很少有年轻人从事。为了揭开一个花季少女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以及她对生与死的认知过程,索尔特代表团队向莹玲发出了长达3年的纪录片录制的邀请。

莹玲,从17岁开始从事殡仪师的工作,经过3年的磨砺,从起初的害怕、排斥到勇敢面对,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殡仪师,这不仅有她自身刻苦努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她面对死亡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记者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课。”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殡仪安抚逝者
逝者师友二题
安抚情绪类玩具成为家庭新需求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睡眠安抚物需要戒除吗?
娃又情绪失控了?试试这一招,瞬间安抚暴走的娃
针对孤独症儿童安抚干预的理论与方法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不敢冒险
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