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烝 林忠宁 陈 恩 李春燕 林永辉 杨有泉 应朝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13)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ea Baroni),别名金针菜、萱草等,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蕾供食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黄花菜营养价值高,富含花粉、多糖、蛋白质、维生素C、叶绿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1~2],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黄花菜除一部分直接投放到市场上用于鲜食外,其余都用来干制以调节市场供应。黄花菜母株割取后经遮光处理长出幼嫩茎叶,这部分幼嫩茎叶称为碧玉筍,由于生产方式类似韭黄,也称其为萱黄。经遮光处理茎叶白嫩,称为白玉筍;未经遮光处理茎叶呈翠绿,称为翠玉筍。碧玉筍主要在夏季栽培采收,夏季是蔬菜淡季,人工栽培的碧玉筍可填补蔬菜淡季的市场空缺。中国台湾地区已有相关碧玉筍栽培的报道[3~4]。
本试验以不同种植年限的黄花菜植株为材料,进行遮光培育碧玉筍,测量并统计试验期内碧玉筍的刈割次数、刈割间隔天数、碧玉荀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及鲜干草产量,以期筛选出用于培育碧玉筍的黄花菜的最佳种植年限,为碧玉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6月1日~8月29日试验设在建宁县高圳村。试验地为菜园地,肥力中上,灌溉条件良好,耕作层pH值为5.51,含有机质3.75%、全氮0.340%、全磷0.260%、全钾0.178%、碱解氮238.3 mg/kg、速效磷482.6 mg/kg、速效钾217.3 mg/kg。供试黄花菜品种为台东6号(台湾引进)。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种植年限2年、3年、4年和5年长势旺盛的黄花菜植株,每个处理各50株。用刀具将黄花菜植株地上部分割除,再沿畦面搭设隧道式棚架(高1.5 m、宽2.0 m),覆盖透水型黑色遮阳网进行遮光培育碧玉筍。试验期间每日测量碧玉筍高度,达到20 cm时进行刈割,留茬高度2 cm。
(1)株高:刈割前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0株碧玉筍进行株高测量,结果取平均值。(2)刈割次数:碧玉筍株高达到20 cm时进行刈割,统计刈割次数[5]。(3)产量:每个处理刈割30株称重,以每667 m2种植3 000株计,折算每hm2鲜草产量,根据水分测定结果,折算每hm2干草产量[6],并保留样品测碧玉筍的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采用重量法测定,粗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由表1可知,5年生黄花菜植株共刈割5次,2年、3年、4年生黄花菜植株均刈割4次;5年生植株每次刈割的间隔时间最短,分别为13 d、15 d、17 d、21 d、22 d,各处理第1次、第2次刈割间隔天数基本相同;2年、3年生植株的第3次、第4次刈割间隔天数明显比4年、5年生植株长。
表1 各处理碧玉筍的刈割次数及刈割间隔天数
由表2可知,各处理第1次、第2次刈割的碧玉筍粗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年、5年生植株第4次刈割的碧玉筍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2年、3年生植株;各处理第1次刈割的碧玉筍粗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4年、5年生植株第2~4次刈割的碧玉筍粗纤维含量明显高于2年、3年生植株。5年生植株每次刈割的碧玉筍的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
表2 各处理碧玉筍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
由表3、表4可知,5年生植株的鲜草、干草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 179.3 kg/hm2、580.4 kg/hm2,2年生植株的鲜草、干草总产量最低,为4 839 kg/hm2、411.3 kg/hm2,4年、5年生植株每次刈割的碧玉筍鲜草和干草产量均高于2年、3年生植株。据观察,4次刈割后,2年生和3年生植株分别有7%和5%的植株无法再次抽出地上部分。
表3 各处理碧玉筍的鲜草产量
表4 各处理碧玉筍的干草产量
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菜植株割取后遮光培育碧玉筍,在试验期内碧玉筍的刈割间隔天数、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与植株种植年限有关。植株种植年限越长则碧玉筍的刈割间隔时间越短、鲜干草产量越高,5年生植株每次刈割的碧玉筍的粗纤维、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据观察,2年、3年生的植株经4次刈割后有5%~7%的植株不再抽出地上部,可能是地下茎贮藏的养分耗尽所造成。因此在不影响黄花菜生长的前提下,夏季碧玉筍栽培应选择种植年限长的黄花菜植株。由于本试验统一采用透水型黑色遮阳网进行遮荫栽培,光照强度对碧玉筍的品质是否会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1]吴松海,郑家祯,赖正锋,等.闽南地区黄花菜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12):33~34.
[2]邓放明,尹华,李精华,等.黄花菜应用研究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529~532.
[3]强世军,王闯,王鸿,等.庆城县黄花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5(7):5~7.
[4]张西露,粟建文,叶英林,等.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15):148~151.
[5]张瑞珍,张新跃,何光武,等.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8,25(8):68~72.
[6]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