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孙立臣,闫荣鑫,任国华,李 征,孙立志,王 健,贾瑞金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4)
目前,非真空累积检漏法已被国外航天机构广泛采用[1-3]。在国内,大型的航天器(如大型卫星、飞船、空间实验室等)也都是采用该方法[4-6]。实施该方法的测试系统主要包括检漏仪、收集室、采样系统、大气基准气体气源以及漏率标定系统等。基本工作流程为:通过充气设备向被检件中充入示漏气体;将被检件放入常压下的收集室中;将收集室内气体混合均匀,并通过大气基准气体校准检漏仪,测得被检件的漏率初值;当被检件在收集室中累积一段时间后,将收集室内气体再次混合均匀,测得被检件的漏率终值;通过漏率标定系统向收集室中放入标准气量,将收集室的气体再次混合均匀,测得样值,则被检件的漏率可以通过以上各物理量的关系计算出[4]。
由工作流程可见,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每次测试前,必须将示漏气体在收集室内混合均匀。因此,示漏气体在收集室内的扩散状态,尤其是何时扩散均匀则是保证测试结果可靠的关键。在目前工艺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经验以及实验测试,在测试前通常采用强迫对流的形式对示漏气体进行15 min的混合(简称混合时间),并认为混合后示漏气体的浓度差小于3%。以基于Fluent的CFD仿真手段,将被检件的泄漏等效为收集室中心有个微小的体源(氙气源)泄漏,分别考察其在自由扩散及强迫对流(即收集室自带风机)两种工况下的扩散状态,以验证收集室内示漏气体(氙气)的混合时间。
仿真基于的基本假设为:(1)收集室内的气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呈湍流流动状态;(2)气体扩散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3)收集室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收集室内多组分气体扩散问题的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组分质量守恒方程,同时还要针对收集室内的湍流流动,选择适当的湍流模型方程。
连续性方程:
式中:ρ为密度;U为速度矢量。
动量守恒方程:
式中:μ为流体的动力黏度;p为压力;g为重力加速度。
能量守恒方程:
式中:cp是比热容;T为温度;k为流体的传热系数,ST为黏性耗散项。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式中:cs为组分的体积浓度;ρcs是该组分的质量浓度;Ds是该组分的扩散系数。
对于湍流流动,选用RNG k-ε模型,其方程为:
式中:Gk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k的产生项;αk和αε为k方程和ε方程的湍流Prandtl数;C1ε、C2ε为经验常数。
在FLUENT求解器中选取非稳态,考虑重力加速度,Y方向上取-9.8 m/s2,激活能量方程,选用RNG k-ε模型计算湍流流动,壁面采用标准壁面函数进行处理,启用空气、氙气多组分输运方程,压力与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使用的流体物性如表1所列。
表1 流体物性参数Table1 physical parameter
收集室的物理尺寸为8 m(L)×8 m(W)×7 m(H)。流体计算域采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全局最大网格间距为0.3 m,在中心处做高度为0.048 m、半径为0.016 m的圆柱体加密区域(模拟氙气体源),加密区网格间距为0.008 m,四面体网格总数为391 000,如图1所示。
图1 网格划分图Fig.1 mesh generation
由图2~图3模拟结果可看出,自由扩散条件下,在Z=4 m截面上,氙气会在Y轴方向最先触壁,导致在Y轴方向先出现开口;由于氙气比空气重,所以在重力方向,氙气更多向Y轴负向发展;氙气自由扩散4 000 s后仍未达到测试所需的3%均匀度的要求。
图2 Z=4 m截面氙气不同时刻的浓度分布Fig.2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Z=4 m under different time
图3 Y=3.5 m截面氙气不同时刻的质量分数分布Fig.3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Y=3.5 m under different time
收集室的物理尺寸同样为8 m(L)×8 m(W)×7 m(H),利用图4的风机系统形成强迫对流的工况。对于强迫对流问题的求解不属于FLUENT的基本求解范围,采用平移周期性边界条件,来实现对风机产生流场的模拟。以风机流量3 208 m3/h,气体密度按照1.29 kg/m3来计算,可以得到周期性边界上的质量流量为1.15 kg/s。又由于周期性网格的应用前提是必须保证两个边界的界面完全一致,所以对于强迫对流问题,将对风机的流道进行建模,并且对于周期性边界所在的流道采用结构化网格的创建方法,其余流体区域仍使用非结构化网格,以保证周期性边界上的两个界面完全一致。流体计算域采用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全局最大网格间距为0.3 m,在中心处做高度为0.048 m、半径为0.016 m的圆柱体加密区域(模拟氙气体源),加密区网格间距为0.008 m,四面体网格总数为443 000,如图4所示。
图4 网格划分图Fig.4 mesh generation
图5~图7分别为Z=4 m截面、Y=1 m截面和Y=5.5 m截面上气体源为氙气时不同时刻的质量分数分布图。由图5可见,从8 s开始,在中心扩散形成的圆形受到风机气流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形;从24 s开始,中心高浓度区逐渐缩小,并且整体沿着内侧壁面按照顺时针方向运动,且浓度逐渐减小。
图5 Z=4 m截面氙气不同时刻的质量分数分布图Fig.5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Z=4m under different time
由图6可见,在Y=1 m截面内,从8 s开始,扩散到此界面的气体受到风机气流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形;从16 s开始,中心高浓度区逐渐靠近风机所在的左侧,并且受到进口气流的作用发生混合,浓度逐渐减小。由图7可见,从8 s开始,在中心扩散形成的圆形受到风机气流影响开始向风机出口运动;从24 s开始,由于中心高浓度区逐渐向下运动,所以在此截面上的高浓度区逐渐缩小,且浓度逐渐减小。因此,在强迫对流的情形下,气体本身的物性对扩散的影响已经很小,完全取决于风机的流场。同时,氙气在短时间内(75 s)即达到了所需的3%的均匀度。
图6 Y=1 m截面氙气不同时刻的质量分数分布图Fig.6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Y=1m under different time
图7 Y=5.5 m截面氙气不同时刻的质量分数分布图Fig.7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Y=5.5 m under different time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1)氙气自由扩散的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扩散平衡时间(量级为小时级别),因此,为缩短收集室内氙气的混合时间,建议采用强迫对流形式;(2)某收集室在自带风机的作用下75 s内即达到了氙气的空间浓度分布小于3%的要求,因此现在测试工艺规定的混合时间15 min是有足够裕度的。
参考文献:
[1]Underwood S,Lvovsky O.Implementation of Leak Test Metho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Elements,Systems and Components[R].Johnson Space Center,2007
[2]Underwood S,Lvovsky O.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Node 1 Helium Accumulation Leak Rate Test[C]//The Boeing Company,20th Space Simulation Conference,1998.
[3]Bertotto D,Crivello M.Node 3 Element Leak Test[C]//58th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2007:24-28.
[4]王勇,邵容平,闫荣鑫,等.氦质谱非真空积累检漏法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32(2):118-122.
[5]王勇,邵容平,闫荣鑫,等.渗透率对柔性收集室检漏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33(2):149-152.
[6]王勇,孙立臣,窦威,等.刚性收集室的密封性对航天器总漏率测试结果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7,37(7):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