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曲东杰
湖南省武冈市在2017年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区)”称号,这是武冈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链,实现以卤菜产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以大豆、辣椒种植、铜鹅、肉牛养殖等为主的种养基地成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主渠道,形成“食品加工+种养基地+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了发展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全市拥有陈氏福元卤业食品、乡乡嘴食品、博伟食品、都梁食品等16家集技、工、贸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规模企业。
笔者在走访调查武冈食品行业相关企业时了解到,近年来,武冈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借助武冈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强劲东风实现自身快速发展,2017年武冈卤菜产业总产值由2007年5000万元攀升到2017年28.6亿元,规模豆腐工作坊、卤豆腐作坊达190多家,卤菜产品畅销全国。
武冈市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林立东向笔者介绍说:武冈成功申请注册了“武冈铜鹅”“武冈卤菜""武冈葛根”、“武冈青钱柳”等8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武冈卤菜”为中国驰名商标。食品加工产业已成为武冈地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帮助近5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我现在已经是厂里熟练技术工了,不但每个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而且还能利用每月假期回家照顾家人,帮助妻子打理自家的农田,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司马冲镇正冲村贫困户伍顺球一边打包卤菜一边跟笔者搭话。
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许达哲(前排右一)视察武冈特色产业
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豆、辣椒、铜鹅、肉牛等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拓宽了产业扶贫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武冈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无偿提供种苗、秧苗、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并优先按合同保底价格回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存在的资金难、技术难、销售难问题,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邓家铺镇聚宝村贫困户周维兵告诉笔者,“我一家4口人,以前家里早地只能种植传统的玉米,家庭年收入不足12000元,2017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政府免费送技术送资金,改种优质辣椒2亩多,共产鲜虹椒6200多斤,按市场平均收购价2.8元/斤,仅辣椒种植这一项收入17000多元,增净收入5000多元”。
2017年,武冈已发展年出笼500羽以上铜鹅场50余家、年出笼500羽以上鸡鸭场280余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281家,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场149家、年存栏300只以上山羊场280家、全市畜牧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3.51%。此外,食品加工产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插了翅膀,带动种植大户58户及415户群众从事大豆、辣椒等农作物规模种植,带动养殖大户347户及639户5000多个贫困人口从事铜鹅、生猪等规模养殖,加上食品加工、销售、物流产业链用工,仅食品加工产业这一项吸纳本地群众就业近4万人。
武冈卤菜,是湖南省著名的小吃,属于湘菜系列。武冈卤菜历史文化悠久,曾经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室贡品,其工艺精湛、制作优良,既继承了历史制作传统,又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
武冈卤菜作为地方特色产业,是武冈的一张名片,代表着湖南的形象。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武冈卤制品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使自身的企业得到发展,推动着武冈卤菜品质形象的提升,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独特力量。武冈创业商会会长、金福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志告诉笔者:武冈卤菜行业通过增产扩销,广招大专院校毕业生、社会下岗职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产业公司原材料的原汁原味,品质也可以得到精准化的回溯和保障。也解决了农户产品难卖问题,保证了农户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可以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从而迅速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真正落实了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政策。
通过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带动一方产业、叫响一个商标和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卤菜产业真正成为武冈“富民强市”的砥柱产业,是一把打开振兴武冈经济的金钥匙。
目前,武冈食品加工产业正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品牌的产业发展之路。林立东表示:通过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推进产业扶贫、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激活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搭乘食品加工产业“顺风车”,全市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融合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形成“食品加工+种养基地+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推进“一村一特一龙头”产业扶贫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