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江苏安泰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王跃 王琰
编辑 赵 原
本文从某化工园区一起失败的事故救援入手,分析了化工园区应急救援的特点和该事故救援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图1 设置临时救援现场没有应急指挥车,设备简陋
2017年1月25日下午3时10分许,位于江苏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化工企业突发火灾。事故原因是由极寒天气导致,气温骤降,4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把氢气管道阀门法兰垫片冻裂,氢气外泄,强劲冲击力产生静电引发火灾,之后大火将旁边的芳烃管道引燃。这样一起突如其来的化工企业火灾事故,却暴露出该园区应急救援存在的多方面问题。
事故发生后,各方救援参与人员不清楚谁是总指挥,电话纷纷打给园区安监部门,安监部门也手忙脚乱。应急处置初期没有成立指挥部,信息来源杂乱,造成多头指挥。且指挥人员缺少经验,在缺少专家意见的情况下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现场不敢贸然采取措施。后来成立了临时指挥部,领导身先士卒,又太过靠近现场而且缺少防护,暴露于危险之中。
救援现场没有应急指挥车,应急设备非常简陋(见图1)。对讲机数量不足,各方人员将手机打到没电,大大影响了救援指令的下达。负责疏散的部门得不到前线准确的信息,心中无底,不知道应该怎样疏散引导:如不疏散,万一事故扩大就会造成群众伤亡;可是疏散范围过大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恐慌。负责交通警戒的部门一直待命,后接到封路的指令,但指令不够明确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又因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交通管制后导致部分支援力量不能进入现场。
事故发生时正值冬季,严寒已将企业的消防栓冻坏;泡沫灭火装置是固定式的无法移动,泡沫桶太大不便运输;因火势较大水枪无法使用,水炮数量又不足。虽然园区消防队迅速赶到,但企业给水系统不能保障供水,使现场的救援人员几乎陷入了绝望:大火如果持续燃烧引起生产装置或罐区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幸好苏州市消防队及时支援,带来了足够长的消防水带,解决了取水问题。
为防止污水无组织排放污染环境,现场要用到沙袋围挡。先是沙袋保管员不在,找来保管员后又发现沙袋需要找人现灌,灌好袋子又没有车运去现场,平时联系好的几辆农用车只到了一辆。其他应急物资的运输也同样遭遇到了种种困难,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拿到应急物资,人员防护不能保证。
事故后不久就到了下班时间,工作时间之外的人力资源调配更加困难。周边企业的应急联动工作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应急物资和劳动力的供应成了制约救援的瓶颈。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这起事故发生后,火势竟持续了8个多小时,虽经消防队员的努力,最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心有余悸。
化工园区内企业相对集中,化学品种类繁多,化工工艺复杂,装置规模巨大,操作条件苛刻,使得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多、密度大,稍有不慎,很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且很可能因其潜在的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由于很多化工园区邻近大江、大河、湖泊等水域,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时,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做好园区的应急救援工作,预先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如编制园区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评估和掌握应急物资与装备,开展应急宣传、培训、演习等。但是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及时有效地应急救援并不容易,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案例中的园区原本很重视应急救援工作,编制了园区应急救援综合预案,经过专家评审完善后报当地政府备案。预案的组织机构涵盖安监、环保、消防、医院、供电、通讯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开发区应急救援中心,应急响应小组包括了多个功能小组,每个救援小组职责清晰,落实到人。预案里应急响应程序条理清楚,还针对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及危化品车辆的交通事故制定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对于应急疏散,应急人员和群众的安全防护都有详细的方案。园区配备了6辆消防车和1辆抢险救援车及相应消防泵、消防炮等,还为侦检工作配备了有毒气体探测仪和可燃气体探测仪。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园区刚刚进行过应急器材日常检查。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真正出现状况时,预案有多少指导作用,预案里描述的应急组织机构能否有效地运作起来,应急物资是否充分是否适用,处置方案是否科学?
上述园区内虽然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但在真正应急的时候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二是没有有效的统一指挥。
硬件设施的配置是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只有建立应急信息系统,才能有效进行信息化数据的采集,下达应急指挥指示和发布应急事件处理信息。应急指挥系统还应配置诸如大型指挥通信车、中型指挥保障车、小型信息采集车及车载设备组成的机动指挥所等,车上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人员防护器材,不能临到现场时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缺了这个、少了那个,导致指挥人员因缺少防护而身处险境,因信息不足又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指令不能传递到执行人员导致指挥失灵,影响救援的效率。
其次是指挥人员的能力培养。应急救援的总指挥犹如人的大脑,大脑发出正确的指令,手脚才能作出协调的动作,才能完成响应的任务。如果指挥判断失误,应急救援就会事倍功半。
上述园区应急预案里虽然明确规定了园区中谁是应急救援总指挥以及总指挥的职责,但是总指挥并不是很了解园区企业的安全状况,且因没有亲身经历过事故,对应急处置也没有经验。而实际的事故现场又是千变万化的,一般的演练对总指挥的能力也不能有效进行考验。因此,事故发生后,当各方信息汇集而来时,总指挥或指挥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也就不足为奇。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现场就只有一个“乱”字可以形容了。
因此,总指挥要对区域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预案中的程序有充分的理解,对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十分熟悉,这样在事故现场进行指挥时,才能因为胸有成竹而临危不乱,通过对各方繁杂信息的分析,在专家的帮助下,对现场事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可以调动的应急资源及时作出应急方案。
指挥中心各成员要分工明确,现场应有2个指挥部,分为前指和后指。前指应位于前方安全地带,负责把控决策;后指位于后方,服务于前指,实时记录战情为前指提供及时的信息,同时后指服从前指,和各救援小组或联动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前指的指令,指令应清晰、准确、具体。
应急资源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犹如人体的四肢,强壮健全的四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应急资源的有效保障是衡量一个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首先是应急物资的配备。事故发生前,通常感觉不到应急物资有什么问题——似乎该有的都有了,责任人也落实了,检查时也都完好。可是事故一发生,才发现什么都经不住考验。化工企业应急救援物资通常可以参照GB 30077-2013《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来配备。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否则,消防器材的配备从类型到数量就很难满足救援的需要,即使配备了也不能保证使用。因严寒导致消防栓冻坏、因维护保养不足而使应急器材失效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其次是人力资源的调配。应急救援时仅仅靠应急救援小组的成员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各部门、各企业的多方面配合,尤其当事故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外时,人力资源的调配更是对应急能力的考验。即使是预案里明确的救援人员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要解决这个问题,平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各部门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要有替补人选,替补人员也要经过培训;其次,可要求每个园区企业建立应急小分队,无论是自己还是临近企业发生事故,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迅速到达现场,服从统一安排,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三,对于需要利用的民间资源,如农用车或劳动力等,要准备充分的余量,还要保持联系、及时更新信息,对相关人员要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应急资源是专家队伍。虽然预案里可能有一些现场处置方法,但事故现场情况复杂多变,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显得特别关键。没有专家,现场的指挥人员很难及时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救援方案。因此,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家成员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时的信息研判、专业救援、决策咨询、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急处置时,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也很重要,因为他们熟悉本公司的设备设施、清楚设备布置、了解现场的危险源。曾经某次事故抢险中,抢险人员按照专家的要求深入现场进行堵漏不成功。后来通过企业人员才了解到,现场储罐是卧式,而专家的方案是按照立式储罐制定的,所以行不通。
很多企业的应急预案都只在纸上,真正应急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把预案里的程序和要求忘得一干二净。试问有多少应急队伍能够随时“拉得出,打得赢”?如湖北省安委会督查组曾在随州市三得利肥业公司检查中发现,在液氨储存罐旁的消防室,防毒面具、灭火器等器材齐备,但企业安全员现场演示穿戴防毒面具时,却急得手忙脚乱、数次出错,背负的氧气管气压也不够,且消防设备未定期检查——典型的“应急预案只停留在纸上”。
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开展有效的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可以发现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识别资源需求,使应急响应人员明确其应急职责,熟悉应急响应程序,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改善应急救援中的协调问题,同时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但是很多企业演练都是固定场景、固定程序,千篇一律。如图2-3所示的这类“应急演练”,充其量只能称作消防器材甚至仅仅是灭火器的操作训练。以至于应急响应人员大多完全不了解应急预案,毫无经验。甚至某些企业演练方案里的应急小组和应急预案里的组织机构并不一致,人员也不一样。当企业现场真的发生了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正式“上战场”之时,我们能期待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呢?
怎样才能让预案不仅仅停留在纸面,而能落到实处?首先要重视预案的培训,包括一些基本的救援常识、泄漏处置以及工艺异常的初步处置等。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全员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如2010年12月,某石化公司发生了一起氮气中毒窒息人身伤害事故,检修人员在执行某氨泵的检修过程中,因吸入氮气急性中毒窒息、呼吸骤停。同伴发现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在现场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由于及时正确地实施了急救措施,伤者很快恢复了自主呼吸。在转送医院、经过进一步观察治疗后,伤者很快恢复了健康体征。这个案例说明了现场第一时间紧急施救的重要性,应急人员能针对突发情况按照处置程序和方法及时准确地采取行动,就能最大化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程度。
图2 千篇一律的“应急演练”
图3 千篇一律的“应急演练”
其次要重视应急演练,应急演练重在“练”,并尽可能地贴近实战。演练前要对演练过程认真策划,进行广泛预演和培训,让参练人员充分熟悉演练方案、分解动作;在切实保证演练人员安全、保护好生产设施和演练设备的前提下,演习场景应融入真实的事故过程,模拟真实事故的情形,营造事故真实环境,按预案完成演练规定动作。演练完成后还必须认真进行演练纪实和评估,分析演练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地改进完善预案。
但是这样的功能演练或全面演练组织起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且频次较低,在园区中通常一年一次,难以真正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值得推荐的是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一种圆桌讨论式演习活动,演练人员针对演练情景以无时间压力的口头讨论方式说明应对方法。与实战演练相比,具有操作容易、覆盖面全、节省时间、针对性强、成本低、无危险等优点。能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桌面演练因其组织上的便利,针对某种类型的事故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反复演练,大大提高人员对预案和处置程序的熟悉程度,提升各救援小组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人员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临危不乱。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数字化虚拟演练系统,如美国国土安全部的反恐预案训练系统,澳大利亚的地铁预案训练系统等。
此外,不论是桌面演练,还是现场演练,如果每次都完全按照脚本进行,对人员的能力锻炼还是有限的。演练前不设脚本,采取“盲演”的方式,才能真正让应急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去思考如何应对突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