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江
摘 要: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品德教育无疑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甚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正在逐步养成个人的个性特征。由于年纪比较小,尚未养成判别是非、认知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带来的影响。所以,小学生亟需正确的教育引导,从而打造出一个完整、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现阶段,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品德教育的作用以及必要性,包括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促进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开展小学品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对策
往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就要有一个前瞻性。任何小小的毛病都要非常重视。小恶不除必为大患。曾经有学生跟我投诉,班级里某某又丢钱了;谁谁的文具盒不见了……我往往告诉学生,我马上调查,抓到他狠狠惩罚。事情往往不了了之。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给我了一个很大的警醒。这一天班级其他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我们班有人偷东西被抓住了。其实是学生拿了零食没有买单就走。
我赶到现场看到自己的学生带着羞愧的面孔怯生生的看着我,我是又气又恨。后来,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这个教育的契机我不能放过。对于深圳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差钱,可是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占这些小便宜呢?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小学品德教育的地位
首先,德育教育处于小学教育的首位。针对小学德育工作,我国教育部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教师一般会担负起班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持续性以及长期性。只有经过长时期的辛勤付出,教师才可以对德育工作的效果进行有效地巩固。
其次,德育教育促进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接受教师的品德教育工作,可以高效地改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德育工作可以不断促进小学生身体以及心灵的健康成长,不至于走上弯路。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内屡次发生少年刑事案件以及校园伤害案件,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德育工作。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及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接触到科学的生活方式、法律法规以及价值观,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享受到了许多方面的便利。然而,也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分辨能力比较差,往往难以辨别,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一些网络游戏为小学生带来了斗殴、暴力的思想。电影中出现的不雅情节会让小学生产生逆反、早恋以及早熟等现象。通过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教师可以帮助孩子识别不良文化,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课后活动中开展品德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问答。在竞赛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培育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古迹以及人物展览,从参观中了解伟大人物的美好品质以及爱好精神,获得深入的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跟随着伟人的足迹,充满斗志昂扬的精神,更加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道德认知教育。一般来说,道德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对于社会道德关系的看法以及理解。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小学生才可以养成自己的道德准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开发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资源,不断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例如,教师在讲授“贞观之治”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唐太宗这一个伟大的人物,分析唐太宗管理国家的道德观念以及贞观之治中的作为,感受到唐太宗为民谋利、天下为公的伟大情操。从而培育学生的大局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有利于学生成长。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道德行为。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教师选择一个比较科学的德育案例,从而实现学生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充分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述《责任》的过程中,可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充分运用,及时引用一个合理的案例。教师可以以“彭宇案”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案例的大致内容,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与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小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到责任的重要性,小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会不断提升。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中华民族的成败兴衰、我国的前途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将小学生培育成为未来的“四有”新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培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本文通过研究提出相关的对策,包括充分运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道德知识;加强道德认知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成长,成为具有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2]唐俐.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