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莹莹 张晓梅
摘 要:面对当前的异常严峻的环境逼迫企业升级,我国实体经济需要加大改革创新的步伐,我们工业制造急需摆脱“中国加工”低端的模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宽泛简单的产学研合作,再到升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必要路径,知识共享为产业升级提供助力,提升自我的核心创新技术能力。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
一、工业产业现状
当前,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减,工业制造企业的人力成本逐年加重,造成了大量外资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由中国往东南亚迁移。另一方面,我们的居民对消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无到有,从粗劣到精致的追求,意味着消费在不断升级。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部分制造企业受到了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逐渐显露出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危机和本身这种模式的弊端。紧接着2015年以后就似乎开始衰退,从流行服饰企业的大批量破产到电子设备企业利润率的缩水,特别是3C产品的利润一压再压,一部手机的利润率不到2%,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每一家中国工厂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我们一直对中国制造存在刻板印象: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代工生产,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很低,从而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市场中占据不到任何优势。中国制造的本质是中国加工,却不是中国的设计研发。假设我们再继续延续传统的人口密集型加工模式,我们绝大部分企业会完全丧失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加工制造业面临着的现有的境况异常严峻。所以从两个方面的原因倒逼着中国的工业制造企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从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向到科技密集产业。
二、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共享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作为基本主体的三方,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自投入自身的优势资源,并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及科技服务组织的协同支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我们现在的产学研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项目合作模式,它是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具体项目为契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项目完成,合作团队解散。一般是以项目委托开发、技术转让或者是联合开发的形式。它是相对松散且短暂的合作模式。
(2)构建平台合作模式,它是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所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平台,以平台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衍生企业延伸科技成果。与项目合作模式比较,它是一种关系比较紧密的合作模式。
(3)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它是以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围绕创新技术创制、共性技术攻关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力量,通过契约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和实体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强强联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第(1)类因为简单容易,所以这种模式是占据大部分,第(2)类因为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这个模式占据极其少数,第(3)类因为当前的企业急需,所以会是未来趋势的主流发展模式,但它的发展创新体系需要更好的规划,同时依然会有高风险存在。
自从知识被定义区分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类别后,短期可见的是显性知识,而长期潜移默化渗入的是隐性知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大学和科研机构将显性知识如技术专利、理论指导、技术文献、项目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让传递给企业,使得企业能够很快的消化和吸收并加以利用。而企业将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数据传达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后者第二次加工显性知识,更加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是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共享,时间短,速度快,阻碍因素少。而隐性知识共享在短期内无法体现,时间长,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从当前的产学研发展短期效益分析,知识共享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共享。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建立。我国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直接合作面临较高风险,一是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可能无力持续对长期性、高创新性和高回报性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投资研发;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产出风险,由他们自身全程负责研发、初试、中试、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的“交钥匙”合作模式,导致承担负载过重,风险过高。因此应尽快建立多方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中小企业的配套作用以及科研机构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培养一批提供服务保障的中介机构,积极引入社会金融资本,让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累积更多的社会资本,消减和分化各方风险,共享利益,逐渐形成联合开发、分工分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二)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仍需優化。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在成果价值和知识产权归属上认识不一致,容易打破契约关系,引发合作失败。另外,利益分配问题还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内部,如果实现没有清晰的利益归属,合作就难以为继,并面临可能的利益损失。应着力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解决三大问题,包括合作双方原有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分享问题以及创新结果之上的二次开发、工艺研发优化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低迷,我国的工业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转型需要强大的先进的技术支撑,尽管中国企业不断收购国外企业获得技术知识,但是发展根本之道还是在于自主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莉,杨晨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广场,2012(11):210-214
[2]张省,裘讯.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6):124-129.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4]孔风琴.关于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64-265.
[5]赵文红,王沛.企业家资本对知识扩散和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25(3):65—69.
[6]龚红,查冰川.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22—26.
[7]曹受金,李建奇.湖南产业机构升级中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4,(17):112—113.
[8]刘萍萍.基于知识转移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高技术创业行业为例[J].中国科技产业,2013,(5),52-55.
[9]原长弘,章芬,姚建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