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龙
摘 要: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对新鲜蔬菜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推动了大棚种植蔬菜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蔬菜种植前的准备和播种后的施肥角度,来分析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并阐述了对大棚蔬菜病害的防治措施、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种植户种植大棚蔬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93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为我国不同地区居民吃到反季节蔬菜提供了便利。但是大棚蔬菜的种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常常需要天时地利与技术的恰当配合,不同地区的种植户还要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采取各种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分析
1.1 大棚蔬菜种植前的准备
在对大棚蔬菜进行种植前首先要考虑当地对于蔬菜的实际需求情况,要尽可能地选择市场销路比较好的蔬菜进行种苗种植。还要考虑到所要选择的蔬菜种苗的抗旱性和抗病性,毕竟不同蔬菜种植区的作物生长情况都存在着差异。在做种植准备的时候要考察当地田间实际情况,最好选择土壤层比较厚重难点区域进行大棚蔬菜种苗种植,这是为了方便种植户在生长期可以频繁的对种苗进行翻耕,增加土壤的使用率,提高种苗的存活力,减少对当地耕田资源的浪费。还要考虑其他与蔬菜种植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比如采光、温度、水源等,要确保当地的温度能够适宜所选蔬菜的种植和生长,并且还要保证大棚内的采光条件能够满足蔬菜的生长需要,避免因为采光不足而导致蔬菜成熟度不一致的情况发生[1]。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大棚地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既要保证不会因为受到狂风暴雨的冲击而损坏棚架,还要保证不会轻易被附近农户饲养的家禽家畜闯入,造成啃食破坏蔬菜幼苗的情况发生。
1.2 大棚蔬菜播种后的施肥
施肥是確保蔬菜作物健康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对于大棚内种植蔬菜的施肥要控制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为了保护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也为了不损害耕地的土壤肥力,要尽量选用天然的农家肥料来施肥,保证蔬菜的有机成分和天然无害性。比如农家常用的动物粪便或是植物的腐败物,这些肥料的肥力高而且无公害,还能够较好的满足蔬菜生长期的养料需求,可以采用微生物肥料掺杂天然肥料的方式制作农家肥料,不会损害每种肥料中所具有的天然养分。施肥时要掌握好频率,控制施用量和使用进度,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情况施播不同的肥料。
2 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大棚蔬菜病害的防治措施
土壤常常能为蔬菜生长提供一定的肥力,但也是多种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蔬菜根系中的分泌物和残留的病根能使土壤逐渐失去微生物平衡,导致病原菌不断增生,诱使蔬菜产生病害。而且棚室内舒适的温度为病菌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件,使得病菌可以周年发生或者在部分地区季节性流行,破坏棚室的蔬菜生产活动。针对病菌寄存在土壤中导致的病害,可以在幼苗定植前喷一次药进行防治,保证种植在棚室内的蔬菜幼苗都是健康幼苗。在寒冷时节的夜晚,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达到90%~100%,一些热容量比较高的蔬菜表面就会形成水膜,使得棚内的温度升高,加剧病原真菌的萌发和繁殖,容易导致蔬菜幼苗的抗病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种植的蔬菜减产甚至绝收。对于空气湿度过高而引起的蔬菜抗病性下降的防治,可以采取加强棚内通风,或是喷洒百菌清、绿亨二号等药剂杀菌,降低因湿度问题导致的蔬菜病害问题。
2.2 大棚蔬菜虫害的防治措施
大棚蔬菜种植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是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或是小菜蛾等,对于小菜蛾的防治则主要可以在每年的5月和10月里使用,每667m2土地可以摆上1个性诱捕器,里面放置3个诱饵;斜纹夜蝶和甜菜夜蛾可以在7—10月使用,也是每667m2土地放上1个性诱捕器,内置一个诱饵即可。每个诱捕器以30m为标准间隔放置,要挂在棚架或者是木架上,原则是要比蔬菜高出30cm左右。另外春秋季节时每个月都要更换1次诱饵,夏季虫害高发期则每隔20d就需要换1次诱饵。利用性诱捕器主要是为了诱杀雄性蛾,从而减少蛾的繁殖率,如果防治的范围广效果会更好。在用药除虫害时要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针对不同蔬菜采取不同的除虫害农药,尽量不使用毒性强危害大的化学药剂。并且要在幼虫时期就开始着手防治,能够加强药剂的渗透率和挥发性,提高虫害防治的效果。
3 结语
大棚种植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丰富了不同季节人们餐桌上的美食选择,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进行大棚种植蔬菜活动时,要根据当地的水文气候条件选择蔬菜作物,在对作物进行施肥时要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肥料,并且在除病虫害时也要遵循尽早治理的原则,运用科学手段有效除虫,减少使用化学性药剂,增加蔬菜的有机含量。
参考文献
[1]贾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
2016,36(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