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变迁对观影心理影响浅析

2018-04-26 09:36常疌
文教资料 2017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影响

常疌

摘 要: 电影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属性,不同的技术对电影制作方式和内容要求不同,对不同时期的观众观影心理也有影响。技术革新能满足观众看电影的“入梦”需求,但容易对观众形成注意力的控制,观众对内容和技术的需求形成各种受众群,电影类型和观众圈层更加多样。

关键词: 技术变革 观影 心理影响

电影艺术史伴随着电影技术发展史,从电影发明到蓬勃发展的这一百多年历程里,电影技术不断地变革,从无声到有声、平面到立体,技术的发展既影响了电影的创作手法,又影响了观众的观影需求、观影习惯。下面从明显的技术节点变迁出发探讨观影心理与技术变迁的关系。

一、梦境期待由技术革新满足

最初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运动的记录玩具而问世[1],甚至被看成杂耍,在电影先驱的不断探索下,电影独特的表现可能性被发掘,使其找到本质特性和优势所在[2],在百年历史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视觉暂留”和“心理认同”机制是电影能作用于观众的基本原理,电影的最终完成需要观众的理解和自我缝合,受众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卢米埃尔兄弟早期放映《火车进站》时,观众看到屏幕上迎面而来的火车害怕得躲闪,模仿现实的影像使观众运用格式塔心理效应将其生活经验投射到电影上,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完成对电影的观看和理解。这说明早期无声电影对于当时的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也产生了对电影的认同感。

随后电影经历了多次技术变革,其中有几次明显的技术节点,如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让人物具备发声的可能,让银幕画面还原真实色彩。电影成为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视听艺术,能更真实地模仿现实世界,从视听两个方面作用于心理,银幕上的人拥有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样的语言和行为能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沉浸在电影所制造的虚幻梦境中。观影深层心理结构首先表现在“入片状态”,观众像做梦一样沉浸于影片之中,以至于把银幕的一切当作现实[3]。之后,球幕、宽屏等技术带来更强的视差刺激。再到现在的立体电影(3D),眼前的图像由平面变为有纵深感的影像,影像近在咫尺,引发伸手触屏的冲动,物体产生纵向运动,有冲出屏幕直达身边的感觉都使得虚幻和真实难以区分。正火爆发展的VR技术和AR、全息技术等,都是制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受众置身于电影场景中,体验各种场景,体验的宽度将会拓展。在VR电影中,观众可以根据视线的转换对剧情视角进行选择,有着自由选择观看和屏蔽部分内容的权利,不再仅仅是观影者,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电影的创作者。观众带着对梦境的期待参与制作,在观看时的潜意识中完成对电影故事走向的选择,在梦境中选择内容,强化强烈的交互性和参与性。至此,虚幻即是真实,真实亦是虚幻。

技术进步让观众对“入片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观众沉浸于银幕梦境中感觉“这一切好像真的”,另一方面当一个拳头迎面而来却没有被砸到时,又是“这一切只是梦”的一种提醒。梦境期待不断被满足又被打破。电影作为一种造梦机制,技术革新是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创新期待视野的基本,每一次技术进步又对观影的期待有所改变,观众对梦境期待视野不断增加,形成一个双向驱动的循环。

二、内容损伤与注意力反抗

电影生来有着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技术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艺术属性服务,而不是对艺术的表达造成束缚。然而每次的技术革新因短时间内难以成熟,初期则需要内容满足技术,这样便会减弱内容的表达,造成阶段性短暂性的损伤。“为了抗衡日益普及的电视的强烈冲击,电影界采取了双片制、宽银幕、彩色化和大片主义等对策,于70年代实现了所有电影作品的彩色化,同时也带来了作品质量下降的严重问题”[4]。“在电影戏剧的黄金时代(三十年代),常见的影片都是那些动作实际上发生在言语中而不是在视觉形式中的影片,如果把这些影片的声音关掉,那就会完全不可懂了”[5]。可见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最初阶段,出现过台词、声音大于故事、视听艺术的情况,能发声的电影成了观看的第一要素,观众不在意电影内容是什么,只要有声就是新奇。同理,立体电影(3D)的出现,让观众享受到近在眼前的立体世界的视觉奇观,在普及过程中,立体电影会成为一个明显标签,观众在去电影院时面临看立体电影还是普通二維电影的选择,感受3D电影视觉效果可能是去电影院的主要目的而不一定是为了故事内容。“影片质量、3D效果是会影响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6]。

不断革新的技术吸引观众,以新技术为卖点的电影成为一种眼球经济和注意力营销。观众的注意力被新的电影形式剥夺,而忽视内容。处在技术进步节点阶段的电影可能会有为了技术而技术,损伤故事的情况。为了满足3D视觉展现,电影一味追求3D技术或3D噱头,奇幻、科幻、动作、冒险等视觉刺激强烈的电影充斥着大屏幕,观影感单一造成观众选择有限。当技术陌生化时期过去,受众会发现内容的发展没有跟上技术的脚步,技术与内容的断层导致观众对故事的预期落空,人类最原始的故事期待又被点燃。故事的期待会导致部分受众对技术注意力控制进行一定的反抗,以自己对故事质量的需求、有意识的观影行为改变,改变创作者对注意力的吸引。观影心理的变化对创作有深刻的影响,让更多的创作者考虑到观众不仅需要视觉感官的刺激也需要好故事的带入和吸引。精彩的内容、大IP和最新技术的结合能形成更强的注意力经济。

三、技术为故事服务与分众的狂欢

技术更新换代受人追捧,怀旧又一直是另一部分观众的主题,技术变迁改变不了怀旧的情绪。经典的无声黑白电影、一个时代的“老片”总是能满足创作者和受众对传统电影所表现的过去生活的想象,技术手段和故事内容于创作与观看都是一种情怀。新技术固然是一种奇观:“声音不仅有经济和技术上的意义,也影响到了电影的风格。然而,大多数电影制作者很快就意识到,富于想象力的声音能够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崭新风格资源。”[7]但当技术逐渐成熟、与内容不断融合后,新旧技术一起成为为电影内容锦上添花的手段。电影重新回归到技术为内容服务的状态,甚至会采用过去的电影形式如无声和黑白,与新技术一起创造出多种表现形式丰富创作手段及观看体验。当所有的技术都使用得游刃有余时,技术与艺术便达到高度统一。如《辛德勒名单》、《鬼子来了》等多部影视作品都是采用黑白与彩色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时期的故事、不同情感进行表达。

受众的选择行为受兴趣、专业知识程度、偶然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同的电影形式和类型都有特定人群受其吸引,其不同的选择形成分众的狂欢。喜欢视觉刺激的观众们会热衷于在巨幕上享受立体电影的视听盛宴或是在VR设备里感受千变万化的虚拟人生。而不希望电影仅仅是简单的感官刺激的“文青”们,更喜欢在情感充沛的电影中思考人生,进行心灵的撞击。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审美回溯的状况。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文青们聚在一起举行小众团体的集体狂欢。从看胶片电影、露天放映的怀旧放映形式,到一票难求的电影节、各种各样的展览等对独特内容的渴望。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是无声与黑白的回归,是对电影技术发展的回望,在有声彩色电影时代采取无声黑白式的表达又为文青们提供一次狂欢。每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和类型都有“死忠粉”支持,分众的口味使世界更加多样。在信息爆炸、注意力争夺激烈的时代,每一种分众类型的观众也都是游移的,随时会受技术、故事、口碑、营销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观影选择,只是观众不确定的忠诚度并没有影响每一次分众聚集重组的狂欢。

四、结语

电影随着技术不断变化,形式为了内容而变迁。观众因为陌生期待而热衷于新技术电影,又不会放弃传统形式的电影及对故事的渴望。多元化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观众圈层,不同群体的观众对各类型电影有着独特的偏好。喜好视觉系的观众越来越偏爱有新技术支撑的大片,喜好文艺片的观众形成小众聚集的态势。技术变迁与观影心理互相影响和支持,形成从统一走向破裂又从破裂走向的统一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2]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咏梅.日本电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6]郭燕婷,张辉.基于数学模型的我国3D电影观众选择因素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0(4).

[7]大卫·波德维尔,著.范蓓,译.《世界电影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心理影响
题库考试改革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对头胎子女的心理影响研究
浅谈主题酒店心理因素空间设计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家庭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