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初三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26 10:34陈佳
读天下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初三心理学教学

摘要:研究心理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不同方面的措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關键词:心理学;初三;教学

有效教学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在学校教学环境中,培养学习动机,是指通过教学手段,帮助缺乏指向学习的内驱力的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是指通过教学手段,调节诱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引发。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目标达成就顺理成章。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 发展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化学。对于初三才接触化学的孩子来说,化学对于他们是新鲜的。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们用生活中紫甘蓝,肥皂水,醋做指示剂实验。用小苏打,柠檬汁做气泡实验。让学生发现原来化学就在身边。通过介绍化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对于化学会做很多有趣实验的认知上升到化学不仅有趣而且很实用。演示了几个在他们看来好似魔术的实验。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在事先浸过酚酞的纸上写字、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沾有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产生大量白雾、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溶液退色的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使学生觉得化学非常有趣,兴趣十分高涨。然后我再告诉他们,等学完化学,这些魔术他们就都会表演了,甚至还能自创出许多“新魔术”。学化学就是在了解魔术的原理上再进行发明创造。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会因为时间紧而剥夺他们的实验时间,动手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色,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究实践,从中获得新发现,如此知识的获得和兴趣的培养胜过老师的一切言语表达。与此同时将化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对已有生活现象的原理进一步认识,让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时刻保持化学学科的新鲜感。

二、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在情境中学习的知识不是惰性的知识,它的迁移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如学习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小琳因为没有吃早饭在升旗时晕倒了,送到医务室后发现葡萄糖已经没有了,只剩冰糖,怎样快速冲泡出一杯糖水,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学生迅速说出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稍加总结就得出了加快溶解的三种方式。相比书本上以硫酸铜为例,这么创设情境更贴近生活,学生更能接受,课堂气氛活跃。

三、 让学生学习有成就感

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的信心保证。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虽然老师总希望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同的学生注意力、理解能力不同,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要求,是他们获取成就感的前提。目标不能设置过大,但是也不能太容易,对学生的提问中,问题的设置上都可以层层递进,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他们、塑造他们自信的机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先讲先练习简单的部分,哪怕在初三这样紧张的教学中也是值得的。容易点掌握之后,逐步提高到难点所在,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如果学生在对较容易部分都没有信心,那么难点教学,他们就会有逃避学习的心理出现。在对课本的教材内容超前出现时,我往往点到为止。如《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在讲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就已经出现“金属”和“非金属”,而这是我们下节课在《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课才介绍到的内容。在此我会让学生翻阅元素周期表,来简单地介绍一下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以及名称书写的特点,方便学生识辨。但对其他内容则不作过多的扩张,以免喧宾夺主。总而言之,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接受化学学习,化学容易学,学生就会有信心,有成就感。

四、 老师有亲切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关怀,叫得出学生名字,对于进步的同学应该给予鼓励,对于退步的同学与其共同分析原因。与学生成为朋友,经常有句朋友间的问候,能大大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时候会大过学科本身。当学生觉得老师很有亲切感的时候,无形中也能消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恐惧。另外在上课的时候言语的幽默、表达的艺术,如果我们多注意这些,也会让学生感到倍加亲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一节课。

五、 善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化难为易

适当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推进器,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教学手段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学习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时,图片动画等展示能让微观的分子及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改变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对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与“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都做了极好的铺垫。学习各种物质性质的时候,我常常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法。精彩的实验和大量图片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时就用谐音“养闺女”记法。在需要牢记的内容上我还常常鼓励他们自己创设情境来记忆,如生石灰遇水生成熟石灰,既然要煮熟,就需要热量,所以现象就是放出大量的热。这样一来,即使考试忘记了生石灰遇水的现象,也能根据课堂所讲回忆起来。有时候上一堂课是一种表演,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主旋律,学生踊跃参与其中,教师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自己的行为动作,夸张的语言表达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不仅让学生喜欢老师也让学生更喜欢化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自身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内在、外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S].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N].

[3]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S].

作者简介:

陈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二附中。

猜你喜欢
初三心理学教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三数学教学
初三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其对策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跟踪导练(二)5
那一年初三,我们一起成长、进步着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