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盛唐诗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5CWYJ33,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当代丝绸之路成为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世界上很多国家积极响应。中国和伊朗都属于文明古国,又都是诗学国家,两国人民从汉代开始,在经济、文化方面就有着密切的往来。本文以中国诗人李白与伊朗诗人哈菲兹作为切入点,从诗人生存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诗人创作题材、诗人创作风格入手,浅论中国与伊朗古代诗歌的区别和联系,重构中国和伊朗古代詩歌的丝路记忆。并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为中伊诗歌文化交流做出点滴贡献。
关键词:李白;哈菲兹;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帅印,男,单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教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2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期张骞派出很多副使出使西域各国,其中一位副使就曾来到古波斯(今伊朗)国家,受到当时伊朗国王梅赫道得的欢迎,从此,两国开始丝绸之路。中国的诗歌、石榴、茶、石器去了伊朗,伊朗的西米画等也到了中国。从此,中国与伊朗的诗歌作为文化交流的主体部分,游走于两国人民之间。本文之所以选择李白与哈菲兹作为中伊诗歌文化比较的载体,是因为尽管两位诗人有着几百年的时空相隔,但是两位诗人有着太多相似的共性特点,例如,两人都受到国家诗学界的高度认可并且都受到普通百姓爱的戴,两人都写了大量的酒诗、爱情诗、乐诗、山水诗等,两人都是个性鲜明的浪漫派诗人,两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有很多相似特点等,因此,这里将从李白与哈菲兹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三个维度来探讨两位诗人的特点。
一、诗人生存背景的比较
哈菲兹(1320-1389)是14世纪伊朗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哈菲兹出生在一个叫“设拉子”的城市,这座城市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还有着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哈菲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美丽的城市,一生可谓是孤寂凄凉,哈菲兹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他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青年时期结婚生子后,哈菲兹的两个孩子一个幼年夭折,另一个死于他乡,晚年妻子也早于他离世。好在哈菲兹因为个人的聪明和才学经常受到当时君主、贵族的重用。哈菲兹是能够背诵古兰经的人,他被人们誉为“设拉子学者”、“神舌”、“设拉子夜莺”。哈菲兹家庭生活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不幸造成的,当时的统治王朝分崩离析,多次改朝换代,国家处于蒙古伊尔汗王朝的奴役之下,人们生活穷困潦倒,宗教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社会道德沦丧。自然风光的优美孕育了哈菲兹浪漫的个性,他写道:设拉子啊,我向你欢呼,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的光华万年长驻。[1]“果园里又荡漾着春意,歌声美妙的夜莺啊,又得到了蔷薇的消息。风儿啊,如果你飞驰过那绿茵茵的草地,请向那翠柏、蔷薇和芳草,转达我深切的敬意。”[2]在诗歌里哈菲兹把春天的果园描绘如天堂般美丽,天上的鸟儿、空中的风儿、地上的草地配合蔷薇、翠柏和芳草一并表达诗人的浪漫情怀。再如“淡黄色骏马的脚掌上,托着一轮皎洁的月亮”[3]。这里哈菲兹把骏马拟人化,伴着天空皎洁的月光,奏响一幅绝美不似人间的仙境。同时,政治环境的阴暗激起哈菲兹无比的愤怒,他写道:“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鬼魅横行,一片黑暗;但是从太古到永恒,托钵僧呵法力无边。”不管是和煦的美景还是凛冽阴霾的政治生活都被哈菲兹描绘的惟妙惟肖,这与哈菲兹生长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旧唐书》、范《碑》、李阳冰、陈寅格等说法不一,分别有生于山东、咸秦、西域、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等说法。但是不管李白出生在哪,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李白5岁起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历祖国各地,陪伴李白始终的是他的诗、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歌。[4]笔者多次来到李白故里,无数次被当地浑然天成的美景所感动,仿若人间仙境一般。李白出身在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这给了李白饱读诗书、游山玩水的平台,李白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地都留下绝妙的诗篇,如陕西(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湖南(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湖北(霜落荆门江树空)、江西(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北京(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河北(燕山雪花大如席)、河南(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新疆(从军玉门到、逐虏金微山)、浙江(松子栖金华)、江苏(潥阳酒楼三月春)、安徽(人到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山东(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等地。李白生活的时期国家经济上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政治上采用“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周边多个国家臣服于我国的统治,当时的大唐出现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通过比较发现李白与哈菲兹的生活背景即相同又有区别,相同的是两位诗人都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美景中,这也培养了他们浪漫、热爱大自然的个性,造就了他们大量描写自然风景的诗歌出现。还有两位诗人在当时都得到过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的重用,也得到普通百姓的高度赞扬,因此他们都写出了一些生活在国王和君主身边的不朽诗歌。不同的是,李白生活的社会环境要优越于哈菲兹,李白一生游山玩水、写了大量不同地区的山水诗歌,而哈菲兹一生没有离开过故土。因此,李白的诗歌多是暖色调的浪漫情怀,哈菲兹的诗歌多是冷色调的犀利控诉。总之,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诗人创作内容的比较
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文化喜好,音乐群体性的共享标准会惊人的相似。[5]李白与哈菲兹共同的生活背景导致两人诗歌创作内容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他们都写了大量的“酒诗”、“乐诗”、“山水诗”、“爱情诗”等等。下面仅以“酒诗”和“乐诗”为例,比较李白与哈菲兹的诗歌创作内容的特点。
1、李白与哈菲兹的“酒诗”
“在李白近千首的诗歌中,与‘酒有关的文章243篇。哈菲兹诗歌中也有大量饮酒的诗篇,尽管伊朗的宗教不允许信徒们饮酒,但是哈菲兹打破了这种界限,他把‘酒作为接近真主的媒介”。[6]“酒诗中有着李白和哈菲兹的孤独与痛苦的倾诉。两位诗人尽管才华横溢、雄韬大略,但是他们都生不逢时,统治阶级对待他们时而重用、时而冷淡,导致两人最后穷困潦倒地生活。例如,李白写道:“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揉。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白马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月下独酌》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其二》)李白的酒诗里有着积极报效祖国的雄才大略,也有着天人合一,逃避现实的孤独寂寞。再如,哈菲兹写道:“风啊,请把高脚杯给我,让我找回已逝的青春”。(《哈菲兹诗集》),伊朗政治生活的不稳定,外族的侵略,宗教思想的桎梏都让哈菲兹愤怒、颠沛流离和心力憔悴,这时“酒”成为哈菲兹的武器、成为哈菲兹的慰藉。
2、李白与哈菲兹的“乐诗”
基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李白与哈菲兹都热爱音乐,首先笔者在李白故里生活6年之久,那里的人们能歌善舞,日常生活中用音乐传达着各种信息。哈菲兹生活的伊朗(古波斯帝国)更是音乐之乡,古波斯的音乐闻名世界,今天中国的笛子、扬琴、部分舞蹈元素等都源自于古波斯帝国。故而,李白与哈菲兹写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一,李白一生写了大量的“乐诗”,这些诗歌有的是直接描写李白自己吟唱、舞蹈和演奏乐器的情节,有的是描写李白倾听其他乐人进行音乐活动的情节。仅以李白收录到《乐府诗集》的诗歌来看,就有汉郊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辭、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等多个曲牌。例如,李白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我为尔楚歌。” (《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泉,鸣深林。” (《幽涧泉》)两首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也描写了李白美妙的琴声竟能吸引人偷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7]其二,哈菲兹不仅写了大量的乐诗,同时哈菲兹诗歌的表达和传承基本上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的,“在伊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哈菲兹的诗集,他们吟诵、歌唱哈菲兹的诗歌成为一种习惯和信仰。”[8]哈菲兹写道:“大地上又充满生机,果园里又荡漾着春意,歌声美妙的夜莺啊,又得到了蔷薇的消息”[9]、“你是否知道,这琴声和笛声在讲述什么?你偷偷饮了酒,因而要把你惩罚。”[10]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李白与哈菲兹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的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中国和伊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代表国家,它们之间的音乐交流活动频繁,这也使得两位诗人创作诗歌的音乐特性会有某种连带的关系,这有待于笔者及有着相同爱好的诗歌学者进一步的探讨。
三、诗人创作风格的比较
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没有定法可循,古体诗、乐府诗是他比较常见的表述形式,李白较少按照正规的律诗规格进行诗歌创作,反律的现象较多,即便是李白常写的乐府诗,也是经常突破常规,在情境、节奏、诗歌韵律上都做了大胆的改革。李白创作的诗歌读起来韵律感强、朗朗上口。而哈菲兹的大部分诗歌是严格按照“嘎泽尔”体进行创作的,诗歌中一般都有7—12对偶句,每联的尾音为全诗的韵,一韵到底,第一、二行押韵,以下逢双行押韵。最后每一对偶句要点明主题,同时还须将诗人的名字写入诗中。[11]这样的诗歌创作风格,利于作者抒发情怀,也受到伊朗诗人和普通群众的喜爱。
总之,通过对李白与哈菲兹诗歌的比较,我们不仅仅看到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的特点,也影射出有着几百年时间相隔、和较大时空距离的中国与伊朗诗歌的渊源联系。中国和伊朗的诗歌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播,彼此烙上了相似的创作痕迹,进而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桥梁,也是文化融合的路径。通过对中伊两位著名诗人诗歌创作的分析,不仅引发笔者的思考,当今在习近平主席的倡导下,重提“一带一路”,我国经济相关学者和经济相关部门已经抓住了这条经济纽带,在“一带一路”上大有作为。那么作为未来文化领域的主力,我们也应该深入地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路径把我国伟大的民族文化传承出去?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即在高校、在中小学校培养学生的诗歌音乐兴趣,通过他们把中华民族优秀的诗词文化传承下去”[12];另外,可以根据彼此差异和共性的特点,“利用联动形式发展文化联盟,发挥彼此的优势,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增加彼此的综合实力”[13]让世界各国在与我国进行经济互赢的平台上,了解并尊重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邢秉顺.“抒情诗大师”哈菲兹[N] .2001年/10月/19日/第003版.
[2][3][9][10]《哈菲兹诗集》[M].德黑兰.萨菲·阿里沙赫出版社.1987年版: 69、79、69、69页.
[4][7]侯延爽.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J].音乐探索,2017(1):59-62.
[6][8]侯延爽.李白与哈菲兹“酒诗艺术”之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17(6):23-28.
[11]马俊骐.《哈菲兹和他的诗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2-43.
[5][12][13]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从,2016,37(2):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