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昊 汤 慧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49)
随着中国住区建设的发展,以大尺度封闭式住区为主的原有住区建设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大量的大尺度封闭住区引发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这引发了国内对于住区发展模式改革的关注。2016年2月6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六条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街区式住区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住区发展模式,能拓展城市公共路网,联通局部路网,实现片区内部交通微循环,符合《意见》对于街区制的推广要求。
自新政策发布后,关于街区式住区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得到了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徐扬波提出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从控规层面实现开放式住区的建设思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黄明华对中国住区模式转型问题进行了思考,梳理了中国住区变革的历史脉络,分析了中国大尺度封闭式住区产生的原因,对中国住区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的条件进行了探索。从实际应用层面看,华东理工大学的陈亚琪对于开放式住区用地规划研究进行了探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许东博对于开放式住区改造的对象选择和空间塑造方面进行了探究,发现了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力不足问题。从建成案例看,北京市第一个采用开放式街区设计理念所建造的住宅小区郭公庄一期建成,该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占地8.08 hm2,总规模达21万m2,可为北京市提供3 000套公租房,其住区组团以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向城市公共空间,削弱了小区的封闭感,增强了公租房人群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联系。
为了解益阳市区内部住区现状,我们对益阳市主城区住区现状进行了调研。赫山区是益阳市的主城区,其住区类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我们得知赫山区共有252个住区,其中开放式住区有8个,小尺度住区有13个。资阳区共有191个住区,其中开放式住区有10个,小尺度住区有7个。作为益阳市两大主城区,在赫山区与资阳区的住区中,园区附属住区占据了较大比例,小尺度、开放式住区在赫山区整体住区中占据的比例较小,仅有少量建成项目(见图1)。
为了研究益阳市大尺度封闭式住区对于周边住区及交通情况的影响,我们选取了益阳市碧桂园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碧桂园片区整体尺度偏大,东西跨度接近2 km,南北跨度接近1 km,住区内部分布着大量的路网,但由于整体住区的封闭性,内部路网并不对周边城市路网开放。整个碧桂园社区成为了团圆南路向南延伸的屏障,迫使迎宾东路与团圆南路的道路交叉口闭合成丁字形,降低了道路的通达性,导致了大量车流集中涌入迎宾东路,在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段引发严重交通拥堵问题,不利于城市的整体交通组织。碧桂园片区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住区内部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导致住区内外居民缺乏沟通与交流,内部的优质景观和过剩配套设施利用率偏低。同时,从内部布局看,整体住区建筑分布以行列式为主,步行空间流线较为平直生硬,加之住区环境过于封闭,导致住区内部环境缺乏变化,步行空间的体验单调。
碧桂园住区内部设置了优质配套设施,提供了丰富景观资源,呈现了卓越的视觉体验,但未能与居民的行为和习惯相适应,导致了大量配套设施、景观资源使用率低,造成了资源浪费问题。小区内景观等设施多由专业人员根据国内主流景观范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住区内部景观意境营造过程中的居民参与较缺乏,居民难以对相关公共空间产生场所记忆,导致了场所归属感的缺失,绿化景观难以发挥促进居民交互联系的作用。
通过分析益阳市住区类型分布情况,益阳市住区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园区附属住区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产业园区的附属住区多用于企业员工居住使用,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保障园区内部财产安全,多数园区并不对外开放,因此采用封闭式的住区布局,但产业园区多分布于城市非中心地带,远离人口聚集区,周边道路交通压力相比于中心城区相对较小,这些园区进行开放式改造后对城区交通压力产生的正面疏导作用有限。
益阳市的开放式小尺度住区主要分布在赫山区、资阳区,位置靠近城市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成的部分开放式住区项目已投入使用,改善了城市居民对于住区尺度的传统认知,街区制住区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在益阳市的主要城区,分布着大量的传统封闭式住区,解决主城区内的传统封闭式住区问题是改善益阳市居民的住区生活体验的关键。城市的扩张必然涉及新城区规划建设问题,在传统封闭式住区暴露出的众多弊端面前,应加快将街区制住区设计理念融入益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步伐,提升益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片区详细规划的控制力。
从交通通达性看,在大尺度封闭式住区的泛滥下,大量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受到影响,通达性被降低,引发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应逐步开放住区内部的路网,打通城市路网内部微循环,将城市局部短途交通转移至城市局部循环路网。从而缝合已被大尺度街区割裂成的城市片区,提高城市交通路线的多元性,疏散城市主干道过载车流量,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从景观利用率看,益阳市整体住区呈现新旧共存的状态,多以封闭住区为主,旧住区内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新住区内部的优质景观无法产生互动,缺乏住区间的公共交通流动。大量新生代居民在向新式住区迁移后,渐渐遗忘“乡愁”,而新式住区内部的优质景观由于住区对外封闭,其利用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从详细规划角度出发,对于局部景观轴线、景观尺度进行调整,促进景观资源小尺度化,实现景观类型多样化地域化。通过上述手段使得景观设计适应街区制住区带来的住区小型化趋势,提升居民与住区景观的互动性,发掘住区个性,提升不同住区的识别度,从而使居民对景观产生场所记忆,提高居民对于住区的归属感。
从住区尺度看,住区个体尺度过大,在新式住区和旧住区中,均有大尺度封闭式住区存在,导致城市住区间缺乏沟通,不利于公共交通渗入住区内部,阻碍了不同住区居民间的互动。应逐步拆除大尺度封闭式住区的围墙,挖掘潜在可用出行空间,开放组团间道路,为居民短途自行车、步行出行提供舒适空间。同时,应在益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益阳市住区的尺度提出明确要求,实现新建住区与住区开放式改造工作联动协作。
从实地调研成果看,传统的大尺度封闭式住区已不能满足益阳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封闭式住区所遗留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我们认为街区式住区的理念对于益阳市住区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城市内部交通微循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增进城市居民对于住区的场所归属感。为了通过推广街区式住区来缓解相应问题,应从现有住区改造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入手,实现街区式住区的有序发展,推进益阳市住区小尺度化、开放化。
参考文献:
[1] 丁智才,蔡斯晗.住区再生与文脉传承——日本历史街区改造经验视域下泉州西街发展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5-90.
[2] 韩秀琦,赵 爽.开放式住区规划理念与案例分析[J].城市住宅,2017,24(6):6-16.
[3] 孙 飞.街区制背景下苏州市住区空间开放性及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
[4] 罗 雕.基于交通微循环的住区街道网络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5] 常宇超.我国城市街区制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6] 贾宇枝子,曹海婴,李 早.关于住区道路空间开放设计的探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25(2):71-76.
[7] 黄明华,关晓慧,曾 勤,等.我国住区模式转型的是与非[J].规划师,2017,33(3):108-113.
[8] 张睿哲,冯鸿彬,单慧敏,等.开放小区:从“居民小区”到“居民街区”——基于蚌埠市住区的调研与探析[J].现代商业,2017(4):166-167.
[9] 孟志广.浅析开放街区式住区规划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7,26(1):59-63.
[10] 陈亚琪.小街区模式下的开放式住区用地规划研究[D].南京:华东理工大学,2017.
[11] 商宇航.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