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崇文,秦远建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5400;2.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手段,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1](p22-24)。它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兴起的一种重要技术创新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2](p18-21)因此,产学研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越来越重视,各行各业都加大了包括人力资源、资金以及政策在内的多方位投入,这些大规模的投入是否带来了相应产出?在产学研中各个主体的功能与作用有何不同?以及不同阶段的合作是否存在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擅长分析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方法,实证分析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以期为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找到产学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
湖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素有“惟楚有才”的称号,人才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统计,截至2016年,湖北省拥有各类高校129所,其中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有7所,位居全国第四,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两院”院士84人,排名第九,除此之外,湖北省R&D经费投入全国第五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但与此同时,从产出上看,R&D人员全时当量均居全国第九位;R&D项目数位居全国第十位;新产品项目数位居十一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第十位;因此,将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了解资源利用程度,分析影响优势资源利用的因素,特别是人才科技优势的充分发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最早由Blank和Stigler(1957)发现,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会同时产生杠杆效应和替代效应双重功效[3]。针对这一效应,国内外分别从政府[4](p169-173)、高校、企业[5](p97-104)[6](p73-78)等各个视角进行了广泛探讨,且大多数学者都基于投入产出理论视角,但由于合作主体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因此,学者们对其评价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如Bonaccorsi和Piccaluga(1994),他们认为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因此,他们对合作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有不同的预期,而企业期望和合作绩效共同决定了合作创新产出的成果,具体包括新产品数量、出版物数量、专利数量等[7](p229-247)。George(2002)研究设计了专利数、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数、研发中的新产品数等评价指标[8](p577-609);也有部分学者从技术转移系统的整体性视角进行探讨,如An⁃derson(2005)认为,产学研技术转移过程涉及技术创新的研发、创新资源的积累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等,基于此,产学研绩效评价应分别针对技术转移体系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综合评价[9](p306-318)。国内也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陈劲和陈钰芬构建了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包括了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数、专利申请书等指标[10](p86-91);刘民婷(2011)[11](p11-15)采用DEA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的10个主要制造业产学研合作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陕西10个制造业中有6个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相对有效,而政府投入最大的4个行业属于非效率行业;陈光华(2014)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项目创新效率及其影响进行评价与分析,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12](p9-12)。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都是针对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而将产学研合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产学研各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机和目的不一样,在合作过程中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区别。大学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科技资源生产的角色,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对接式人才培养。基于自身的科研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及创造型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与企业及政府的合作,获取包括资金、技术、就业、实训等在内的各种资源来反哺学术,促进专利以及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的产生。
科研机构与大学功能各异,虽然和研究型大学一样,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进行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研究等,但几乎不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主要承担两部分任务:其一,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使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互动,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其二,与企业进行对接,将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阶段推进,与企业一同进行试验研究,将科技成果应用化、产业化。其目的是通过与企业及大学的协同创新,共享科研成果,提升科研水平,同时,促进出版以及专利等形式的成果转化。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生产型创新主体,承担着推动技术、知识市场化、产业化的任务。一方面,作为市场的“晴雨表”,通过及时将市场需求反馈给学研方,通过提供科研活动所需经费的方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促进其研究方向与市场接轨,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与学研方的协同,获取研发资源,增强其创新实力,甚至有些企业也会涉足创新研发领域,逐步画上知识生产的印记。
根据产学研各主体的功能、任务以及协同创新的目的,可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研究开发阶段,即以高校、科研机构和部分企业为主,通过经费及人员的研发资源投入,产生科技成果,如专利、科技论文、科技出版物以及其它科技成果。第二个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即以企业为主,通过对第一阶段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改造,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转化为经济效益。如图1所示。
图1: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模型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一阶段中,选取的第一阶段投入指标:R&D人员、科研活动人员、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等,其中,R&D人员及科技活动人员两项指标反映的是研发资源投入中的人员投入力度,而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研发资源中经费投入的力度。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反映研发人员投入的相对力度。选取第一阶段产出指标:科技论文数以及专利批准数,其中,科技论文数是学研方最重要的一项科技成果,而专利批准数相对于专利受理量更能从实际情况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发成果。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第二阶段中,选取的第二阶段投入指标:第一阶段的专利批准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消化以及改造经费支出等。投入指标中,由于科技论文较少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而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学术交流及研究用,因此,只选取了第一阶段的专利批准数,而去掉了科技论文数。另一方面,增加了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引进、消化以及改造经费支出指标,反映出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而追加的投入。选取第二阶段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直接经济效益。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产生的价值高低。
最后,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分两阶段的产学研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最早提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是美国运筹学家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由W.W.Cooper和A.Charnes所提出的第一个DEA模型是C2R模型[13](p58-69)。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同时,每一个决策单元又分别有m种输入和s种产出。DMUj的投入可以表示为Xj=(x1j,x2j,…,xmj)T,产出可以表示为Yj=(y1j,y2j,…,ysj)T。决策单元的评价系数为:
可以选择适当的权系数U=(u1,u2,…,us)T,V=(v1,v2,…,vm)T使得hj≦1,j=1,2,…,n。
应用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引入松弛变量s-和剩余变量s+,建立C2R对偶规划模型:
其中θ(0<θ≦1)为DMUj的相对综合效率,θ越大,说明第j个决策单元相对于其它决策单元来说投入产出效率更高。
在C2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得到CRS模型:
由CRS模型计算出来的综合效率值包含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由VRS模型计算出来的仅为纯技术效率。
以湖北省为例,选取2007—2016年近十年来的数据,对其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第一阶段,科技活动人员(X1)、R&D经费内部支出(X3)等投入指标数据,分别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求和。R&D人员(X2)通过将大中型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R&D人员数量进行求和。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X4),则主要是通过计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来进行。相关计算所需要的原始投入及产出数据均可通过查找《湖北统计年鉴》获得。第一阶段相关指标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表2:湖北省产学研效率评价第一阶段相关指标数据
第二阶段,投入指标专利批准数(Y1)是第一阶段的产出指标,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Y3)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开发新产品而支出的经费,技术引进、消化和改造经费支出(Y4)通过计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之和得到。计算相关指标所需的原始数据通过《湖北统计年鉴》获得。
新产品销售收入(Z1)、产成品(Z2)等产出指标的数据。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可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获得。
考虑到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滞性,也为了简化分析,将投入指标对应滞后一年的产出指标,比如2015年的投入指标对应的是2016年的产出指标,依次类推。第二阶段相关统计指标数据如表3所示。
表3:湖北省产学研效率评价第二阶段相关指标数据
本文使用DEAP2.1软件,采用投入导向的BCC模型,根据表2和表3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湖北省近十年产学研协同创新各阶段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如表4所示。
表4:湖北省分阶段产学研效率评价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的综合效率值,都是近十年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纵向对比的结果,是相对值,而非绝对值。不能认为综合DEA值为1的已经达到了最优效率。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第一阶段,即研究开发阶段,有五年的综合效率值达到了1,相对于其他年份显示出最优效率;剩下的5年虽然相对无效,但是综合效率值均在0.9以上。研究开发阶段的综合效率达到了0.959。这说明湖北省近十年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开发阶段的综合效率相对较高。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第二阶段,即成果转化阶段,只有四年的综合效率值达到了1,相对来说效率最优;同时,其他年份的效率依然比较低,其中只有两年的综合效率值在0.9以上,有两年的效率值在0.7-0.8之间,甚至还有两年的效率在0.7以下。湖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开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的综合效率值分布对比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相对于研究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5:两阶段综合效率分布对比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成果转化阶段,2007年、2012年、2015年、2016年等四年的综合DEA有效,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2013—2014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综合DEA无效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共同作用的。2009年综合DEA值最低,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值较低。
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开发阶段的效率明显优于成果转化阶段。这说明在研究开发阶段,优势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利用,但并没有体现在科技生产力上,表现在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中没有因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而得到质的飞跃;在成果转化阶段,虽然国家及各省在科技成果改造及应用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每一年的综合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部分年份中,科技成果的投入及成果改造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部分年限规模效率较低。
1.根据各主体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差异化调整资源配置,形成多赢共创格局。政府及区域应避免盲目扩大资源投入,将重心放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以及资源利用率上。实际上,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支柱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形成,而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及减少资源配置成本,然而,在这期间,各主体的创新动力有所不同,例如,企业为了契合市场回报,需尽量缩短科技创新周期,使新技术、新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市场,得到回报,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针对性给予新产品、新技术的扶持,缩短周期;而对于科研机构及高校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研究与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科研成果很难直接投入市场,加上企业方对于成果的承接力欠缺,因此,科研经费可以由原来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等。
2.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专项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模式。虽然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规范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对学研方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突破性改革。但是,教育部门、财政、税务、法律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阻碍了产学研各方的资源整合及协同,加上大部分学研方过于注重科学研究价值,忽略市场价值,导致学研方成果转化意识薄弱以及科技成果难以及时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等。因此,需进一步通过专项政策,破除壁垒,激发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模式。努力培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内部组织或以课题形式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使游离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
3.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创新成果、科研人才都集中在学研方,而学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以及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术著作、发表论文以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等学术成果紧密联系,促成了其重研究轻转化等的氛围,较少关注市场需求。这样的评估体系限制了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需要首先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用性等,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研方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其次,改革人才考评、职称评定机制,将成果转化绩效纳入人才评估系统,鼓励他们进行针对性研究;最后,改革科研项目的评审及管理工作,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在兼顾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人员在审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双喜,马文峰.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技术整合的作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3]Blank,D.,Stigler,G.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scientific personnel[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57.
[4]Levy,D.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R&D[J].Economic Letters,1990,32(2).
[5]Lichtenberg,F.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funding on private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6(1).
[6]Lichtenberg,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deral contract R&Dand company R&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2).
[7]Bonnaccorsi A,Piccaluga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Management,1994(24).
[8]George G.,Zahara,Z.and Wood,R.The effectsof business-university alliances on innovative outpu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udy of publicly traded bio⁃technology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
[9]Anderson T,Daim T,Lavoie F.Measuring the effienc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Technova⁃tion,2007,27(5).
[10]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效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11]刘民婷,孙卫.基于DEA方法的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研究:以陕西省制造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
[12]陈光华,王建冬,杨国梁.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2(2).
[13]魏权龄,岳明.DEA概论与C2R模型:数据包络分析(一)[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