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推动成渝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1],主要表现在经济联系,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动力。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托城市旅游经济圈[2],研究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能判别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分异原因,寻求实现旅游动态均衡发展路径[3]。2014年12月,我国首次提出了优化“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目标,指出要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4]。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经济发展引擎,战略地位明显,因此研究“十二五”期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能改善资源投入方式和提高利用能力,为缩小区域差距、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持[5],为推进西部经济区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在城市群旅游研究集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6]、旅游竞争力[7]、区域整合[8]等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旅游经济网络是城市群呈现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于洪雁等从社会网络视角对黑龙江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9];朱冬芳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和入境游网络[10];虞虎等进行了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分析[11];王博等对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12]。20世纪9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旅游研究中广泛推广[13],国外主要通过社会网络研究旅游地的空间组织形式[14,15]、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及内在规律[16-18]。
从文献回顾可知:①旅游经济网络缺乏时间演变研究,多以时间节点对比研究,缺乏长时间段的纵向研究。②后向研究不足,多以相关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欠严谨。③目前旅游经济网络研究对象多以东、中部城市群为主,缺乏对西部经济区的探索。本文通过旅游经济联系的引力修正模型构建旅游经济网络,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对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旅游经济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从资源和区位优势看,成渝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主要包括1个直辖市、1个副省级城市和14个地级市,区域面积20.6万km2,2015年GDP总量42796.68亿元,旅游总收入7570.74亿元。由于自贡市旅游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本文将其剔除,以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收集成渝经济区2010—2015年的数据,城市间空间距离数据通过谷歌地球测算。其中,旅游总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相加得到,入境旅游收入按历年汇率统一转化为人民币单位。数据来自于2010—2015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市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旅游经济联系的引力模型:经济动力学认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性,并遵循距离衰减原理[19],其经济联系强度随着城市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20]。1942年,引力模型被运用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并逐渐引入旅游经济空间作用分析。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为:
(1)
式中,Rij为区域i、j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i、Pj和Vi、Vj分别为城市i、j接待旅游者的总人次(万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亿元);Dij为城市i到城市j的空间距离(km),常用两地物理空间上的最短距离衡量,为避免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争议,统一以两地空间距离进行测算。
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此法对旅游经济联系矩阵进行分析,采用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模型等评价指标[21]对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进行分析:①中心度。中心度分为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三种类型。其中,度数中心度是描述城市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的位置情况,是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直接连接的城市数;接近中心度是一个城市与网络中所有城市的捷径之和;中间中心度是城市对旅游经济网络中其他城市的控制程度。②核心—边缘模型。该模型能反映节点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研究利用UCINET6.0软件进行核心—边缘模型的分析。③网络密度。用以揭示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除以理论上最大的关系数,取值在[0,1]之间。
旅游经济网络地位评价模型:网络地位是指某一城市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影响力。城市的网络地位主要通过节点中心度、核心度进行评价测量[22],公式为:
(2)
根据式(1),计算出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2010—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度分布区间分别为:[0.21,147.28]、[0.29,246.85]、[0.39,426.53]、[0.47,691.17]、[0.74,1045.5]、[1.13,1492],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以成都—眉山联系最为密切,雅安—达州联系最弱,并以此建立旅游经济网络数据库。为了使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时节点城市更加明显突出和网络结构直观化,以25为网络断点值。即≥25取值为1,<25取值为0,将属性数值转化为二分矩阵;利用Netdraw绘制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图1)可见,2009—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西部密集,中部、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向中西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发展。
网络密度演化: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紧密程度较低,但联系程度日趋增强。各年度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密度分别为0.1619、0.2476、0.3238、0.3905、0.4571、0.5524。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整体联系欠密切,网络结构尚不完善,城市间旅游经济交流不强,旅游资源流动渠道有待改善。由于“十二五”期间网络密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
网络中心度演化:网络结构不均衡,双核节点地位明显,但节点依赖性总体减弱,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表1)。2010—2015年各城市度数中心度增加明显,均值从2.26提高到7.73,表明城市间的旅游经济交换能力不断提高,且标准差整体变大,不均衡性较强。在接近中心度方面,均值由31.40提高到71.02,增加显著且呈离散趋势,表明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畅通,核心城市在网络中获取资源的优势更明显;2010—2015年各城市中间中心度下降明显,由7.25下降到3.43。随着城市间交流更加通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减弱,城市在旅游经济关系上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力和依赖程度降低。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度值均很高,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呈现双核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城市旅游经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图1 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演化: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呈现扩张的趋势。从图2可见,2010—2015年核心区由重庆、成都、德阳、乐山、眉山等5个扩大到9个,边缘区由10个缩小到6个。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旅游交通、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旅游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增多,核心区对边缘区旅游经济的辐射效应逐渐增强,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更加密切,边缘区朝着核心区发展。
表1 成渝经济区城市旅游经济网络指标
通过式(2)得出城市旅游经济网络地位评价值(表2)。根据Lew、Mckercher对旅游目的地角色基本类型划分,结合城市网络地位评价值,将成渝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旅游目的地、次核心旅游目的地、重要旅游目的地、一般旅游目的地、边缘旅游目的地[23]。从时间上看,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地位均值由0.381增加到0.391,标准差减小,网络地位总体呈现波动性上升的发展趋势。从空间上看,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地位空间差异明显,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旅游目的地,中西部、东部网络地位较高,东北部、南部网络地位较低。主要是:①核心旅游目的地——重庆、成都。重庆、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核心与行政中心,区域影响力大,且中心度与核心度都很高,在区域网络的地位也高,是区域核心旅游城市,交通便利,旅游吸引力强,发挥着旅游枢纽、区域门户、旅游经济驱动力的作用。②次核心旅游目的地——乐山、资阳。两市发挥着旅游枢纽功能,游客多从核心旅游目的地而来,旅游资源较多,是成渝经济区旅游网络关键的中间节点,起到集聚和扩散作用,是重要的中间旅游城市。③重要旅游目的地——眉山、绵阳、内江、遂宁、宜宾。主要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达程度不如核心城市,但却是成渝经济区旅游流线路中重要的环节,既可输出客源又能接待游客。④一般旅游目的地——德阳、广安、泸州、南充、雅安。网络地位较低,旅游支配作用很弱,对核心旅游城市的依赖性较强,但能承接游客溢出,可响应核心旅游地发展。⑤边缘旅游目的地——达州。区域旅游发展的介入机会小,与其他城市间的沟通性差、经济联系弱,是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孤立节点,主要接待内部城市和周边城镇游客[10]。
表2 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地位评价值及类型划分
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政策等密切相关[24-26],它们共同影响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空间位置与作用[9]。选取7个指标: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能反映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27]。旅游业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越高,政府会出台更多的相关优惠政策甚至提供资金支持[28],有助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故采用旅游业产值在城市GDP中的比重来衡量。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旅游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旅游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程度和网络结构的发育水平[11],本文以城市人均GDP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③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条件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旅游资源条件能影响旅游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对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及其作用强度影响显著[11],本文主要以A级景区数量来衡量旅游资源条件。④交通便利程度。它是出游与否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主要依据[29],便捷的交通能增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27]。交通有助于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本文选择公路里程和区域面积比值来体现交通便利程度。⑤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直接影响旅游投入水平,增强旅游市场经济活力,提高旅游市场效率和竞争力,改变旅游发展空间格局[30]。由于无法直接衡量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因此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替代。⑥对外开放程度。它是影响国外游客前来旅游和创造国际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采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衡量[31]。
本文分别选取网络地位、度数中心度、邻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4个因变量作为旅游经济网络的衡量指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交通便利程度、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的影响,建立以下空间面板模型:
lnyit=α0+αlnstrit+α2lnecoit+α3lnreit+α4lntrait+α5lngovit+α6lnopeit+μit
(3)
式中,i为横截面单元,即包括成渝经济区15个城市;t为时间序列单元,考察期为2010—2015年,跨度为6年;α0为原始的截距项;strit为产业结构;ecoit为经济发展水平;resit为旅游资源条件;trait为交通便利程度;govit为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opeit为对外开放程度;αi为参数;μit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项;yit分别代表网络地位、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分别用netit、degit、cloit、betit表示。
本文建立的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见表3。在网络地位方面,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网络地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系数为2.68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消费能力和出游意愿越强;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条件越完善,将提高城市旅游影响力和地位。②产业结构影响系数为1.586,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了旅游经济在城市GDP中的地位,旅游业比重越高,对GDP的贡献越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也越大。③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程度的影响系数为0.977,政府能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盘活城市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发展。④旅游资源条件影响系数为0.832,旅游资源越丰富,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越强,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更大。⑤对外开放程度影响系数为0.362,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来华商贸旅游交流频繁,入境旅游发展越好,能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在度数中心度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首先,城市经济越发达,经济区域辐射力越强;同时,居民出游力高,游客输出能力强,与其他城市间的旅游经济交流密切。其次,交通能提高城市对外沟通能力和旅游经济交换能力,旅游经济交流合作更加便捷。在接近中心度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其有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地位,影响旅游消费市场和消费水平,有助于提升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畅通程度。第三,产业结构对接近中心度具有负向影响作用,旅游产业比重越高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且缺乏交通和区位优势,符合“资源诅咒理论”。因此,主要依靠旅游资源吸引力维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通达性相对不高,在旅游经济交往中便捷性差,旅游经济联系畅通程度不高。在中间中心度方面,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十二五”期间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对象,政府资源投放力度较大,能宏观调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流动,同时旅游政策的出台能引导游客流动,直接影响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控制力。此外,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入境旅游也越发达,且入境游客溢出效应明显,因此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位置,能起到入境游客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增强其他城市对其网络的依赖性。
表3 旅游经济网络影响因素的面板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
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与西部密集,中部与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朝着中西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成渝旅游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但空间差异依然明显。特别是受行政区域限制,重庆的区域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分发挥重庆和成都旅游经济辐射能力,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降低行政区域限制,加强与雅安、达州等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的互动,重点提高与东北部区域的旅游经济连通能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紧密程度较低,但联系程度日趋增强;网络结构不均衡明显,双核节点地位突出,但节点依赖性总体减弱;“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呈现扩张趋势,需要进一步实现网络均衡化发展,减弱核心城市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控制力,降低旅游发展对核心城市依赖。同时,提高区域旅游经济交换能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流动的渠道作用,实现游客、资源、技术等快速流动,提高旅游经济活力,带动落后区域旅游发展。
成渝经济区网络地位总体呈现波动性上升的均衡发展趋势,西部与东部网络地位较高,东北部与南部网络地位较低。因此,需要清晰进行区域发展定位,做好区域旅游分工,明确成渝经济区网络地位与旅游目的地的层次结构,合理进行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核心旅游城市的枢纽、驱动作用,发挥次核心与重要旅游地的集聚、纽带作用,发挥一般和边缘旅游城市的游客溢出承接作用,响应核心旅游城市旅游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交通便利程度、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均对旅游经济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①明确自身发展优势,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成渝经济区山地多,边缘区城市交通相对不便,区位优势不明显,但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对旅游资源丰富的边缘区城市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激活城市经济活力,提高旅游经济网络地位,将旅游经济网络地位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经济驱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需要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均衡各产业合理发展,稳固网络地位。②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做好境外游客接待工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益,推动居民外出旅游,加强与其他城市旅游交流,提高城市旅游经济网络地位。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优势,合理引导旅游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由实物为主消费转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配合相关经济政策驱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加强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做好旅游接待准备,特别是对境外游客,入境旅游能提高城市的国际形象,增强对旅游经济网络的控制,产生游客溢出效益,因此需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③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发挥城市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优质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地吸引力。同时,推进城市跨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突出旅游特色和地域风情,塑造良好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吸引更多旅游者,打造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提高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地位。④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快旅游流空间集散。便捷的交通能缩短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高旅游交换能力和旅游集散速度。因此,需要改善区域交通网络,通过旅游交通体系构建,发挥旅游地资源优势,增强对旅游客源地的吸引力,形成交通与资源互动,产生叠加效应;加快游客流动速度,在交通时空压缩下旅游目的地也可成为客源扩散源,发挥旅游集散效应,有助于形成高效的旅游流线路,完善旅游经济网络。⑤发挥政府的旅游调控职能,优化资源投放结构。成渝经济区需要利用西部经济引擎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政府旅游职能。加强旅游投入力度,落实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通过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多元化旅游投资,改善旅游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加强旅游产业的协调合作;建立成渝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经济区旅游服务和产品信息流动;以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旅游经济稳定发展,巩固旅游经济网络地位,清除旅游经济发展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铮,邓悦,宋秀坤,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31-340.
[2]陈浩,陆林,章锦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3]王娟,聂云霞,张广海.山东省四大经济区域的旅游空间联系能力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1-160.
[4]郑蔚.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经济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6)∶676-686.
[5]阮文奇,郑向敏.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权力演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5)∶635-640.
[6]朱付彪,陆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65-1576.
[7]张琼霓.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6(7)∶101-108.
[8]罗小龙,沈建法,陈雯.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制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03-608.
[9]于洪雁,李秋雨,梅林,等.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1)∶1429-1436.
[10]朱冬芳,陆林,虞虎.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J].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
[11]虞虎,陈田,陆林,等.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169-180.
[12]王博,吴清,罗静.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5,35(5)∶192-197.
[13]Scott N,Baggio R,Cooper C.Network Analysis and Tourism:From Theory to Practice[M].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2008∶222.
[14]Shih H Y.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Tourism Mangement,2005,27(5)∶1029-1039.
[15]Miguéns J I L,Mendesb J F F.Travel and Tourism:Into a Complex Network[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8,387(12)∶2963-2971.
[16]Kathryn P.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The Waitomo Caves,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203-216.
[17]Dianne D.Policy Networks and the Loc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2)∶269-280.
[18]Noel S,Chris C,Rodolfo B.Destination Networks-Four Australian Cas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169-188.
[19]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0]朱道才,吴信国,郑杰.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5)∶19-24.
[21]刘军.整体网络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2]戢晓峰,张力丹,陈方,等.云南省自驾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异及耦合[J].经济地理,2016,36(5)∶195-201.
[23]Lew A A,McKercher B.Trip Destinations,Gateways and Itineraries:The Example of HongKong[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6)∶609-621.
[24]张舒宁,李勇泉,阮文奇.成渝经济区旅游发展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523-1528.
[25]刘法建,张捷,章锦河,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26]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27]何俊阳,贺灵,邓淇中.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2)∶195-201.
[28]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等.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2)∶337-346.
[29]金春雨,程浩,宋广蕊.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区域旅游业效率评价[J].旅游学刊,2012,27(11)∶56-65.
[30]李淑娟,周珊.滨海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时空分异与驱动因素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15.
[31]周玉翠.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讨,2010,(6)∶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