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OMOS理论指导下展示与阐释策略研究
——以重庆石宝寨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项目为例

2018-04-26 07:43:19刘临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公众

刘临安,王 菲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建筑遗产卓有成效的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在建筑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方面,相较于先前较为单一的建筑本体的展示,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由于建筑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关于遗产的整体概念,我国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起步较晚。在1986年成为《保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文简称《遗产公约》)成员国之前,一直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开展建筑遗产的利用,工作的重点偏向展示而非阐释。由于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造型、完整的空间以及较好的进入性,因此展示工作多在满足公众的视觉感受而非头脑理解,缺乏历史建筑与公众的有效交流,甚至有些展示还具有明显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植入式广告。显然,仅仅依靠建筑遗产的本体现状传递给公众的价值信息是有限的,必须借助科学的手段和设施,才能把建筑遗产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发掘出来,促使公众欣赏与理解建筑遗产的全部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欣赏建筑遗产的外观。总之,就是让建筑遗产在公众的认知过程中“活”起来。

1 建筑遗产展示与阐释的概念及目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遗产公约》,“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遗产公约》的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的要求完全适用于建筑遗产。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6届大会通过了《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该文件着重强调建立遗产与公众交流模式的重要性。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充分理解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而开展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是推进公众理解的有效途径。

1.1 展示与阐释的概念

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的含义是不同的。阐释是指为了提高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围绕文化遗产的本体所采取的阐明和解释的措施,其中包括相关出版物、讲座、虚拟与实体模型、多媒体影像资料,以及相应的主题教育和社区活动。展示是指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公众开展的公示和展现,这种展示注重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环境,通过预设的场地、路线、空间与环境,将文化遗产的现存信息(特别是形象信息)传递给公众,使公众通过观察得到相关概念的确定和形象的认知。

1.2 展示与阐释的目的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展示与阐释,不仅能促进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欣赏与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不断完善与更新阐释内容,维护与升级阐释设施,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行动。

2 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这些价值既能揭示消逝的社会特征,又能在当今社会发挥新的作用。但是,作为社会公众来讲,由于每个个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于文化遗产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显然,展示与阐释需要明确指导原则,规范标准术语,形成展示与阐释的一般原则与策略。

2.1 展示与阐释的一般原则[1]

根据ICOMOS发布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展示与阐释可分为以下7项原则:①可达与理解(access and understanding),在展示与阐释活动中,增加公众个体与文化遗产的互动内容,鼓励个体和社区思考他们自身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与文化遗产之间有意义的交流模式,传承文化遗产的内部价值;②信息资源(information sources),文化遗产的阐释应基于对遗产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充分了解和多学科研究,包括对于环境、考古、建筑和历史数据详细和系统的分析;③注重背景和文脉(attention to setting and context),文化遗产的阐释应当发掘遗产在历史、政治、精神和艺术背景中的多重意义,还应当考虑遗产的文化、社会和环境诸方面的价值;④保存真实性(preservation of authenticity),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必须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⑤可持续的规划(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的核心目标应当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⑥关注涵盖性(concern for inclusiveness),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必须是各参与者进行实质性协作的结果;⑦研究、培训和评估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research, training and evaluation),促进举办国际会议或研讨会,进而分享不同地区和文化多样化的阐释方法和相关经验。

2.2 国内展示与阐释的一般策略

国内关于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早期主要应用在大遗址(考古遗址)的展示利用当中,对于建成遗产的研究较少。大遗址的展示与阐释的策略一般以实物展示的方式为主,通过在遗址现场设置标识牌、讲解图版、实体模型等辅助设施,再借助于展览馆或博物馆的电子导游、3D场景虚拟复原、情景体验(virtual reality)、多媒体演示、专题文艺演出等方式,呈现遗址的真实特征,增进社会公众与遗址之间的互动体验。

在国内展示与阐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为指导依据,探索展示与阐释一般性的策略,并且应用在建成遗产的展示与阐释中,完善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的理论体系,并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项目提供科学的解决思路,进一步促使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 建成遗产展示与阐释的实践及应用

3.1 石宝寨历史建筑项目概况

石宝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西距忠县县城37 km,东离万州区51 km,地处川东平行岭峪区。石宝寨建筑群修建在长江北岸的玉印山上,其东北与石宝镇相望,西北有后溪河,南临长江航道,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3.2 石宝寨历史建筑展示与阐释主要内容

3.2.1 遗产本体及建成环境

石宝寨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突出的地貌特征。石宝寨建筑群占地面积540 00 m2,总建筑面积1 086 m2。其文物构成主要为古代建筑,主要有寨楼(含楼内文物)、魁星阁、天子殿,“必自卑”石牌坊、石砌甬道等。

石宝寨楼倚靠着玉印山的山体逐层建造,玉印山形似石笋,孤峰耸立,山顶高程为海拔211.04 m。历史上,玉印山在135 m高程以下至江面为缓斜坡地,135~158 m高程为斜坡地,158~170 m高程为峭坡地,170 m高程以上为陡崖。三峡工程以前,在长江江滩至石宝寨之间的斜坡地是有房屋和耕地的。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1909年(图1)与1972年(图2)拍摄的石宝寨风貌并无太大的差别。

图1 石宝寨照片(1909年)(来源:http:// bbs.big5.voc.com.cn)

图2 石宝寨照片(1972年)(来源:http:// ucwap.ifeng.com)

鉴于三峡蓄水工程水位上升对石宝寨文物造成的淹没影响,以及石宝寨文物的重要价值,石宝寨被列为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重点项目之一,采用修建围堰护坡保护设施就地保护的方法。三峡工程完成以后,长江正常水位在160 m上下,玉印山山脚的缓坡地带已淹没,形成四面环水的孤峰,石宝寨成为江中盆景。玉印山东面修建了钢筋混凝土铁索桥,成为进入石宝寨唯一的通道,而历史上的进寨甬道及石牌坊被弃用;混凝土围堰形成了横阔厚重的体量并遮挡了石宝寨山门及底层建筑,减弱了遗产本身的可达性,导致游客数量锐减,公众更加难以欣赏与理解历史建筑的精神内涵。并且由于缺少展示与阐释的辅助设备,进一步削弱了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在新石宝镇上设立石宝寨历史建筑博物馆,利用实体模型、图片展示板、多媒体影像等方式,对石宝寨遗址本体及周边建成环境进行展示与阐释。首先,在博物馆设置石宝寨历史建筑群的沙盘,展示石宝寨的文物构成要素,并在每一个实体模型旁边设置二维码图片信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的方式,便可以读取或者收听每一个文物本体的名称、建造年代、建筑形制等特点,便于游客更加直观地欣赏到遗产本身的特征;其次,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石宝寨文物不同时期的纪录片,展现不同观察视角下石宝寨文物的形态特征,室内外空间组成元素,促使游客对石宝寨文物的理解,提升石宝寨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三峡工程致使长江水面提升,原石宝寨江滩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周匝环绕的钢筋混凝土围堰,致使徐缓升高的江滩面貌不复存在,而遗产的文脉背景,对于理解遗产的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通过引入最新的VR(virtual reality)虚拟复原技术,不仅可以对石宝寨不同时期原有的建成环境进行复原,而且可以促使游客更加全面的理解建成遗产的历史价值。在博物馆设置用户体验馆,游客通过佩戴VR眼镜,对石宝寨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进行虚拟复原,并且相应设置3个体验场景:三峡工程之前的石宝寨景观环境(图3)、三峡工程之后的石宝寨景观环境(图4)、淹没区域水下的进寨甬道及周边环境。在不同的场景中,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石宝寨建成环境的历史变迁,不断改善游客与遗产之间的互动体验。

图3 三峡工程之前石宝寨景观环境(来源:《忠县石宝寨 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 丙种第8号》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303页)

图4 三峡工程之后石宝寨景观环境(来源:http://image.baidu.com/)

3.2.2 遗产的规模及格局

考虑到石宝寨倚靠玉印山建造,山脚围堰护坡周匝,四面江水滔滔,寨楼依山陡立,突兀高耸,视野宽阔。因此,石宝寨历史保护规划提出的规划范围以石宝寨和玉印山为核心,周边包括西南方向的长江江面、东南方向的石宝镇以及北面的后溪河和尖山子南坡。

在石宝寨景区之内,设置合理的游览路线(图5),分为围堰游览路线和石步道游览路线,并辅以相应的指示标识;在石宝寨景区之外,通过设置观景平台或者乘坐游轮的方式,便于游客对石宝寨“长江盆景”的景观特点进行观赏,挖掘石宝寨在长江三峡游览航线上的旅游价值。

图5 游览组织引导图(来源:作者自绘)

3.2.3 遗产历史背景

石宝寨始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其前身“岑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1736年),而天子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2—1619年),距今400余年,历史悠久,是长江三峡沿岸的重要的文物建筑。石宝寨初始功能为明代末年农民起义的营寨,是记载并体现这种建筑功能特点的历史实证。通过在石宝寨景区内搭建临时的表演舞台,以营寨为背景,用话剧的表演形式,对石宝寨的功能特点进行适当的演绎,增强公众对于石宝寨原始功能的认知。石宝寨的天子殿最初为“绀宇宫”,是长江三峡沿岸最早的“佛道同祀”庙宇,鉴于石宝寨的宗教文化特点,适当在石宝寨景区内安排法会活动,一方面吸引具备祈福需求的游客群体,一方面活跃石宝寨的宗教氛围。

3.2.4 遗产相关研究成果[2]

石宝寨建筑群倚靠玉印山陡崖建造,矗立在长江人字形河道的顶端,成为一种自然山水与人工形胜的完美结合,是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艺术体现。石宝寨寨楼与魁星阁相互因借地形特点,利用视线错觉将两座建筑合为一座12层高的楼阁,反映了古代建筑独特的匠心艺术。石宝寨寨楼巧妙地利用玉印山崖壁的自然形态,因地制宜,架木成楼,是长江三峡地区层数最多、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并且利用当地流行的穿斗式方法建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木结构建造技术。基于石宝寨建筑群的营造特征,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模型,对于穿斗结构进行详细的阐释,并且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生成石宝寨寨楼与魁星阁建造过程的动画影像,促使游客通过石宝寨的建造特征进一步理解与欣赏中国古代伟大的营造技艺。

综上所述,通过在博物馆中设置建筑模型沙盘、二维码电子导游服务项目、VR情景体验中心、话剧演绎、数字化模型等辅助设施,对石宝寨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进行深度的剖析与挖掘,并且在保护规划项目中,利用游览流线、观景平台等方式对石宝寨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与阐释,增强了建成遗产的可达性和可读性,促使公众对于遗产价值的理解与传承。

4 结束语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遗产本身的展示利用,而是要进一步阐释遗产的精神内涵,构建遗产与公众之间互通的桥梁,并且通过科学展示与阐释的方式,将遗产的价值代代相传。通过以ICOMOS展示与阐释宪章为指导原则,以石宝寨保护规划项目为背景,探索科学的展示与阐释策略,为建成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提供一般性的解决思路,尽心致力于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ICOMOS.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EB/OL].[2008-10-04].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quebec2008/charters/interpretation/pdf/GA16_Charter_Interpretation_20081004_FR+EN.pdf.

[2]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5(2):4-24.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公众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公众号3月热榜
遗产怎么分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公众号5月热榜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