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分析

2018-04-25 10:44邹博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场所应急规划

邹博

摘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紧急性时间的重要安置措施,是人民群众运用于躲避火灾、地震、洪水以及爆炸等重特大灾害的避难场所。本文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进行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1 引言

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速,災害性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即使在城市规划与创建过程中,运用了若干强化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措施,然而当前城市的综合防震水平与城市建设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问题日趋严重。经过对于近几年内频繁出现的地震灾害实施深度的剖析,逐步意识到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重要价值。

2 辽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2013年,辽宁省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沈阳中山公园启用。中山公园的占地面积为19.2万m2,日常不但能够用作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出现地震等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容纳超5万人。公园内部的广场、绿地、基础设施以及人防工程等都已经被改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充分运用了公园内所有的资源,有效扩展了公共场所的实用性。如果出现突发事件,避难民众能够由16个入口进入到园中,人们可以经过17张区域图以及5张应急疏散保障图,精准、迅速地寻找到对应的避险地区。

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基本原则

(1)平、灾相互结合的原则

规划建设单位需要将具备相应规模的已经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学校操场、空地、公园以及体育场等创建为“平、灾”两用的综合体。日常用作于健身、休闲以及娱乐的场所,在出现火灾、地震等紧急状况的时候,其所配置的救灾装置与设备等充分发挥出避难场所的作用。

(2)安全原则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要远离核放射物、易燃易爆化学品、地下断层、易出现塌方与洪水的位置。并且,还需要选取地势相对平坦,比较容易搭建帐篷的位置。

(3)均匀分布原则

在出现地震的时候,人民群众可以快速抵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设置于居住区范围内以及附近地带(步行5到10分钟)最为合适,以使得人们在躲避地震灾难时降低对于外界紧急援助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援助所需的时间。

(4)畅通、迅速原则

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所有道路的具体状况以明确、规划应急疏散通道,顺畅、灵活地链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的起始点。确保人民群众可以安全、快速、高效地疏散。

(5)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充分结合当地的群众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地震烈度与频率以及人口数量等相关因素。以推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更加满足当地减灾防灾的特征,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创建的科学性与社会效益。

4 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健全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机构需制定、出台与地震应急避难相关的管理规定,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功能运行和灾时的稳定运用。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部避难设备与装置的日常维保方面,需要由市、区两级的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又或是社区居委会设置避难场所设施管理办公室针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各类设备与装置进行维护保养。

4.2 创建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第一,政府有关组织需要创建起较为完善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涵盖所辖区域范围内全部地震避难场所对应的具体位置以及可以容纳的避难人员数量、避难道路疏通图、灾难发生时所需的物资数量、配置的设备设施等等。第二,创建应急专家数据库,涵盖支持专家的联系方式以及各类基础性资料等。第三,构建灾害信息体系,对于已经出现灾难时的避难状况实施回顾和全面的研究,以供于后期查询与参考。相关资料信息均需要及时公布在政府公共信息网中,有利于人们的查阅。

4.3 做好运维协调工作

经过日本大地震、海啸,能够发现日本国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设置在体育场馆与学校中,同时后期运作、协调以及管理等秩序井然。当前,我们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所存在的主要不足便是并未充分考虑到建成以后的运行与协调问题。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行方式——由政府机构带头、调节,其它有关部门提供帮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牵扯到了国土、建设、消防、教育、卫生、电力、规划、体育、地震以及公安等有关机构,亟待强化组织调节,全面履行相应的职责。如果出现震情,便可以快速到位,保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根据平灾相互融合的基本准则,应急避难场所日常服务于自身最初的功能,在出现洪水、地震以及火灾等重特大灾害的时候,在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以后才能够启用。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其功能实施检查、评价,以保证场所内部各类应急设备、装置的完整性,可以在危难关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4 强化应急避难的宣传教育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紧急性事件发生时的运用场所,如果不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人民群众依然很难熟练使用,无法收获相应的成效。大部分群众对于各种避难标志并不熟悉,严重影响了灾害发生时的群众疏导工作,所以需要设立显著、清楚的标志。使得人民大众可以在突发性情况下充分了解其用途与功能。现阶段,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已经颁布了与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相关的地方标准,同时已有大量标志牌投入到具体运用环节。能够定期向民众发放地震应急有关的指导手册,手册中需要涵盖小区附近的最近疏散线路以及就近避难所的具体位置、名称等信息,有助于在出现地震灾害时人们可以及时就近选取对应的避难场所,节约逃难的时间,有利于场所、人员分配。并且,还可以运用图片展示、新闻媒体、宣传手册以及播放光盘等途径进行宣传,积极普及避难场所运用相关的知识。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过程中需长期坚持政府机构的领导,全面依托科学技术、法制以及社会力量等,根据“资源分享、信息联通、关注实效、共同应对”的基本准则,在各个组织、地区间创建起健全的应急联动体制,不断优化统一调度指挥制度与应急处置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应急跨组织、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能力,推动应急资源的共同分享,促进城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熊焰,梁芳,乔永军,等.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5(11).

[2]姜连艳.从抗震设防类别探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J].震灾防御技术,2017(03).

[3]毛培,宋伟轩.建设本地特色的城市避风港——以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J].城市与减灾,2009(03).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震局 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猜你喜欢
场所应急规划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应急管理部即将举行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
应急管理部老年大学学员作品欣赏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准备好应急包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