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风琴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

2018-04-25 09:57徐晓婧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风琴教育改革群众文化

徐晓婧

摘 要:手风琴作为较早流入中国的西方乐器,在几十年的历程中变化和发展,直至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乐器,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大家的关注。同时,作为一种较为方便携带的器乐,它通常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小组唱又或是即兴演奏。随着手风琴教育的不断改变,不断艺术化的手风琴仍是群众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大俗大雅的乐器。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近几年手风琴发展情况及教育改革的研究,谈及手风琴在现今社会中的地位及存在样式。

关键词:手风琴;群众文化;教育改革;形式多元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64-02

手风琴从20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在之后的几十年来,通过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手风琴艺术在教学、创作、表演及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仅次于钢琴、小提琴的西方乐器,手风琴如今的地位已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仔细分析不難发现,手风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且有所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不能忽视手风琴作为一件“大众化”的伴奏乐器在大众音乐生活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而实际上,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在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群文化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它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在各地的群文活动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也为群众文化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一、手风琴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一)手风琴近几年的发展历程

1.手风琴的传统方式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目前中国手风琴文化的两个传统, 一个是以传统低音为中心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它是伴随着西方键盘乐器引入中国并且在文革时期风靡一时的一种手风琴文化。而另一个是以自由低音为中心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它是1980年后在专业院校所兴起且开设的专业类教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一个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的传统在社会以非主流的方式延续, 而另一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以城市、学院派为中心的新的传统的发展。[1]手风琴传统方式的变化对手风琴的发展而已也注定了其将会形成鲜明的两级分化。学院派和群众派的发展也有了明显的方向。

2.手风琴演奏方式的变化。目前来说,手风琴处于一种“several across”的状态中:随着多年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自制的自由低音琴的成功,最佳的结构和排列都会手风琴演奏提供了极大的利处。[2]在键盘内部则是经历着由传统型向双系统型的过渡过程,且在双系统中又存在B 与C 两种系统的选择。发展至今,手风琴的“键盘式”与“键钮式”形成两大阵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巴扬琴和键盘琴。技术的不断革新、交流的不断深入、手风琴制造业的不断崛起,也造成了一种片面强调乐器的更新换代、追求手风琴的“国际化”的现象,给手风琴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目前大多专业类院校都未规定究竟是键盘或是键钮琴,也就造成了一大批手风琴学习者为了某些原因(例如右手五个手指可以在两个八度范围内轻松演奏)这样的原因来更换琴,陷入了双系统的学习中。这样的变化,也是对手风琴学习者的一种挑战,现今能够熟练掌握两种演奏方式的人并未达到预期水准,尽管专业院校要求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双层面的教学,但习惯了键盘式的演奏者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掌握。总根本意义上说,采用哪种样式的手风琴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演奏者本身的技巧和对曲目的把握。

(二) 手风琴教育教学的改变及对其的影响

1.普及教育。为了培养出具备手风琴演奏基本功以及即兴伴奏等能力,很多师范类高校积极开展了手风琴专业课,也为中小学培养出了很多的音乐教学工作者,促进了手风琴在我国的普及。[3]为例,除专业类培训学校外,各大中小学将手风琴课程引入为兴趣课,以此来进行普及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类特长生这样的社会因素出现,也出现了拔苗助长、追求速成、忽视基础训练等不良现象。虽然近几年考核制度有所改变,高级别的考核中加入了自由伴奏等测试演奏者基本能力的测试,但对于大部分学习者而言也只是“装模作样”,纯粹为了通过考核而应付。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如果普及的目的紧紧在于,让更多的人会演奏手风琴,那就降低了手风琴这一个乐器的群众性的重要特点。而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手风琴报考人数只为3000人,是十年前的十分之一。就这个数据来看,普及教育的实现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专业教育。专业的手风琴音乐教育是手风琴事业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也是发展中国手风琴事业的关键所在。因此,专业院校的教育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引领手风琴圈内导向性的关键人物,他们必须正确理解当前现状并积极做出调整,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在手风琴技能训练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完整、适度的音乐演奏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4]作为两级传播最明显的师生关系来说,更应该打破学科单一化、扩大学术视野、掌握乐器历史及理论之间的融合、重视对音乐本体多方研究后的阐述。拉赫玛尼诺夫说: “一切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是在那个被他们破坏的程式的废墟上建造新的大厦, 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获得技术的空壳, 而在于他们的知识和他们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把握”。专业教育者就是其中不可缺失的桥梁,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对乐谱的详尽分析、研究,从“静止的音乐符号”中探索作曲家“内心流动着的音乐”,用娴熟的技巧把音乐及其蕴藏于背后的涵义介绍给听众。而技巧只是表达的手段,并非终极目的。

(三) 手风琴在不断创作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音乐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各个国家有相当高的重视度。而手风琴作为这样一种承载工具,其所偏重的音乐风格也具有一种鲜明的文化色彩。

1.民族乐曲到改编歌曲的变化。手风琴的音乐创作是手风琴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它经历了由改编走向原创的发展过程。纵观西方器乐音乐的发展历史,刚开始大多是建立在声乐作品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民族器乐作品最初也是从声乐作品发展而来,从最早的改编曲目,杨智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曾健的《我为祖国守大桥》到后期的创作曲目李遇秋的《天女散花》、李未明的《归》等,再来是根据歌曲改编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打虎上山》等在风格和创作手法上都有可喜的成绩。然而新世纪以来的创作作品可谓是鱼龙混杂,太过讲求技巧,对于音乐本身旋律的要求不高,对于演奏者而言不利于传奏。演奏曲目难度是提高了、技巧花哨了,可演奏者所呈现的作品质量却下降了。可以说明的是,创作者本身如果对该样器乐没有一定的了解,就无法创作出符合器乐特点的音乐。我们看到,俄罗斯的祖宾斯基、佐罗塔耶夫、谢苗诺夫等手风琴大师既是著名的演奏家也是著名的作曲家,他们对手风琴乐器的深入理解也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我们可以在早期的手风琴作品中发现不少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格的曲目,例如《马刀舞曲》等,其所传承的就是俄罗斯最典型的能歌善舞的本质。只有在不断借鉴的过程吸取利于发展的部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2.演奏技巧及演奏难度的变化。细看近几年的手风琴曲目,在考级曲目上难度降低了,这和社会的客观因素有关,新加入的创作曲目并未达到足以考核的水准,但这些改革却是为了普及教育的很好执行还存在的。但我们也不可以看到,正是由于业余考级的难度发生了变化,协会也制定了较高层次的考核——演奏级,这对一名业余演奏者向专业靠拢的一个必经之路。同时,可以经常在比赛中听到的,除了流传已久、颇具年份的乐曲之外,更多的开始用手风琴演奏钢琴曲,鉴于两类器乐的构造差别,这一改革是非常有难度的,这一难度,也正是为了让更多业余演奏者得以提升技巧而设置的,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性。这同时也给所有的人以思考,手风琴曲目的创作该如何更符合现实的需要,当然每年的改革都是在本年的新情势下所作出的。

二、手风琴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

(一) 手风琴在发展过程中对群众文化产生的影响

群众文化作为现阶段文化主要发展方向,其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目共睹。

1.携带型伴奏器乐。苏联著名的红军合唱团在初期就是用手风琴伴奏,但一台手风琴的声音是单薄的,因此就会看到四、五或是更多的手风琴同时进行伴奏,这既是对手风琴演奏者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合唱队默契的高要求。就这样,合唱,似乎成为了手风琴出现在群文活动中的最深刻印象。如今,我们经常可以在老电影、公园或是一些合唱比赛中看到手风琴的出现。我曾做过一个统计,周末虹口公园中用手风琴进行合唱伴奏的就有5台之多,但年龄层次都在40~60岁左右,伴奏者年龄都在50岁之上。这足以证明,早期手风琴的大规模发展在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心里有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手风琴演奏形式的转变以及专业化的教育,我们鲜少看到极为有特色的伴奏,加上钢琴迅速的普及化,手风琴“大众型”伴奏器乐的地位开始下降。人们在大型的歌咏比赛中更愿意选择钢琴作为伴奏,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两个器乐音质材质的不同之外,更来自于缺少优秀的伴奏者。就以2007年市政歌咏比赛为例,在10个复赛队伍中,仅有两支采用了手风琴伴奏,而其中一名手风琴伴奏者竟是上海轻音乐团团长、上海手风琴协会理事蔡福康老师。作为上海手风琴事业推波助澜的元老级人物,蔡老师的伴奏技巧和灵敏的应变能力是现今众多手风琴演奏者所不具备的。这样的伴奏从客观上来说并不输于钢琴。随着专业院校对于伴奏能力的强化训练,我们可以期待其“大众”的一面将得以发挥。

2.大众型演奏器乐。而手风琴,在早期的群众文化中已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相较于钢琴的沉重和不可移动性,手风琴似乎在客观条件上存在一定得优势——可携带性。2006年的上海之春,我们看到了手风琴作为群众化的又一特色。当独奏会深入群众,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以上海为例,近年来的手风琴交流活动络绎不绝,2017由专业教育机构所承办开展的国际手风琴交流活动20余场,相比十年前的一年一两场已是一个大的跨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来自阿根廷的青年班多钮演奏家保罗·豪雷的“不一样的风琴”,用音乐阐述了不一样的探戈文化。当人们开始“淡忘”手风琴的时候,“上海之春”率先开辟了这样一个艺术魅力的舞台,音乐机构搭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手风琴的发展不僅仅是演奏者的、教育家的,也是观众的。

(二) 手风琴在现今的群文工作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随着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及变化,它从“大众性”的伴奏器乐渐渐转为专业比赛的器乐。但从其“出身”来看,它的伴奏优势还是存在的。

1.小组唱的伴奏器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今的群文工作中,手风琴仍是伴奏的主力军。对合唱比赛而言,钢琴毕竟尚未达到完全普及的程度,很多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是要依靠手风琴作为伴奏工具,这是就其客观原因而论。主观上,现今的群众文化中以合唱、独唱、小品形式最为广泛,而合唱曲目大多以耳熟能详的老歌为主,这些曲目中又以军旅、爱国题材为多,风格和技巧上更适合手风琴进行演绎及伴奏。[5]群众性歌咏活动离不开手风琴,这是不争的事实。业余合唱团体由于受经费场地等条件制约,乐队用不起,钢琴又不方便,那么用手风琴伴奏则是最佳选择。但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水平高的手风琴弹奏者深入不到基层来,对群众合唱不屑一顾;二是水平一般化的伴奏,效果又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手风琴也只能起个“起拍定调”的作用,逐渐在大型音乐活动中被边缘化。要改变这一现状,手风琴人必须在不断提高伴奏水平上下功夫。

伴奏是音乐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歌声的衬托,而且起着帮助演唱者烘托、渲染、丰富全曲的作用。歌(乐)曲犹如红花,伴奏则是绿叶,“红花尚须绿叶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歌曲编配手风琴伴奏,有多种多样的手法。首先,要对曲调进行研究,了解歌词的内容。分析曲调,风格,体裁,调式,这样才能使伴奏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及感情。其次,由于手风琴是和声乐器,和声的运用也应与曲调风格一致,力求色彩丰富,变化多端,使之更加感人动听。伴奏能加强歌曲的节奏性、旋律、充实歌曲的感情,亦能利用乐器的效果,给观众感官上造成各种气氛。如描写火车、汽车、马蹄、流水等,可以增强歌曲的实物背景和叙述力量,增加表现力。伴奏者需要练就娴熟的技巧,更要提高音乐综合素养和演奏的表现力。乐感、激情和歌唱性,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伴奏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除了按照乐曲表明的速度,力度,强弱变化,情绪和风格来演奏,还要弄清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在切实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打动自己,继而打动听众。

2.随意性的演奏器乐。演奏,是作为器乐本身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只限于舞台上的表演是不足以称之为精湛的表演的。每年各个区组织的群文活动中,器乐演奏是一个常规的板块,如何使技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使旁人碍于枯燥的炫技,是对所有器乐演奏的一个难题。因此就要加强对乐器表现性的认识和挖掘。它的随意性演奏并不仅仅体现在表现场地,表现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炫技的同时,加强其与群众互动作用。手风琴基于其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旧时的“革命”乐器,还是现在音乐厅里的独奏乐器,其本身所带来的亲切感和融入感是不可忽视的。其“风箱”的控制力和表现力是其演奏的一大重点,身体契合乐器所呈现的摆动也自然而然的影响着乐曲的演绎,使观众得以有更带入的观感。将这种随意性带入群众文化的中,

(三) 手风琴能够发挥的更多作用及形式。

1.爵士乐流行乐的配器以及声画舞美的有机结合。随着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手风琴的演奏形式也显得更多元化,其也不再成为一种单独的器乐呈现于世人眼前。除了传统、古典手风琴音乐之外, 还有爵士、探戈、六角手风琴以及即兴演奏等各类形式。丰富的形式也让手风琴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出现了更新鲜的样式[6,7]。例如:中国流行手风琴手第一人,四川音乐学院满馨努力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在表现的时候运用鲜艳的服装和强烈对比的灯光,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一大震撼。例如:手风琴演奏家帕斯卡.龚戴和笙演奏家吴巍合奏的曲目《相遇天使》这是一次未经任何排练、完全即兴的表演。两个人分别演奏的是中国和法国的传统曲目,但通过节奏的变换,互相应和,让人感觉这两种风格的乐曲仿佛是天生一起。这些例子表明,手风琴作为西方器乐,绝对有可能与民族乐器相互融合,也绝对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两种西方乐器的融合,也为手风琴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空间,在2008年底李云迪上海钢琴演奏会中,他与巴扬琴合作演奏的《现实交会十分钟》,虽说篇幅短小,却很好的体现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手风琴的特色,出现了一种更新的演奏方式。在流行音乐中,我们经常可以目睹手风琴的一席之地。以通俗音乐为例,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中副歌便是用了手风琴作为配器,以体现当地人民的载歌载舞的节日气氛。以流行音乐为例,巴洋等低音提琴更是开拓了手风琴又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使得爵士、探戈等形式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

2.新民乐的新新搭档。手风琴通过正确的组合和配器,是可以溶于民族乐器中的,并且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18年,手风琴首次主角之一登录国内第一档以乐器演奏竞演为主题的打新娱乐真人秀节目《国乐大典》,它的出彩表现也让人耳目一新,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人将其纳入了民乐乐团的范围,手风琴其特有的风箱特色和逐渐成熟的变音器设置,可以使其在新民乐扮演大提琴、贝斯等西方器乐,从而填补民族器乐过于“细长”的声音,使乐曲更有厚度和共鸣感。因此,这方面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同时,也可以让群众更了解手风琴的特点特色。

三、结 语

中国的手风琴事业有着光辉的过去,目前仍在努力创造极具中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手风琴学派,创新教育、创新编曲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手风琴其“大众性”伴奏器乐这一传统形式,是必须加以保留和发展的。随着其教育形式的改变,手风琴的专业性与群众性也在不同层面中体现出来,其演奏的曲目和创作的方向也有了一定得变化,其社会角色也在逐步的变化。尽管如此,手风琴在群众文化中的新形势新面貌还是值得关注和传承的。中西方器乐的融合,在近几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丰富了手风琴的演奏形式和演奏技巧。虽然在发展的过程还存在着问题,但手风琴仍是一种贴近群众、又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器乐。相信手风琴能在保留自我风格的同时,逐步找到更适合现今教育、现今文化的存在方式,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丽.探索手风琴的起源与发展[J].四川戏剧, 2007(04).

[2] 殷琪.中国手风琴学派的历史与展望[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3] 朱泳淇.手风琴在音乐教育中的普及[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01).

[4] 郑畅.关于普通高校专业的手风琴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4(01).

[5] 艾丽娅·哈列力汗.浅谈手风琴伴奏在歌曲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6(17).

[6] 唐超.浅谈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D].河南大学.2014.

[7] 刘芳.舞动的风箱多彩的旋律——手风琴的发展及演奏特点[J].乐器,2007(07).

[8] 朱春铃.论手风琴音乐的时代特性[J].中国音乐,2006(04).

[9] 王茗 张欢.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J].中国音乐,2007(03).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手风琴教育改革群众文化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手风琴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