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红
摘 要:当下“佛系”刷屏网络,各种“佛系”群体在网络上异军突起,这是网络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推动的结果,是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佛系”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心理状态的宣泄。“佛系”群体火爆网络,从网民层面是意见表达沉默的螺旋的结果,从媒介方面是网络营造的拟态环境。
关键词:佛系;网络传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051-02
2017年12月,“佛系”刷屏朋友圈和各大网页,一时间,“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追星”“佛系養蛙”层出不穷,仿佛所有人都过上了“佛系”生活。“佛系”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人民网2014年2月13日推送的一篇文章《日本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1]。如今火爆网络的“佛系”是一种云淡风轻、不求输赢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佛系”群体就是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的一类群体。
一、“佛系”群体迅速崛起的原因
(一)网络传播方式的推动
从2014年2月“佛系”初入国人视野到2017年12月“佛系”刷屏,“佛系”群体的崛起路径也就是“佛系”的传播过程。“佛系”在中国从粉丝圈发酵,再经微博大V转发、微信公众号推送(以《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为代表)、朋友圈转发火爆起来,最后经大众媒体的使用,将“佛系”话题推向高潮。从这个过程来看,“佛系”群体的崛起首先借助于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裂变式传播就是某一个互联网用户分享一个信息后,其他与之链接且认为此信息有价值的用户会继续进行分享,如此周而复始,该信息传播者由一裂变为二,二裂变为四,传播链条呈指数级的增长,最后引爆社群,引爆网络。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基于这两个原理的解释,当某微信公众号推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之后,迅速于社交媒体中裂变式传播,并蔓延至每个用户,每个人都开始宣称自己为“佛系”。
“佛系”群体的崛起还得益于网络的整合传播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是一种虚拟界面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叠加起来的整合传播。”[2]源起于日本的“佛系男子”通过网络的跨文化传播进入中国人视野,经过微博上粉丝圈的组织传播持续发酵,朋友圈之间的转发则是网络上的人际传播,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可以说已进入大众传播的领域,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官媒的助势,则是“佛系”进入大众传播平台无疑。大众传播是由“点”向“面”公开的社会性的传播活动,“点”所面对的“面”是规模巨大的、分布于社会各阶层的大众。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一旦发出信息,会迅速被大多数人接收,进入大众视野。“佛系”在火爆之前只限于粉丝圈之间的传播,并未进入大众传播阶段,和其他网络热词一样,只有进入了大众媒介视野,才能迅速掀起热潮,“佛系”群体才能崛起。
(二)网民表达诉求的推动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佛系”之所以迅速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当今社会下人们心理状态的宣泄。“佛系”可解读为大家通常认为的无所谓、怎样都好、不争不抢的生活状态,也可被理解为在浮躁、快速的社会节奏下人们对生活的自勉。佛系还是一种成长,在经历无数次碰壁和挫折之后,我们渐渐懂得,“佛”一点可以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不同境遇的人可能对“佛系”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是表明自己的处事态度,可以是在失败之后的自我安慰,也可以是竞争中无奈的选择。但总之,在人们自我表达意识强烈,媒介话语权下放的网络时代,对“佛系”的“使用”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表达、心绪转换的需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已成为网络热点的“佛系”必然会成为线上线下人们议论交流的话题,人们纷纷加入“佛系”大军,也是一种社交手段,使自己在与朋友的线上或线下交流中知道“佛系”为何物,有话可谈,不被孤立,从这一层面,“使用”“佛系”还“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三)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推动
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在“佛系”群体的崛起过程中,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佛系”为关键词搜索2018年2月19日的百度新闻,找到相关新闻约204000篇,如《佛系股民迎新春新姿势:读<投资最重要的事>是不错选择》《佛系齐祖毫不担心在皇马下课?世界杯才是他终极目标!》等,从搜索中可以发现,标题中涉及“佛系”的有各个领域、行业和群体的新闻事件。网络媒介各种新闻消息自然或强行扯上“佛系”,不仅使其他媒介跟风报道,使“佛系”成为了一场媒介狂欢,也赋予了“佛系”较其他事件更强程度的显著性,引导着人们的判断,让我们以为“佛系”是当下最时髦的词汇,“佛系”生活是最时尚的生活,总之生活中存在各种“佛系”群体,“佛系”无处不在。
二、“佛系”在网络与现实中的不对等
(一)网民意见的表达受制于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认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惩罚,个人在表明观点之际,往往观察周围的多数意见是什么,以此作为标准来确认自己的归属。当发现自己属于“优势”意见时,个人更倾向于更积极地发表观点,反之,则会因无形的舆论压力保持“沉默”。这样,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就形成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4]。你在社交媒体中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都在宣称自己为“佛系”青年,此时你觉得“佛系”的描述也很符合自己的实际,你赶紧转发分享,宣告自己也为“佛系”群体的一员;或者你并未仔细分析,仅仅是看到大家都在转发,为了凑热闹,赶潮流,也去转发或评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认为“佛系”生活抛却积极进取,是一种丧文化,不值得提倡,但是鉴于朋友圈里的舆论压力,你不敢贸然抨击“佛系”。也有人反对佛系,而提出“道系”、“儒系”等词,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一派系抢占“佛系”的风头,其原因就在于“佛系”抢占了最佳时机,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使“沉默的螺旋”发挥了作用。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系”遍布网络,只不过是经历过“沉默的螺旋”之后的膨胀的泡沫,网络呈现的状态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并不是对等的。
(二)网络营造的是重构后的信息环境
“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因素,那就是嵌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5]“虚拟环境”亦称“拟态环境”,也就是大众传播营造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一方面向人们提供了信息,同时亦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网络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也会形成网络拟态环境,在网络拟态环境构建中,网民接受信息的同时传播信息,可以说既是拟态环境构建者又是对拟态环境的接受者。“佛系”最先在粉丝圈活跃,之后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朋友圈的转发,“佛系”火爆从头至尾都是由网民一手促成的,基于沉默的螺旋,充斥于社交媒体的“佛系”,只不过是由网民的集体狂欢而编织出来的网络幻像。网络媒介加入到拟态环境的构建之后,所提供的信息大多也是为迎合大众心理,是在网民打好基础之上对环境的构建,其对真实环境的再现并没有真实多少。当然,这种由网民和网络媒介联手打造的拟态环境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今社会众生的状态,但更大效果是制约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对客观行为的采取。因此,当有人为“佛系”感到担忧时,也应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网络上的虚幻的真实,“佛系”群体更适合于网络生存,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看破红尘,无欲无求、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依然有它的市场。
三、对“佛系”群体崛起的反思
(一)网民媒介素养仍待提高
媒介素养是网民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网民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网民在获取信息后,应当判断信息是否合乎逻辑,辨别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和观点,认识信息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隐含着怎样的世界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传播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在对200人进行的网络调查问卷中,78人承认自己对于“佛系”转发评论更多的是跟风,是盲目的,49人思考过“佛系”火爆的背后原因,162人沒有意识到自己的转发评论会产生什么影响。数据揭示了网民在加入“佛系”群体时盲目更胜于理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6]。媒介素养低的网民进入网络世界后,看到其他网民热议“佛系”,便丧失自我意识,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盲目加入“佛系”群体。
(二)网络媒介要注重把关人作用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网络现象私下传播阶段,网络大V是把关人,每个转发的网民是把关人,当网络现象进入大众传媒的网络官网时,网站的编辑便是把关人。“佛系”反映了当前社会状态下人们推崇的平静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人们或自我安慰或自我展现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情绪的宣泄、思想的表达找到了一个出口,但是若无正确引导也可能会酿成负面社会情绪。另外,从目前信息传播中,各种新闻或信息都强行跟风引入“佛系”,也降低了新闻传播的质量。在“佛系”传播过程中,各把关人要不盲目跟风,传递高质量信息,要辨析信息的价值观导向,传递正能量。除此之外,网络监管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审查监管,防止网络媒介或网民对言论自由滥用。
参考文献:
[1] 日本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EB/OL]. http://japan.people.com.cn/n/2014/0213/c35467-24344982.html, 2014-02-13.
[2]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9.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214.
[4] (德)伊丽莎白·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6]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