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日本的商业航天与军用导弹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在东北亚地区,当朝鲜在2017年11月29日凭借火星-15弹道导弹的高抛弹道试射展示了其具备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和制造的能力的时候,与这片弹道导弹技术最为纷繁复杂、拥核国家最为密集的亚欧大陆对望的日本列岛,是否蛰伏着一股洲际弹道导弹的隐藏势力?日本是否拥有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力?
二战结束后没有多少年。在对抗苏联的战略需求下,美国开始主动扶持日本的军工企业。而日本也在积极谋求导弹武器系统研发能力的完善化。
1954年10月,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9年,日本防卫厅开始设立专门组织导弹研制工作并管理全国导弹研制单位的导弹研究委员会。
1956年,日本制定了所谓的五年造弹计划。受当时工业基础尚未完全恢复、导弹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的影响,日本决定放弃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准备以引进为基础,在仿制的基础上加快导弹研制的进度。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国际社会,日本一开始并没有从美国引进技术,而是与中立国瑞士签署了导弹采购合同,购买瑞士的“奥力康”导弹。“奥力康”是瑞士于1946年研制的全天候中程、中高空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既可用于要地防空,也可用于野战防空。
仅用1年时间,日本就掌握了战术导弹的总体研发流程。1957年,日本防卫厅与日本川崎重工签订武器系统研发合同,要求川崎重工研制日本的首款国产战术导弹。这款名为KAM- 3D的反坦克导弹开创了日本自主研发导弹的先河。
1963年,川崎重工研制的日本首款导弹定型量产。同年,美国出手援助。日本三菱重工在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开始了仿制和引进开发的道路。日本AAM-1空空导弹就此诞生。2年后,川崎重工KAM-9反坦克导弹研制成功,使日本的反坦克导弹完成了升级换代。
1966年,第三家日本企业进军导弹产业。日本东芝公司借鉴美国的主承包商和分包商的模式,开始与日本防卫厅谈判,尝试把美国导弹的研发模式本土化。同年,日本防卫厅赋予东芝公司80式空对舰导弹和81式地对空导弹的巨大订单。
东芝公司成为了导弹武器系统研发的主承包商,把制导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留给自己后,把弹体研制工作交给了已经有近十年导弹研制经验的川崎重工。另外,东芝公司拉日產汽车公司入伙,把研制火箭发动机的重任交给了日产。
为加快导弹武器系统完备化的速度,日本防卫厅与美国军火巨头进行了谈判。美国送来了远超日本预期的大量援助,共有4型战术导弹的生产许可证在这段时期交给了日本导弹工业。
日本三菱重工接下了生产“奈基”地空导弹和“霍克”地空导弹的任务。日本三菱电机则开始按许可证生产“麻雀”空空导弹与“海麻雀”舰空导弹。
日本量产战术导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按当时的汇率换算的话,成本极低。美国公司感受到了威胁。在一番讨论后,日本的AAM-1空空导弹的生产被叫停,其产量定格在了331枚。之后,日本被迫中止了AAM-2导弹的研发工作,开始全部进口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
在掌握了导弹总体设计、弹体加工、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制导控制系统研发等关键技术之后,日本开始跃跃欲试,挑战卫星发射项目。
当时,苏联、美国和法国分别在1957年、1958年和1965年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日本想要争得第4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名次。1969年7月,也就是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的那个月,日美空间合作协议签订。
得知中国和英国都有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计划之后,日本大幅加快了运载火箭的研发速度。1970年年初,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研究所研制的L-4S运载火箭矗立在了鹿儿岛宇宙空间研究所的靶场上。
东京大学牵头研制的这款运载火箭未安装任何导航制导设备,实际上就是一枚多级无控固体火箭。但是,为了抢进度,日本决定在当年2月就搭载一颗24千克重的载荷发射。
1970年2月11日,L-4S火箭发射成功,将“大隅”5号卫星送入太空,使得日本成为第4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由于没有导航制导设备,再加上当时日本几乎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弹道计算的工程师,卫星的实际轨道与预定轨道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原设计轨道为近地点530千米,远地点2900千米。而实际上,“大隅”5号卫星的远地点达到了5140千米,这是弹道工程师远远低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造成的。33年后,“大隅”5号卫星在2003年8月2日早上5时45分,于埃及和利比亚边境上空再入大气层焚毁。具体坐标:北纬30.3°,东经25.0°。
1970年2月11日,这枚简易的固体火箭让日本跳过了中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的步骤,直接进入卫星发射国家的行列,抢在了中国和英国前面。(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也就是日本发射卫星2个多月后,用一枚加了第三级的“东风”4号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英国则是在1971年10月份自主发射了他们的第一颗卫星。)
日本为什么没有首先去发展弹道导弹而是直奔运载火箭技术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在日美相关协议的限制下,日本的各型导弹必须优先采购美国军火巨头的产品,限制了日本在导弹研发领域的项目数量。而日本受本国法律的限制,军队性质与军队规模与正常军事大国有所不同,限制了日本本国对弹道导弹的需求。受国际协议和日本本国法律的约束,日本的导弹不能出口,限制了日本导弹的海外市场。
起步甚早,发展很快的日本导弹与运载火箭产业就这样被按了急停键。但是,日本政府依然对国内的导弹和火箭的研究持续进行大力扶持。长期以来,日本航天技术的研发费用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苏联和法国。这使得日本的导弹与航天产业如同一只蜷缩在牢笼中的巨兽,空有浑身力气却难以施展。
错过了被称作弹道导弹的黄金时期的上世纪70年代,日本没能拥有自己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但是,蜷缩起来的巨兽集中精力攻克了大型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高精度陀螺仪三大关键技术,开发了N-1、N-2、H-1和H-2等多型运载火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在运载火箭多次发射失败的阴影中,其技术实力被很多人低估。
到了21世纪,日本的高精度陀螺仪已经成为了畅销出口产品。就连美国的导弹巨头雷声公司也在采购日本生产的陀螺仪。日本东芝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专攻导弹图像制导的核心技术,开发出了电荷耦合技术。后来,美国的“标准”系列防空反导导弹的新改型上,开始准备大量采用日本技术来升级导引头。
受协议限制,日本早年无法大张旗鼓地公开发展弹道导弹技术,但是,如果仔细探究东芝、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三菱电机、日本电气、日产汽车、石川岛播磨重工、富士通、日立、日本油脂工业、光洋精工和日本精工这12家巨型企业的产品链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日本拥有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所有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
2003年5月9日,协调世界时04时29分25秒,一枚M-V固体运载火箭的点火象征着日本也加入了小行星探测国家的行列,成为了世界上第2个发射小行星探测器的国家。而这枚火箭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导弹设计师的注意。
M-V火箭是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组织研发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可拓展为四级)。该火箭采用运载火箭中少有的倾斜发射的方式进行发射。(采用倾斜发射对外公开的原因是考虑到火箭发射失败的可能,需要尽快让火箭飞到海面上空,尽量减少对发射场的危害。)
这款火箭高30.8米,直径2.5米,发射质量达137.5吨(四级拓展型号为139吨)。M-V火箭137.5吨的发射质量远远超过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的87.75吨。考虑到M-V火箭的发射质量和入轨精度,该火箭经过改进可拥有射程超过1.5万千米,弹头重量超过2吨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