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 Nemo
美国长期大力打造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各种反导活动十分吸引眼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陆军才是全世界拥有最强短程弹道导弹实力的一方,其主力兵器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于1990年服役,屡次参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美军又在研制它的后续者,也就是技术更先进的远程精确打击火力(LRPF)系统。
二战以后,苏联对陆军弹道导弹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美国也不遑多让。就在苏联研制“飞毛腿”的同时,美国研制了MGM-5“下士”单级液体短程弹道导弹,这是美国第一种携带核弹头的导弹。MGM-5导弹使用红烟硝酸和肼类推进剂,1955年首批部署到欧洲。但这种型号并不好用,且不说剧毒燃料的危险性,发射成功率仅有46%,有效性实在值得怀疑。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一旦决定在弹道导弹研制上发力,很快就显示了雄厚的技术底蕴。早在1948年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聚硫橡胶公司就开始为美国陆军研制固体火箭。虽然这没能转化为实际导弹项目,但积累了技术和经验。1955年,对“下士”颇为不满的美国陆军决定开始研制“中士”单级固体弹道导弹。喷气推进实验室是主承包商,斯佩里·犹他公司负责导弹的制造,而聚硫橡胶公司负责提供固体火箭发动机。
1962年美军开始部署“中士”弹道导弹,随后它获得了MGM-29A的正式编号。这种固体弹道导弹长度约10.5米、直径约0.8米,发射重量约4.6吨,携带20万吨当量的W52战术核弹头,有效射程为40~140千米。导弹使用AN/ DJW-8惯性制导系统,不过制导精度并不高。
美军订购生产了约500枚“中士”导弹,虽然数量不如“飞毛腿”导弹,但“中士”的固体发动机体更安全也更可靠,进入阵地后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发射。相比之下,“下士”导弹需要九个小时的发射准备时间。
从“下士”的指令制导到“中士”的惯导系统,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制导技术有了不小的进步,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接下来,美国陆军又研制了MGM-52“长矛”短程导弹,使用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和可储存的液体推进剂。推进部分由洛克达因公司研制,结果问题多多,延迟不断,害苦了导弹主承包商沃特公司。“长矛”导弹1969年进行第一次试射,1972年开始交付部署。它使用W70可变当量核弹头,弹头当量1千吨到10万吨,最大射程还不如“中士”,只有120千米。不过“长矛”胜在体积小、重量轻。它长6.1米、直径0.56米,重仅1.4吨,易于使用和维护。同时它的命中精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武器系统更为简洁。一个“长矛”导弹连包括两部M752机动发射车和两部M688运输车,分别携带1枚和2枚“长矛”导弹,导弹发射准备时间更是降低到15分钟。美国共生产了2100多枚“长矛”导弹。
随着冷战对峙的进一步加剧,美军对短程弹道导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2年美国国防部将陆军的“军属支援武器系统”和空军的“常规标准武器”项目合并为“联合战术导弹系统”。1985年,导弹的预研究合同授予多家公司。美国空军退出项目后,导弹更名为“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以下简称ATACMS)。
1986年5月美军和沃特公司(后并入洛马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导弹获得了MGM-140的编号。美国陆军要求MGM-140使用已经现役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发射,取代上一代的“长矛”。MGM-140导弹长度4米、直径0.61米,翼展1.4米,发射质量约1.67吨,保持了“长矛”短小精悍的特色。
MGM-140于1988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90年正式列装美國陆军的军属炮兵旅,由M270多管火箭炮营使用。美军一个M270火箭炮营下辖三个连,每个连配有六门M270火箭炮,每门M270火箭炮可以携带发射两枚“陆军战术导弹”。最早装备的MGM-140A型使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以高精度的环形激光陀螺为核心,具备多种飞行模式,命中精度优于100米。MGM-140A/Block Ⅰ型导弹射程约165千米,弹头为全重560千克的集束弹头,包含950枚M74反人员反器材子弹药,一枚导弹就能覆盖打击33000平方米的面积。
美军对现役装备的改进一直很重视,1992年就开始进行ATACMS改进型号的研制。MGM-140B Block IA型导弹于1995年1月首次试射成功,它的主要改进是使用更先进的GPS/ INS复合制导方式,大大提高了导弹精度,导弹携带的M74子弹药数量降低到275枚,弹头减重到160千克。因此,MGM-140B导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300千米。1998年MGM-140B导弹正式交付装备。
美军还曾研制更先进的MGM-140C Block Ⅱ型导弹,这种导弹弹头重260千克,使用13枚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智能反坦克子弹药(BAT),具有很强的反坦克作战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远程打击能力,美军还研制了使用6枚BAT子弹药、弹头重量从260千克降低到120千克的MGM-140D BlockⅡA型导弹,最大射程增加到300千米。BAT使用红外和声学自寻的,利用声学传感器搜索目标,红外用于末段制导,使用串联攻顶聚能战斗部。对比同时代装备的SADARM末敏弹,BAT不仅攻顶破甲威力更大,而且具备长距离滑翔能力,杀伤效果更佳。2001年MGM-140C开始低速生产,美军打靶测试对导弹反映不错,但随着美军作战重点转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治安战,MGM-140C和140D导弹项目都惨遭取消。
实际战争形态让MGM-140C/D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也为ATACMS带来了另外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阿富汗战场,美军研制了整体式战斗部的MGM-140 Block ⅠA Unitary(意为“整体”)导弹,不仅升级了制导系统、命中精度达到10米级,更重要的改进是战斗部更换为500磅(227千克)的整体式弹头,用于打击加固工事和地下掩体等重要的硬目标。随着发动机的进一步改进,整体弹头型ATACMS的最大射程已经超过300千米,标称300千米射程主要是为了规避《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的限制。美军还在整体弹头型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钻地型,号称要采购数百枚,但后来并没有签订合同。
2007年美国陆军出于预算原因中止了ATACMS项目,为了补充导弹库存,又启动了服役延寿项目。该项目翻新了原有的导弹,将集束弹头更换为整体式战斗部,并添加了近炸印信,预计2018年开始交付,填补新一代短程弹道导弹服役前的空白。
美国人总是在全世界大肆宣传其他国家弹道导弹的威胁,尤其是把“飞毛腿”及其衍生型号形容得犹如魔鬼一般。但美国人从来不谈的是,各型ATACMS已经生产了约4000枚,它才是当今世界生产装备数量最多的弹道导弹!
1991年,刚刚服役的ATACMS就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大显身手。美军部署了105枚MGM-140A,并实战发射了32枚导弹。在一次战斗中,美军在13分钟内就完成了从行军到发射的作战准备。2分钟后发射的第一枚导弹就摧毁了伊拉克的一个萨姆-2防空导弹阵地。美军还使用MGM-140A导弹攻击了伊拉克的装甲部队和非装甲车辆,并对炮兵阵地、后勤节点和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了攻击,取得了显著的战绩。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ATACMS同样大显身手。美军在入侵作战阶段发射了373枚MGM-140A、67枚MGM-140B和16枚最新的整体战斗部导弹,对伊军防空阵地和指挥通信阶段等重要目标进行了快速打击。它全天候作战和时敏打击的优点,在天气恶劣或前线需要紧急支援时表现尤为出色。
根据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宣传资料,目前美国陆军已经发射了超过540枚各型ATACMS,在作战中表现出极高的可靠性和命中精度。
ATACMS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吸取“长矛”等短程弹道导弹研制使用的经验教训,采用M270多管火箭炮发射不占编制,射程与M270的M30/31型火箭弹衔接,结合解决了传统地面火炮射程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作战灵活性,也有效减轻了后勤补给的负担。
ATACMS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它毕竟是30年前的产物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美国陆军提出了研制更先进的短程弹道导弹的需求。新的弹道导弹被称作“远程精确火力”系统(以下简称LRPF),也可能被称为“深度打击”系统。LRPF项目明确提出要取代现有的ATACMS,不过它将继续保持弹箭一体化的特点,依然使用M270A1和M142火箭炮发射。
2013年LRPF项目提出并进行方案论证。2015年的评估文件显示,美国陆军要求LRPF导弹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使用集束弹头或其它弹头,借助现有的制导、引信、弹头和推进技术研制,使用200磅(90千克)级的弹头可以实现75~300千米射程。它的弹头质量比ATACMS导弹轻得多,虽然导弹长度和ATACMS相同,但弹径缩小到0.4米左右。这样,现在装载一枚ATACMS导弹的发射箱,未来可以容纳两枚LRPF导弹。
2016年美国陆军提出了“多域战”的概念,打破军种和领域之间的界限,通过同步跨域火力和全域机动,达成物理域和时间方面的作战优势,剥夺敌方的力量控制权。“多域战”要求美国陆军具有灵活的力量编成,强调所有作战域的协同行动。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是“多域战”概念的支撑。在“多域战”概念的推动下,2016年美国陆军明确了LRPF导弹的发展规划,并对导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最大射程延伸到500千米,以提供更有效的远程精确打击手段。射程的增加,可以让地面部队在敌方火力范围外更安全的进行攻击,为未来美国陆军提供了全天候的高精度远程攻击能力。美国陆军还要求LRPF导弹具备打击时敏目标、移动目标甚至舰船的能力,美国版的反舰弹道导弹在不经意间已经呼之欲出了。
为了达到上述指标,美国陆军要求LRPF使用更先进的推进技术,把飞行速度提高到马赫数6。LRPF还将使用新的制导系统提高导弹精度,在弹头重量减半的情况下满足杀伤威力的需求。从美军公布的文件看,LRPF增量一项目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2016年开始LRPF的论证研究;2017年到2021年是技术成熟和风险降低阶段,预计在2021-2022年開始制造LRPF导弹;第三个阶段是到2026年LRPF具备初始作战能力。2027年后LRPF项目将进入增量二研制阶段,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性能。2017年LRPF导弹增量一项目的第一阶段研制工作顺利完成后,美国陆军分别在6月12日和7月6日向雷声公司和洛马公司发布价值1.164亿和7380万美元的合同,开始第二阶段研制工作,周期36个月。期间的工程和研制阶段将制造原型导弹并进行试射,这对最后的竞标结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LRPF导弹将使用GPS/INS复合制导系统以及新的飞控计算机,导弹发动机使用钝感装药加柔性复合材料壳体,可选用延时引信或是预定高度引爆的近炸引信,战斗部继续使用面杀伤的集束弹头。
LRPF导弹瘦身化不仅提高了火力密度,还增强了任务的灵活性:M270A火箭炮可以最多携带4枚LRPF导弹,也可携带2枚LRPF和6枚M30/31型227毫米火箭弹。高机动的轻型火箭炮M142 HIMARS可以携带2枚LRPF。这样灵活的箭弹配置,有利于美军炮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远程火力支援。值得一提的是,LRPF的射程近界现在定为60千米,比“陆军战术导弹”的70千米有所降低,进一步加强了箭弹结合的火力衔接。
LRPF的发射准备时间缩短为“陆军战术导弹”的一半,进一步提高了打击时敏目标和移动目标的能力。此外,LRPF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但便于改进升级,也为改用其他类型导引头、尤其为安装毫米波雷达或是红外成像反舰导引头提供了可能。洛马和雷声公司都表示,可以为LRPF开发反舰能力。美国陆军对此也很感兴趣,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报告提案里提到,如果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岛屿上部署M270A1和M142,以“陆军战术导弹”和LRPF实现以陆制海的能力,将让第一岛链成为真正的海上封锁线。可以预料,2027年前后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的LRPF增量一导弹就会具备反舰能力,以支撑美军“重返亚洲”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