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读者接受角度探析“曹文轩现象”

2018-04-25 16:59谢婧
神州·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接受曹文轩现象

谢婧

摘要:“曹文轩现象”近年来在当代文坛备受瞩目,从儿童读者接受的角度来探析“曹文轩现象”有助于进一步探析“曹氏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儿童阅读机制的内在契合。儿童读者对曹文轩作品有着“文本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双重认同,“曹氏风格”契合了儿童读者的“幻想”、审美品格的“时代性”等特点,呈现出独特的儿童关怀主义。

关键词:儿童读者;曹文轩;接受;现象

曹文轩从事文学创作及研究以来,出版了大量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甚至引发了一种势头凶猛的“曹文轩现象”。儿童无疑是其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读者,以儿童读者接受角度探析“曹文轩现象”的成因机制,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曹文轩作品认同度的认识,更好的探析曹文轩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清晰的观察推动“曹文轩现象”的某些“外部因素”,有助于更深刻的认识曹文轩作品在当下的传播与影响。

一、文本认同与价值认同:儿童读者对曹文轩作品的双重认同

曹文轩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儿童读者(包括与儿童读者相关的家长、教育行业从事者等)对曹文轩作品的接受与认同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儿童读者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带来的文本认同。心理学研究学家通常将阅读过程分为两部分:知觉与理解,也就是说读者本身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内在条件。儿童偏重形象思维,儿童阅读机制下作品的特点是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曹文轩立足儿童本位,以自己纯美独特的风格真正参与到了儿童成长中精神的建设中,为儿童带来向上的力量。从文学接受规律来看,文学是读者在特有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价值的主动地选择、接纳、创造或抛弃。曹文轩还原儿童阅读机制的同时,重视儿童的价值与阅读需求,并遵循他们的心理特征,在文本中以儿童的视角娓娓诉说一个个出生平凡的少年的故事,而不是强行植入成人观念。因此,儿童读者也可更有效的还原曹文轩的本意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是当代外界环境带来的价值认同。现代化的成长环境强化了孩子们物质之上的思想认识,忽视了情感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時,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家庭环境的急剧变化,留守、城市家庭的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使儿童的成长变得狭小、封闭。所以,有很大部分的儿童读者表示,曹文轩作品中出现的一幅幅风景画,百合、葵花、芦苇、麦田等,都为他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是他们心中的“伊甸园”;然而也有儿童读者表示,书中所描述的风景与情境让他们有不真实之感,但作品精妙的语言、美丽的风景与人性的光辉也让他们着迷。

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对于读物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等成人的影响,从曹文轩作品出版的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出在儿童、家长、教育界对曹文轩作品的多重认可,《草房子》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畅销书”之榜首,更是被称赞为“一本可以感动读者心灵的书”。由此观,曹文轩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力量不仅仅吸引孩童,而是吸引着现代文明下的每一位读者。

二、契合儿童阅读特点的“曹氏风格”

对曹文轩的作品在儿童读者的接受情况做了基本探寻之后,我们可发现曹文轩的儿童读者接受“热”不是徒有虚名,由此带来的“曹文轩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曹氏风格”的内在机制。

1、虚实相生的“幻想”机制

阅读曹文轩以往或当下的创作,可以发现其创作的一个明显倾向:用“幻想”满足儿童的阅读机制,并建立文本召唤结构。“幻想”二字对于曹文轩的粉丝而言并不陌生,其作品从早期的《根鸟》等开始就已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以梦的形式让根鸟寻找心中理想的天堂。用曹文轩自己的话来说,小时候的饥饿的环境很早就练就了他的想象能力。然而曹文轩的幻想又与当今市场上的“幻想小说”有所不同,他的幻想是“幻”与“实”的交汇,隐藏在幻想下的是曹文轩充满理智的思考,如《大王书·黄琉璃》中有着他对古典力量、智慧力量、道义力量、美的力量、民族性格力量的艺术理念追求的,曹文轩的 “幻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民族力量的幻想。

于儿童阅读的生理心理机制而言,幻想场景中的图景片段、意象间的空白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对想象力与创造力极其丰富的孩子进行“文本召唤”。伊瑟尔在《接受美学的新发展》中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的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来实现了作品的完整化。①曹文轩作品中留有的幻想,如《根鸟》中有一片在梦里开满了百合花的山谷,山谷在儿童自身的理解下成为了根鸟前进的动力,成为无数读者心中追逐的天堂,在这样深刻的理解下,曹文轩的作品才更具有创造性的意义,也对儿童读者这一特殊群体起到了审美训练与教育的作用。

其次,幻想也是曹文轩本人情感的物化形式,如《青铜葵花》中的芦苇荡。文本中的芦苇荡“伴随着葵花完成了成长赋予她的性格与人格的健全过程,葵花第一次跟着父亲来到大麦地干校看到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失去父亲后的葵花在芦苇从中释放痛苦与疲惫的灵魂,芦苇荡伴随着葵花完成了成长赋予她的性格与人格的健全过程。”②芦苇荡有时是葵花眼前真实的芦苇荡,有时却也是仅仅存在于葵花心中的芦苇荡。曹文轩以可以具象的芦苇荡加以引导,将希望、真善美与一切美好的品质教与儿童读者,契合了儿童形象化思维方式的阅读机制。

2.审美品格的“时代性”

在文学接受的维度内,有“延留”之说,指的是“当文学接受进行到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据读者反馈,“感动”是阅读曹文轩作品无可避免的阅读感受,“感动”即是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存留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是延留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曹文轩审美品格“时代性”的表现。一些研究者曾提出曹文轩在创作风格上的局限性与落伍性,认为“草房子”的时代早已过去,面对质疑,曹文轩认为“美感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美的东西是永恒的”。草房子会变为高楼大厦,但“感动”的心灵却永远是柔软的。实际上,曹文轩自创作初始便致力于为儿童打造一个干净无暇、温暖和谐的家园环境,然反观当代,快速时代的发展带来各种新鲜高科技事物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原来生活里感受自然、感受美的生活状态、乃至生活理念都从孩子们的世界里消失,“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所共同思考的话题。如曹文轩自己所言,他想与孩子们探讨如何成长的话题。当下孩童生活的喧嚣城市与曹文轩二十年的乡村生活大相径庭。作为创作者,曹文轩迫不及待的想要将现代儿童感受不到的乡土情怀展现在作品之中,告诉每一位孩子“成长”的另一种方式,以期冀每位孩子都可以寻找着自己的生命之根,沿着水乡的弯路,踏着油麻的足迹,在这工业化的高楼中找到一片生命得以慰藉的地方。

3.独特的儿童关怀主义

在儿童文学发展的史前期,儿童一直作为成人的附属品而存在,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在对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人的主体地位做充分肯定时儿童的人权才得到认真谨慎的对待。曹文轩的创作一方面吸收了近代人文主义对于成长的重视,一方面迫切希望每一位孩童都成长在理想的成长环境中,体现出比人文主义更加具体切实的儿童关怀主义。

在思考的角度上,曹文轩竭力让作品更加贴近他内心中童年原本的模样。内容上,曹文轩避开了“说教式”创作,不是一昧传达对儿童读者有益的启示,而更侧重平凡的人的生活琐事,以真情实感的记录打动儿童以达效果;在方式上,曹文轩选择了一种完美寄托的形式,以极强的儿童关怀主义为儿童构建除了一个理想的“自在”的成长状态,与“自由”不同,自在不仅是身体的不受拘束,也是精神的澄澈轻松,代表着儿童的本真。如《根鸟》中象征理想的开满花的大峡谷、《草房子》中寄托着柔软与干净的油麻地,都传达着人类最初始的样子,也是曹文轩心中的理想中儿童应该成长的状态。

在创作的理论上,曹文轩对“儿童文学是否应该放逐快乐”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在文章中表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快乐的一种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③为此,曹文轩以“苦难”来构筑他的文本世界。儿童文学之所以区别于成人文学成为独立的存在,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承載着守护人类生命的开始与共同梦想的使命。曹文轩对于儿童的关怀出于大爱,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孩童童年的色彩,而更是为了塑造未来民族的接班人,于是他为儿童搭建了以“悲悯”、“忧郁”等为关键词的人生屋塔,让儿童用自己方式去直面生活的真实和艰辛,最终邂逅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曹文轩作品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一直焕发光彩是上述“曹氏风格”与儿童阅读机制相契合的结果,在面对新时代、新科技、新声音的质疑与挑战之时,曹文轩及新生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以与儿童读者的阅读机制相契合为主要应对措施,致力于以儿童读者的角度创造出属于儿童的文学作品,创造出能够“历久弥新”的作品。纵向以儿童读者接受来看,曹文轩的作品是经久不衰的,孩子们喜爱“曹爸爸”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乐园,家长们也乐于为自己的孩子们购买曹文轩的图书。曹文轩曾无数的在他的访谈中说到他对于销量的看法,他认为作品的好坏并不在于量的输出,更重要的是质的坚守。相对于“畅销”来说他更喜欢听到自己的作品是“常销”的。通过儿童文学主要读者——儿童读者对曹文轩作品接受的调研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过曹文轩看到儿童读者喜爱的、希望看到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也可以更加透彻的思考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所或缺的是什么。曹文轩以与儿童读者搭建的桥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也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者展现了榜样的力量。

注释:

①伊瑟尔.接受美学的新发展.文艺报,1998(6),第11页。

②曹金和.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第28页。

③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M].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

[3]曹金和.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4)

[4]徐佳.曹文轩成长小说论[D].渤海大学,2012.

[5]古婷婷.苦难·悲悯·诗意——从“成长三部曲”看曹文轩小说里的成长美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1)

[6]陈恩黎.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9)

[7]孙悦.曹文轩纯美小说创作论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8]伊瑟尔.接受美学的新发展[J].文艺报,1998(6):11

[9]朱立元.接受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0]贾文娟.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联邦德国]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郁勤.消费时代中精英与大众的角力——以池莉小说的接受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0)

猜你喜欢
接受曹文轩现象
两袖清风
曹文轩的吃相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