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苑婷
凌晨6点半,符拉迪沃斯托克天还暗着。对此地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地图,这个长到口齿不清的名字后面永远跟着括号,括号里是海参崴。直到历史课本学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我才隐约明白括号的含义。在俄语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连名字也带着野心。
华灯初上的金角湾大桥,有很多游人来这里观赏夜色
这段旅行是在诡异的氛围中开场的。自称在当地读了五年书的中国女孩为了拉我们拼车,一路上用惊异和夸张的语气恐吓我们:“俄罗斯警察都不是好人,看到警察朝你们走过来,啥也别说直接掏钱。如果你们进局子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跟你们说。”车窗外的景色在暗色调中快速后退,女孩还在絮叨着她道听途说的俄罗斯治安恐怖故事。
说这些的时候,身形彪悍的俄罗斯司机大叔就坐在她左边,用战斗民族的架势加足马力,小轿车开出了一马平川的气势。几分钟前,看到我们在长久的犹豫后终于点头,大哥生怕我们改主意似的一人拎起三个大行李箱、脚步如飞地奔向了出口的停车场,几秒的功夫,便带着我们的行李融进夜色里。
我们是坐在旅店里,看着天亮起来的。给司机看旅店地址时,他表现得相当熟稔,频频点头表示了解。“这好像是家中国人开的酒店,”女孩也表示听说过,“做得还挺大。”据说旅游旺季时,跟团旅行的中国游客会成批成批地入住。为了印证他们的话一般,卫生间镜柜都带着浓郁的中式80年代风格。
符拉迪沃斯托克夜景
城市不大,地势却有明显的起伏。沿主街道斯维特兰斯卡亚大街一路向低处走,两侧是成排的欧式建筑,直到街对面玻璃橱窗里巨大的红底白字打破了我置身欧洲小镇的错觉——数个“列宁”纵列占据了整个橱窗。汉字?脑袋里一个急刹车,我这是在哪?
忍不住好奇进去看,原来是阿尔谢尼耶夫博物馆,从古至今展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当地史,而曾属于苏联的这段红色史,被呈现为列宁特展。贴着“列宁”字样的橱窗背后,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画像和塑像,还有再熟悉不过的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领巾,整齐地戴在一排挂满勋章的白衬衫上……占了一楼的整整右半层。细想来,这个展厅的位置特殊:进门的售票处与衣帽间将博物馆的一层左右隔开,往右走是一片红;往左走,才是以远古化石为开端、严格按时间序列分层设展的主展区。落地窗正对着列宁中央广场,隔着马路。窗内是千百年前的石碑、石雕和石棺,残缺的碑上汉字还依稀可见。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清晨,斯维特兰斯卡亚大街
仔细端详碑文的时刻,确乎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和父母逛寺庙的场景。窗外车来车往,再远处,店面招牌分明是俄文,楼顶飘着的是不熟悉的旗帜。海参崴是怎样一点点变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呢?《通向世界尽头》里写,剛割让的几十年里,由于历史与地缘原因,不少远东地区的百姓,还打心里认为自己是清朝皇帝的臣民,而非沙皇的子民。俄国幅员过于辽阔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带的控制相对薄弱,这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才逐渐改变。不夸张地说,是这条铁路连接起俄国的各部分,才让俄罗斯成为如今的俄罗斯。
过去那些中国的痕迹,只依稀在餐馆菜单上的包子饺子里觅见踪影。但在博物馆展板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易生歧义但格外动人:“It was a ‘little China in the heart of Vladivostok(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曾有一个‘小中国)。”
阿尔谢尼耶夫博物馆列宁特展
Tips
托卡内夫灯塔是《七月与安生》取景地之一,离市区较偏远,冬季建议乘坐出租车往返,可与司机商量在灯塔海岸等候,价格450卢布左右。若乘坐公交,车站离灯塔还有较长一段步行距离。
当地物价较低,可在此购物买保暖衣物。
阿尔谢尼耶夫滨海区国家博物馆位于Svetlanskaya大街20号,票价400卢布,网址www.arseniev.org。
若拼车从机场到市区,每人约1000卢布。时间精力充裕可尝试搭乘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