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万佳
3月22日,51信用卡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遞交了招股说明书。在此之前,其已融资6轮,合计超过6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51信用卡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依次约为0.9亿元、5.71亿元、22.68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
51信用卡App于2012年5月推出,之后又陆续上线了P2P投资及消费金融(现金贷与消费分期)业务。截至2017年12月31日,51信用卡旗下所有应用的注册用户达8100万人。
在信用卡管理业务方面,截至去年年底,平台共管理约1.06亿张信用卡,信用卡管家累计注册用户6200万人,2017年累计促成信用卡还款交易总额为1085亿元;51信用卡还有帮助用户申办信用卡的业务, 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发卡量分别为50万、120万、210万,带来的服务费收入分别约为4500万元、7300万元和1.4亿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50%、13%和6%。
在P2P与消费金融方面,公司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促成贷款8.15亿元、102.99亿元、338.91亿元(其中非信用卡人群120.36亿元)。相关收入分别为 1700万元、3.84亿元、16.27亿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19%、67%、72%。
可以看到,以上两部分是51信用卡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有一部分是信贷介绍服务费,也就是类似融360的“贷款超市”业务,差不多每年都给公司贡献20%~30%的收入。
51信用卡在招股书中称,这几块业务最终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依托此生态系统,51信用卡保持了较低的用户获取成本,并且能够在用户的生命周期内抓住大量交叉销售的机会。
这几乎可以说是51信用卡得以迅速发展的核心原因——先是抓住了信用卡管理的这块重大需求,然后将大量用户信息和数据多次利用,帮他们办信用卡、给他们放贷、又做贷款超市;而这些数据和信息除了用于“交叉售卖” 之外,还可以用来建模、风控、画像等等。
招股书中还提到,2017年公司的平均单个新用戶的获取成本为19.2元人民币,简直是“白菜价”。
与近期传闻要赴港上市的小米以及借壳A股的360不同,51信用卡并没有剥离自己的P2P、贷款等金融相关业务,而是打算整体一起上市,而香港证监会一直以来都以重视合规性闻名,此举会不会有点冒险呢?《财经天下》周刊发现,51信用卡在招股书中用了较大篇幅阐述自己为合规而进行的努力,主要是现金贷的部分。
首先,在公司对贷款产品的介绍部分有一个附注,提到2017年2月至2017年11月,公司提供短期小型贷款产品的促成金额为45.18亿元,但此后不再提供该贷款产品。
去年11月21日,新批网络小贷牌照被叫停,现金贷整顿拉开帷幕;12月,《关于整顿规范“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接连出台,无牌企业被禁止放贷,持牌企业被要求整改,利率、融资渠道、资金去向、杠杆率等受到严格限制。一时间,大量企业缩减放款规模甚至停止放款,而51信用卡在12月就停止放款了。
在其它方面,公司也有调整,比如对消费金融机构、银行等资金来源的审查等,都是在2017年12月进行的。
在P2P这一块,相关平台上线了银行存管,还取消了风险保障金,并以第三方担保代替。
在风险部分,公司也提到对消费金融及小贷行业的监管不确定以及借贷撮合服务费可能会减少,是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招股书中专门警示了现金贷整顿可能给盈利带来的影响。
由于整个行业内出现大量抱有侥幸心理不还款的借款人,以及大量多头借贷者失去还款来源,导致行业内逾期率大增。对此,51信用卡招股书中提到,自2017年12月起,采用了更保守的信用评估策略及限制贷款产品的贷款促成金额,因此2018年一季度的盈利或会受到不利影响。
不过公司表示,近期由于市场稳定,其贷款撮合量又逐渐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