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江西 新余338000)
在传统意义上,工匠解释为“手工艺人”,通常被理解为具有特殊技能的手工劳动者。而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就是指高超的技艺、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新余夏布绣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地材质特殊的肌理效果及绣品颇具笔墨情趣的表现形式使得其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其传承也离不开它自始至终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
中国有着悠久的刺绣文化,苏绣、蜀绣、粤绣、湘绣等绣种闻名遐迩,这些精美且意蕴丰厚的刺绣在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逐渐流传下来。源自民间的麻布刺绣(见图1),其本身并不具备过多的欣赏价值,但是要让它成为艺术品,最为重要的便是对绣底进行改良,其次是在绣底改良的基础上对刺绣的针法作出相应改进。夏布绣地位的转变与潜心探索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
图1 民间麻绣肚兜
夏布因其原材料苎麻纤维有着天然植物的属性,所以织出的布匹质地粗犷古朴,经纬分明。虽然手感较为粗糙,但通过其表面精美的纹路、清晰的脉络、古朴的质感等不禁让人感受到它浓厚的历史感。要将刺绣艺术融入到这富含历史厚度的夏布中,按原来的刺绣方式是很难将夏布的肌理美感与刺绣的精致做到有效结合的。绣品制作的过程中,粗糙的绣底、硬挺的纤维组织给刺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高强度的刺绣作业常常将手损伤而无法继续持针。夏布绣绣底的改良,要兼备纺织品的柔软度和保留原生态布匹的肌理感与色泽度[1]。要彻底改良夏布的硬度,最先入手的就是对原材料苎麻的处理。选择麻纤维时要注意是否杂质过多,过多的杂质会导致夏布色泽度较差,所以要尽量选择精细且断头少的。经过遴选的麻纱在经纬纱编织时要紧密严实。夏布织完后的上浆要仔细,传统的夏布制作过程中,夏布编织时线与线的间距较大,这导致在过浆时容易漏浆。上浆时,所调制出来的米浆要细腻没有颗粒,刷浆忌在一个位置停留太长时间,否则会由于刷浆的不均匀导致夏布的平整度不高。上完浆后,夏布会变得很硬,而为了达到平整定型的目的就要将夏布整齐堆叠在一起,然后用木槌捶打来降低硬度。脱浆亦是一道重要工序,通过将夏布放于木甑上用水汽蒸软化,可使其不失去麻纤维的天然色泽。而要让夏布在改良过程中不失去其古朴富有历史年代感的艺术效果,在夏布编织过程中须提前要求织工在固定间距内织上一根老纱,这样编织出来的夏布色泽度会比较好。
融于夏布绣的工匠精神的目标是将夏布绣打造成绣品界的一流作品。为了使绣品得到更加完美的展现,除了对绣底进行研究外,在刺绣技法上也开拓了很多新的方式。通过研究其他品种的刺绣品,探索适于夏布绣的浮雕针、透底针、套针、层叠针、乱针等。例如,浮雕针的使用是为了突出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有着立体层次感的效果;透底针的运用,是因为夏布绣的题材多为文人水墨画,绣线选择多为水墨色,透底针便将作品若隐若现的线迹与古韵朦胧之美巧妙地展现出来;套针的使用是借鉴了历代江西民间刺绣的工艺手法,其针法特点是在刺绣过程中表现出参差排列、散而不乱的形式,在作品颜色过渡时使用最多,其目的是将色彩渐变至自然顺畅;层叠针也是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延续,它的针迹特点是有多层针迹,针针分层,每层的缝合长度也都不同,从而富有层次感;乱针,针法实而乱,但形乱而神不乱。乱针所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要顾全局,即通过视觉选择好用何种绣线颜色来混色出效果[2]。夏布绣中的乱针,营造一种逼真的视觉艺术效果。
夏布绣保留传统麻布刺绣特点,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又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最终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即绣面整洁、针脚细腻、绣法灵活多变的强烈画质感。
刺绣技艺与作品所展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揭示了不同刺绣遗产的文化空间[3]。刺绣的题材、手法以及文化价值是其主要表现力。
夏布绣源于民间麻布刺绣,绣底取材于当地盛产的手工夏布,刺绣题材大多为民俗、山水、花鸟鱼虫等。受地域影响,夏布绣的作品中风景主题很受欢迎。其中以江西的山水风景画作为刺绣题材更是不胜其数,常常取材于江西省内国家5 A级风景区等(见图2),如以江西名山名水为创作原型的《庐陵风韵》、《庐山飞瀑》、《仙女湖畔人家》、《井冈红霞》、《三清揽胜》、《登阁追月》等系列刺绣作品,在展现刺绣工艺的同时也将江西名胜风景向世人进行了展示。
经过重新创作的夏布绣,回归自然,还原原始质朴之美,其审美观念是前所未有的,符合现代精神的需求。夏布质地粗糙、质朴,纱线纵横交错、自然清晰,这让人们欣赏到夏布刺绣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及饱经沧桑的年代感[4]。质朴的夏布与精致的刺绣结合,使得刺绣品呈现出了原始与现代的碰撞。绣底纹理粗犷而刺绣面光滑,针法精细而灵活多变,它既简单而又优雅别致。夏布绣将艺术以刺绣的方式融入到富有肌理感的布匹上,凸显出刺绣的美感及精美细腻的绣工,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效果。
图2 夏布绣《江西名山系列》
夏布绣是新余市的一张名片,它使得新余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提升。如国家4 A级旅游景区昌坊村,村内夏布坊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后的夏布坊建筑风格古韵犹存,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坊内设有择纱房、经纱房、织布房及夏布旅游商品展览馆等。其中,近百名织工与绣娘织绣的场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前来观摩的游客不计其数,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夏布是以苎麻作为原材料纺织而成的布匹,而夏布绣的兴起使得其原材料苎麻夏布的生产量增加,间接促进了夏布织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夏布绣的发展使得一些当地参与刺绣的妇女改变了她们的传统生计方式,也使刺绣艺人更为职业化,这使她们有更多精力和眼界来钻研刺绣的变化发展。
随着夏布绣影响的扩大,这些绣品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纪念品,为了扩大收益,网店销售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手工编织袋的使用率逐步提高,而用夏布做成的布袋耐磨性及美观性很强,装饰以绣片后的朴实美与复古美很是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也更好地适应了旅游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夏布绣工艺的本体变迁。
夏布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其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前承民间精湛绣艺开辟了夏布水墨艺术刺绣的先河。她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了夏布绣的工艺与针法,将古朴的夏布艺术与刺绣艺术融为一体,彰显出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引领这门艺术刺绣技艺步入了高端的艺术殿堂。为了更好地发扬夏布绣文化,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她用她的耐心与专注先后培养出800多名绣娘,将自己领悟到的刺绣技艺毫无保留的教给她们。除此之外,她筹建了江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内藏品很多都是她挨家挨户收购而来的,收藏有1 000多件(套)江西历代民间绣品,有50多件(套)是制作精良的夏布艺术刺绣精品。而今,夏布绣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教育基地免费为人们所参观,这也是一张展现新余历史文化的名片。
刺绣是中国流传广泛的民间工艺之一,所谓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作为稿本,通过针法再次创作的作品。在夏布绣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刺绣手工艺人独具匠心,将夏布织工的工匠精神与绘画的魅力于手工刺绣表达出来,凸显了其独特的自然光泽与柔和美。如今,夏布绣能在众多名绣中有所地位,少不了传承者的潜心研究以及他们在刺绣技法与材质上的实质性再造,是他们赋予了作品笔墨所无法展现的风格。夏布绣绣底材质视觉上所呈现的历史感与刺绣成品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使其发展成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国艺术珍品,刷新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夏布绣传承中的工匠精神更是给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丝启发,值得人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廖江波,杨小明,张小红.新余夏布绣技法与风格研究[J].丝绸,2017,54(2):30-36.
[2] 张 适,张 燕.乱针绣源流及其艺术[J].艺术百家,2007,(5):197-198.
[3] 周耀林,黄川川,叶 鹏.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100-112.
[4] 刘 慧,宋青勇.夏绣产业发展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