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尼河蒙古布里亚特部“图日”婚礼仪式及其仪式音乐的调查报告

2018-04-25 03:21乌仁森德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娘婚礼仪式

乌仁森德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一、内蒙古锡尼河蒙古布里亚特部及婚礼礼俗概况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一古老部落,史籍曾记载为“布里雅惕”“布来雅”等,最早提及布里亚特人是《蒙古秘史》,称布里亚特人是术赤降服的一林木中百姓部落,名为“不里牙惕”,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附近活动。锡尼河布里亚特是布里亚特人族群对于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布里亚特人的族内称呼。

俄罗斯十月革命波及到布里亚特人居住的地区,使其生活区域变为战场。部分布里亚特人迫不得已于1918年初至1928年先后三次,赶着牲畜,迁入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锡尼河地区居住。1947年3月,布里亚特人生活的锡泥河地区建立新政府机构—锡尼河苏木。自此,呼伦贝尔多部落的大家庭中又增加了“锡尼河布里亚特”这一新成员。

生活在呼伦贝尔境内的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人较好地传承着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布里亚特婚礼是反映草原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题材,它具有经济、娱乐、教化的多种功能,成为加强社会联系的纽带。婚礼仪式分为求亲、下聘礼、定亲、 送亲、成婚等。[1](104)定亲仪式上,女方家长常以假意推辞或一时静默来考验对方的智慧,男方也会带领能说会道的使者,来迎接挑战,这场面诙谐风趣。女方家长接过男方使者呈现的“哈达”,即表示应允婚事。因此,定亲仪式又称“下哈达”。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举行隆重的送亲仪式,当地人称“巴萨干那达慕”。“巴萨干”布里亚特语中意思为少女,新娘在正式成婚前都是以“巴萨干”称呼的。在服饰上也是穿着少女服饰。“巴萨干那达慕”上,亲戚朋友相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唱歌祝福新娘。“兀萨哆”①是这个场合规定演唱的歌曲,由年长的长辈唱给即将出嫁的的姑娘。布里亚特人将婚礼中的成婚大典称为“图日”(turu)。“图日”为蒙古语,词本身含义颇多,但与婚礼一词连用时,会产生婚宴的意思。图日仪式中新郎家在蒙古包外毛毡上围圈坐定,男子坐于东,女子坐于西,均已长幼辈分依次落座待新娘由娘家接来后,仪式共分为分发仪式、敬茶仪式、受祝福仪式进行。

二、“图日”仪式个案描述

2016年8月,笔者在呼伦贝尔市锡尼河西苏木特莫呼珠嘎查参加了一次典型的布里亚特图日仪式。笔者的姥姥收到新娘父母的邀请,因此笔者陪同姥姥、姐姐及朋友杜峥嵘一同乘坐巴士从巴彦托海行驶至此。

锡尼河西苏木位于鄂温克旗中西部伊敏河畔,距旗所在地巴彦托海镇为25公里。全苏木总面积3013.45平方千米,全苏木共有4个嘎查,分别为特莫呼珠嘎查、好来宝嘎查、锡伯嘎查和巴音呼硕嘎查,总人口4019人,其中蒙古族3710人,而绝大多数均是布里亚特蒙古人。

特莫呼珠嘎查位处锡尼河西苏木以南30公里,我们于2016年8月10 日,早9:00从南屯镇乘坐出租车历时五十分钟左右到达嘎查②上。从特莫呼珠嘎查收费站开始到目的地,我们遍踏上了草原土路。走在草地路上,远处就看见了一家砖瓦房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摩托车、汽车和拴在树墩子边的马儿等,来来往往的人也很多,我们估计那就是我们要去的新郎白斯古楞他们家了。

一下车主人把我们请到新房前临时搭建的约30米长的大帐篷里喝茶,宾客们便在这里等待着宴会的开始。新人的砖瓦房西边临时架起了两座蒙古包。在蒙古族传统的婚礼中,成婚大典时新人的近亲都将搬来自家的蒙古包,搭建在婚礼场地,以便提供前来参加婚宴宾客的休息场所。新房的后面,停着一辆放满了招待宾客点心的大篷车,篷车旁边是用来做饭的烹饪点。这个临时烹饪点上烧着奶茶,围着灶台忙碌的是一群大概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看着她们熟练的动作,体现着布里亚特妇女们的勤劳。在大帐篷的正前方30米处设立起了一个小型的音响台,这里有一架电子琴,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调音台,旁边有个音响。虽然是在牧区举行的婚礼,但还是受到城市婚礼的影响,音响台在这场仪式中充当着舞台的作用。

仪式还没有开始,不同的角色已经分归至各自的角色群中各就其位。新郎的妈妈在帐篷外迎接着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新郎的爸爸在帐篷里招待宾客。篷车旁边的灶点上有煮奶茶的、准备点心的、宰羊的,音响台也在播放着人们熟悉的布里亚特歌曲。婚礼场地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接近中午十一点左右,送亲队伍从远处驶来,原本在院里散开的人们开始聚集起来。送亲的车队很隆重,足足有十多辆车。带头的是两辆三菱越野车,而后跟着两个黑色轿车、一个装嫁妆的东风卡车,最后有送亲队亲戚的两个大巴车和宾客的私家车。领头的车开进院子里,其余的小车都停在了院子的西北角,大东风车停在了新房门前,准备着卸货。两个大巴车,也没有进入院子,在院子外面门口停下,身着五颜六色布里亚特传统服饰的人们纷纷从车上走下来,在碧绿的草原上风景甚是美丽。

送亲队伍与迎亲队在一顿嘘寒问暖的问候过后,宾客们再次聚集到新房门前,男人们上车帮着卸载嫁妆,女人们在盘点着新娘带来的嫁妆。在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中,新床上新娘会将所有的新嫁衣整齐地叠起来,露出衣领依次排开,宾客们则会清点新娘的嫁衣,嫁衣越多、嫁妆越多就代表娘家越有实力,其实这也是体现了常人的一种攀比心理。

这时新娘身着布里亚特服饰从三菱车里走下来,由伴郎伴娘陪伴走进新房。在房间内新娘脱下少女服饰换上了妇女服饰,开始了“分发仪式”。“分发仪式”是所有蒙古族成婚仪式中的重要程序,布里亚特蒙古族也不例外。通常给新娘分发的是年长的老妇人。分发人让穿好妇女服饰的新娘坐在小椅子上,拿了一把木梳子开始给新娘梳头。新娘在穿着少女装时,头发编了很多细小的辫子,分发人解开这些小辫子后,将头发从正中央分开,两头梳起,编成两股。两股头发编好,给发梢处戴上传统的布里亚特发饰——托依卜(tiβ)。③发饰部分完成,最后就给新娘戴上了貂皮圆筒帽。

新娘在新房内举行“分发仪式”时,新房外的人们则忙碌地准备着成婚宴会的饮食。他们将之前准备的篷车里的点心往图胡日耶(duxuriɡ)④里摆放,宾客中年轻的小姑娘们此时都在帮忙端盘子摆放宴桌。在图胡日耶内新娘新郎会完成图日婚仪式的部分程序。宴会的饮食由布里亚特点心盘、家常凉菜、手把肉构成,这是传统的图胡日耶宴桌。待图胡日耶的饮食都摆放好后,宾客纷纷入座,等待新人入席,开始仪式。音响台在仪式开始持续播放音乐,接近正午十二点半时,主持人道恩德格开始郑重介绍两位新人,宣布宴会开始。介绍完两位新人后,分别从男方代表新郎的舅舅开始依次介绍了男方十余人等,最后介绍了键盘伴奏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的学生道尔基和主持人搭档布里亚特姑娘森德。

图日仪式的开场第一首歌曲,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专学生巴图吉日嘎拉演唱了一首蒙古国创作歌曲《吸引爱的少女》,演唱时他并没有使用键盘伴奏,而使用了自己带来的伴奏带。之后又由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的苏德演唱了一首长调《褐色的雄鹰》和一首短调歌曲《奥特尔青年》。在他的歌声中,新娘正从新房走出来。

屋里所有的程序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新娘在分完发给公公婆婆敬完茶后,由博日乎图鲁个其(brixutul:i)⑤带领走出新房,走进仪式主场地——图胡日耶。 伴娘团成员是成婚的布里亚特年轻妇女,她们身着漂亮的布里亚特妇女服饰,从新娘两侧手拉着手,在图胡日耶里按照太阳公转方向转一圈,当她们走在图胡日耶里时,主持人向来宾问新娘漂不漂亮,来宾也在大声的呼应着漂亮、漂亮。 新娘和伴娘团们转完图胡日耶后,在图胡日耶的东北角一个小桌子边坐下喝茶。新娘坐下后,男方长辈开始向新娘馈赠礼物,礼品一般都是绸缎、棉被、浴巾等再附上现金。收礼时即便对方是长辈,新娘也不用站起来。伴娘团在新娘旁边负责整理新娘收到的礼品绸缎。收礼仪式完成后,新娘还像当初进图胡日耶一样牵手走出了图胡日耶,回到了新房。

新娘再一次回到图胡日耶时与新郎手牵手走近音响台。此时音响播放的音乐停止,主持人拿起话筒从姓氏家族,上数四代再一次郑重的介绍了两位新人开始了祝福仪式。最先来祝福是主婚人,而后双方父母,亲戚长辈依次献上祝福。

祝福仪式结束后,新郎左手扶着披上毛巾的右肩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和新娘一样转了一圈图胡日耶,转圈时主持人还向来宾问新郎帅不帅,众人都呼应帅、帅。这种夸赞的方式也是布里亚特婚礼所独有的婚俗。待新郎转完图胡日耶后,两位新人开始向来宾一一敬茶。新娘从图胡日耶的左边起,新郎从图胡日耶的另一边起,两人分头敬茶。新娘敬茶时,身后跟随着伴娘团的两名少妇,给她端茶壶和茶碗。为整个图胡日耶的客人敬茶大概使用了四十分钟。最后图胡日耶敬茶仪式结束,两位新人将自己的长辈近亲请进新房请他们喝茶,屋外的图胡日耶内的仪式也基本完成,宾客们随意饮用美食,观看演出。

下午四点半时,仪式基本结束,住在附近的宾客都在回家,有步行的,有骑马、骑摩托车、开车的。新郎的母亲在负责送客工作,为来宾安排车辆。我们的调查也接近尾声,新郎的母亲给我们叫了一辆小轿车,为我们送行……

三、图日仪式音乐的构成及其变化

通过以上个案描述我们看到,图日是仪式,是一种民俗模式,是群体性的互动行为。图日是一种包含了“符号——语境——行为”等因素的人际间的互动结构,是种表演形式。在这一结构当中,特定的角色有着自己特定的表达符号系统和特定的行为规范,并呈现出鲜明的程式化、模式化特征。[2](116)

(一)仪式模式分析

在传统的图日仪式中,送亲都是马队,无论两家相隔百里都会乘马相送。马队快到达新郎家时,送亲队伍的年轻小伙子们飞快奔驰,并以顺时针方向围绕蒙古包三圈方才下马解鞍。这也寓意着新娘已送到。图日上的第一个仪式是“抢枕头”,待新娘将嫁妆搬进新房时,男女双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会争抢新娘带来的枕头,男方要抢走枕头,女方则保护枕头不被抢走。据说这种仪式,最早来源于“抢亲”习俗。成婚仪式举行的场地是蒙古包。在众多蒙古包中系有彩带的是新房,新娘在新房中举行“分发仪式”。新娘分完发,换上布里亚特妇女服饰,与新郎跪拜火神及父母,正式成为该家的儿媳妇。在举行完祭拜仪式后,“乃日”正式开始。主人会根据宾客的年龄将其安排在不同的蒙古包内。一般来说,正中间的都是长辈们入席的蒙古包,随年龄排序逐渐向两侧排开。宾客与同辈们在蒙古包内彻夜唱歌欢笑,玩“藏戒指“游戏、跳篝火舞。直到第二天清晨,他们才与太阳比赛策马回程。

此次个案在地点选择上虽然还是在草原,但已并非遵循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仪式模式。从整个个案的描述来看,这一场如图日仪式也摒弃了很多传统的元素,只保留了“分发仪式”及“祭拜仪式”两项。该两项仪式是蒙古族成婚大典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成婚仪式必不可少的仪式内容。由此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图日仪式是保持了传统图日仪式的基本框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婚礼中的“抢太阳”及“抢枕头”仪式内容已不存在了。

表1. 仪式角色功能转换表

(二)仪式角色及其关系

李亦园认为“文化是抽象的存在,人才是主体,人怎么样‘表演’文化才是最关键……,他在表演文化所给的指令。”人是仪式的发起者、实施者、参与者和完成者。[3](82)

本个案中,参加图日仪式的男女老少在整场中都扮演者自己的仪式角色。新郎新娘是这一次仪式的主角,一切仪式围绕他们二人举行。主持人道恩德格也有重要的仪式角色,他引导着整个仪式的程序。传统的图日仪式中,并没有主持人角色。反之“图如胡达”⑥和“图如胡达盖”⑦是仪式的执仪人,掌握着整个仪式的节奏,但却不需要逐步引导。

此外,新娘的伴娘团在仪式中也具有特殊意思。无论蒙古族还是其他民族婚俗中,自古都有伴娘这一仪式角色,然而在布里亚特婚礼中伴娘的角色却分为两种。一种为“巴萨干努呼儿”(bɑsɡɑnuxur),一种为“博日乎图鲁个其”。“巴萨干努呼儿”由与新娘年龄相仿的未婚少女组成,在图日仪式前的各类仪式中都会陪伴新娘,唯独图日仪式不能参加。布里亚特婚俗中未婚少女有不可送亲的禁忌,男方来娶亲时,“巴萨干努呼儿”就会留在新娘娘家,不去送亲。“博日乎图鲁个其”则是图日仪式上的伴娘角色,她们由已婚少妇组成,在图日仪式上伴随新娘完成一切程序。

人是仪式的主体。然而,仪式中的人并不完全是生活中的人,仪式使得人们以崭新的形式结构成一个关系系统,并且由此获得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的角色性质。[4](7)

在布里亚特图日仪式中,角色的性质随着仪式主题或仪式场地的改变而发生整个布局的变化,仪式表演及人际关系互动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图日仪式中,新郎家是举办仪式的主人,在仪式中充当着邀请方即主方。而新娘、伴娘伴郎以及送亲的亲友都是被邀请的客方。仪式中就坐图胡日耶的位置,也因主客身份不同而有所改变。在这场图日仪式中,场地虽然是牧区,但也邀请到了主持人、歌手和音响师等第三方的服务人员。音响师在整场仪式中担负播放背景音乐和键盘伴奏及仪式氛围烘托的工作。主持人从仪式开始至结束,不仅担任报幕、旁白还担任着执仪人的角色,歌手在仪式中穿插表演,丰富了仪式内容。此外,摄影师和摄像师记录着整个仪式的进行,他们并不参与仪式,是仪式的局外人。这些第三方在仪式中为主方服务都会有相应的报酬,因此主方与第三方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场图日仪式中,从迎亲到成婚仪式整个过程中,新娘的仪式场地转换频率最多。如图所示:

图1. 新娘的仪式场地转换

新娘在这场仪式中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她与新郎同样是仪式主角,但却有所不同。新娘在仪式中抛头露面的次数较少,每一次出场完都会回到新房与伴娘们在一起。新娘的一切举动源自她的仪式角色要求,是她的仪式化行为。

(三)图日仪式音乐的构成与变化

除了具体的仪式内容外,仪式音乐是整个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以传统婚礼仪式中的音乐构成与本次图日仪式中的音乐构成的比较,来进一步探讨图日仪式音乐变迁的问题。

传统的图日仪式中,所有演唱的曲目均为布里亚特民歌。演唱体裁上以“戒指歌”⑧和“讷日耶哆”⑨为主,题材上则会演唱有吉祥寓意的、歌颂父母恩情的歌曲。歌曲演唱的场地在蒙古包中,演唱方式为集体演唱,没有独唱形式。即使在蒙古包中唱一整夜的歌,也不会有重复演唱的现象。根据巴图扎布先生⑩回忆自己年幼时参加的图日,说道:“以前我们在图日上唱歌,唱出来的音色都是一样的。人们演唱的歌曲如同他们的神态一般安静、沉稳而悠扬。这也正是我们布里亚特民歌的精髓。”

图2. 传统图日仪式歌曲演唱

如图所示,传统的图日仪式中宴歌是多个民歌的横向演唱发展过程,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缓慢而有序的进行。

现代图日宴歌则更像是一场编排的演出,是纵向一幕幕表演的情景。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图日仪式内容及其音乐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2。

首先是演唱的曲目的变化。通过上表我们最先能看到的是所演唱的曲目数量,相比于传统仪式中的不重复曲目彻夜欢歌,本次个案中所演唱的歌曲数量大大减少。另外,表演者演唱的歌曲也大多为蒙古国创作歌曲,或是少量巴尔虎民歌,并且都用乐器伴奏,曲目种类上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巴尔虎蒙古族作为世代与布里亚特为邻的部落,从生活和习俗上都相互影响、融合。但有趣的是,二者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截然不同,高亢悠扬的巴尔虎长调因其演唱难度也只被熟知而不被演唱。也正是因此,本次图日仪式中演唱的两首《辽阔的草原》和《褐色的雄鹰》也成为了学习专业演唱技能的布里亚特年轻人的炫技。

表2. 图日仪式中演唱歌曲统计表

发达的信息网络带来的外来音乐正冲击着布里亚特传统民歌的传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蒙古国歌曲通过盒式唱片、磁带及广播传入内蒙古地区开始,蒙古国民歌及创作歌曲就越来越多地被我国蒙古族所传唱。因此,当下的婚礼仪式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就是蒙古国歌曲和创作歌曲。

其次是礼仪功能的变化。民歌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图日仪式中,人们也会通过所演唱歌曲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但从演唱的曲目来看,图日中演唱的歌曲已不再具备传统图日宴歌的符号意义,而只是个人表演演唱技能的展现无任何情感的抒发。以《马兰花的草原》为例:

这首民歌产生布里亚特蒙古人从远东地区逃难至锡尼河时期,描述母亲抛弃幼子离去后的场景,凄凉而又伤感,同时也表达出了主人公对于

歌词大意:

第一段:黎明到来之前

你扬长而去

雪白的霜野上

你留下了一道足迹

第二段:从遥远的故乡

你奔向异乡

我年迈的额吉

你为何没有回来

第三段:你广袤的草原

就那样凄凉的留下

你忠实的牧羊犬

就那样毅然守在原地

第四段:草原上的马兰花

就那样凄凉的摇曳着

动荡的时局

受损的难道就只有你吗

(乌仁森德译)母亲的哀怨之情。在动荡的十月革命中,逃亡的布里亚特人很多,但母亲却抛下亲生子女独自逃命,被抛弃的孩子内心深处的这份埋怨充分体现在了歌曲的最后一句当中。很显然《马兰花的草原》这一曲与“图日”仪式语境不相符,是不可以演唱的。然而在现代“图日”仪式中,人们忽略了歌曲传达的符号意义,而只因个人喜好来选择演唱哪一首歌曲,而弱化了宴歌的功能。

谱例1.马兰花的草原

图1.《马兰花的草原》蒙语歌词

再次,演唱功能的变化。传统的图日仪式中,宴歌的演唱往往是由一人起唱,众人接应加入的基本模式。然而,模式是仪式的理想形式,是可供遵循的模板和框架草图,实践中每一次的仪式并非为理想模式的忠实显现。[5](116)而从本次的个案描述来看,尽管是在牧区举行的仪式,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婚礼仪式,前来参加送亲仪式的客人们一边是在蒙古包里就餐,而蒙古包外临时搭建的“舞台”,由主持人在主持整个送亲仪式现场。客人们也是以舞台化的形式,选择用歌唱的方式,为即将出嫁的姑娘送去祝福。在演唱的过程中,还有乐队为其伴奏。电子琴、音响扩音设备的加入使图日仪式的表演场域发生了根本转变,歌曲的演唱意义完全变成了个人演绎。歌曲的演唱模式在传统的图日仪式及该个案中的差异,上述歌曲最初的功能是自娱,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演唱歌曲来抒发,歌是唱给自己的歌。而在该个案中,歌曲是唱给别人的,其功能是他娱的。歌者在乎的并不是歌曲本身所带来的自身感应,更多在乎的是歌者所演唱的歌曲对他者的影响,而其自身的感受更多地来自于他者的反馈。

随着由传统游牧逐渐转向定居牧业,布里亚特牧民从传统的牧业生活,进入了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工业社会,这也使布里亚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发生了重大转变。现如今,出行交通工具由马变更为汽车、摩托车,这看似只是节约出行时间,但却导致了文化消失、传统音乐消逝。图日仪式的时间由传统的两天,缩减为一天,甚至更短。没有了奔波的路途,更没有了彻夜欢唱的宴歌。

尽管如此,笔者通过参与此次个案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布里亚特蒙古族从俄罗斯迁居到我国呼伦贝尔境内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在与邻近民族的日常交往时,民俗生活上虽有一些变迁和融合,但它还是比较完好地传承着自己部落独特的民俗习惯。近几年来,布里亚特部落中时兴的在城市举行婚礼的风气有所改变。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宣传、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牧区举行婚礼。他们尽可能用民族古老的方式祭拜天地,穿上传统服饰喜结连理,再结合现代化工具音响公放、摄影摄像等,记录下自己最美好的瞬间。再重构的图日仪式所依托的人文环境虽已经改变,仪式的本质也有了区别,但诚可贵的是布里亚特年轻一代也正在努力地寻回传统。

注 释:

①兀萨哆: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为即将出嫁的姑娘所演唱的训诫歌。

②嘎查:内蒙古地区村级行政单位。

③托依卜:发辫套饰,饰两腮颊旁侧,由黑、蓝、紫、深绿、咖啡色等缝制。

④图胡日耶:布里亚特蒙古语,词义为圆圈。图日仪式中特指举办的地点或宾客们围城圆圈席地而坐的场地。

⑤博日乎图鲁个其:布里亚特蒙古语,牵着新娘的人。是由年轻布里亚特已婚妇女组成的婚礼特定角色。

⑥图如胡达:特指头婚人,男性,婚礼中各会有男方头婚人及女方头婚人。在姓氏上要与所代表方形式一致。

⑦图如胡达盖:与上述“图如胡达”一样,特指女性,与“图如胡达”为夫妻关系。

⑧戒指歌(毕贺力格哆):布里亚特女方婚宴上,玩“藏戒指”游戏时演唱歌曲。

⑨讷日格道:流传于布里亚特民众中的传统歌舞形式,演唱为主,舞蹈为辅。

⑩巴图扎布,男,(1965—)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牧民。

参考文献:

[1]包路芳.布里亚特婚礼的田野调查[J].民族艺术,2005(1).

[2]杨玉成.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仪式为例[J].大音,2009(2).

[3]杨玉成.蒙古族科尔沁萨满仪式音乐的结构及模式[J].大音,2009(1).

[4]乌云娜.巴尔虎宝格德乌拉祭山仪式个案调查报告[J].歌海,2012(2)

[5]杨玉成.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为例[J].大音,2009(2).

猜你喜欢
新娘婚礼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新娘,你很帅
幸福的“围头新娘”
Talking strategies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开营仪式
多趣婚礼
笑熬 完美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