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杰 翟苑琳 ,2
(1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320;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业行为的背后是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没有创业意向就没有后来的创业行为,因此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首要工作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向。创业意向是指个体打算创办一个新公司,并且有意识地计划在将来某个时间点付诸实践的信念,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Krueger,Reily,& Carsrud,2000)。因此,创业意向已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之一。
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受诸多因素影响,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一个重要因素。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自身被外界支持程度的主观感受与评价(Zimet,Dahlem, Zimet, & Farley,1988)。已有研究也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领悟社会支持高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Abebe,Gangadharan,& Sutanonpaiboon,2014;王佳慧,2016)。田晓红和张钰(2016)进一步比较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更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应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中介机制。目前,较少研究探讨哪些变量可能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值得考虑的中介变量。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Luthans,Youssef, & Avolio, 2007),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因子组成。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认为心理资本的因子自我效能感是行为控制知觉的前因变量,而行为控制知觉则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三个态度因素之一(Krueger et al.,2000;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2010)。创业意向模型认为大学生的正面经历可以增强创业希求性知觉和创业可行性知觉,从而有助于提升创业意向(Krueger,1993;柯江林, 冯静颖,邓建光,2013;简丹丹等,2010)。实证研究也表明,心理资本总分及其四个因子得分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面对复杂的创业事务与人际关系,增强其对创业成功的预期及提升创业意愿 (柯江林等,2013;王佳慧,2016)。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大学生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资本的发展(吴双双,2013;王佳慧,2016)。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1:心理资本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那么,心理资本又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的呢?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意向,创业态度(entrepreneurial attitude)是创业意向最重要的前因变量(Lüthje& Franke,2003;简丹丹等,2010),因此本研究将引入创业态度这一中介变量进行探讨。创业态度是指对创业的看法和喜好程度(Phan, Wong, & Wang, 2002)。 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能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态度的形成,即心理资本分数越高,大学生的创业态度越积极(李海翔,2012;武玉涛,2013)。而创业态度能正向预测创业意向,对创业的态度越积极,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就越高 (向春,雷家骕,2011;武玉涛,2013)。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创业态度在心理资本和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实证研究还表明,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心理,对形成积极的创业态度有正向的影响 (沈鸿银,许明,2010)。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创业态度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可知,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的同时,领悟社会支持还可能会间接通过心理资本和创业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形成多重中介模型(见图1)。本研究将检验此模型。
图1 多重中介模型图
随机抽取某省六所高校,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若干班级,被试共522名。剔除作答不完整或马虎作答的数据后,获得有效问卷448份,其中男性192 名,占 42.9%,女性 256 名,占 57.1%。 大一学生占 24.3%,大二 18.1%,大三 57.6%。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Zimet等人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汪向东, 王希林,马弘,1999),共12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 (1=“极不同意”,7=“极同意”),12 个项目相加后得到量表总分,总分高代表更高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α系数分别为 0.81、 0.85 和 0.84,总量表的 α 系数为 0.88。
2.2.2 心理资本问卷
采用张阔、张赛和董颖红(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PQ)。问卷共包括2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5 个题目反向计分后与其他项目相加得到问卷总分,高分代表更高的心理资本水平。问卷包括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α 系数分别为0.81、0.83、0.80和 0.76,总问卷的 α 系数为 0.89。
2.2.3 创业态度量表
采用Kim和Hunter(1993)编制的大学生创业态度量表。量表共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8 个项目得分相加后得到量表总分,总分高代表更高的创业态度水平。量表分为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两个维度,α系数分别为 0.79 和 0.82,总量表的 α 系数为 0.84。
2.2.4 创业意向量表
采用 Davidsson, Lindmark 和 Olofsson(1995)编制的创业意向量表。量表包含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1 个项目反向计分后与其他项目相加得到量表总分,高分代表更高的创业意向水平。α系数为0.74。
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所需时间约20分钟。问卷施测前,主试向被试宣读指导语,向学生宣读测试保密原则。本研究使用SPSS19.0采集并分析数据,使用 SPSS 宏(PROCESS version2.16 is written by Andrew F.Hayes, http://www.afhayes.com) 执行偏差矫正的Bootstrap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1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4.9%,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容忍度(tolerance)在 0.70~0.73 之间(>0.1)、方差膨胀因子(VIF)在 1.40~1.43 之间(<10),说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
如表1所示,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N=448)
模型1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表明 (见表2),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心理资本 (B=0.46,t=11.1,p<0.001),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β=0.19,t=3.6,p<0.001),支持假设 1。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态度(β=0.34,t=7.4,p<0.001),创业态度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 (β=0.24,t=4.7,p<0.001),支持假设2。综上可知,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和创业态度的链式中介间接影响创业意向。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创业态度(B=0.27,t=5.9,p<0.001),创业态度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支持假设3。
表2 模型1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N=448)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检验特定中介效应、总的中介效应和对比中介效应(方杰,温忠麟,张敏强,孙配贞,2014)。从表3可知,特定中介效应Ind1、Ind2和Ind3对应的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表明三个特定中介效应显著,支持了假设1~3。总的中介效应对应的置信区间未包含0,表明总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是对比中介效应对应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表明对比中介效应不显著。
表3 链式多重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及其效果量
本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创业意向,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促进因素,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Abebe et al.,2014;王佳慧,2016;田晓红,张钰,2016)。心理资源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一种心理资源,它有助于人们获得事业的成功(Hobfoll,2002)。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和其他支持的影响力,并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对创业产生积极的感知,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其创业意向。
本研究基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多重中介模型,比较深入地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首先,研究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全部是通过心理资本和创业态度发挥作用的,说明该中介效应对解释领悟社会支持增加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心理资本这一路径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最大(达45%),说明领悟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心理资本这一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产生影响的。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与开发,对大学生加强正面激励,引导学生对失败做出积极的归因,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利用大学生创业行为榜样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最终推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提升。最后,心理资本和创业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5%和20%,且中介效应都显著,说明创业态度和链式中介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中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
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本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创业态度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业意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领悟和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得到外部环境的正向反馈就越多。这种正向反馈既能减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焦虑,又能使大学生相信并认为自己具有成功达到目的的能力,于是将有利于其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提高心理资本(梅虎,马子程,詹泽慧,焦世文,2016)。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越丰富,他们越愿意去投身于社会当中,自信心会驱动其做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时大学生对创业的自信心会提高,拥有较高成就动机和风险承担态度,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和克服将来遇到的困难,对创业前景抱有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创业成功的期望亦更高,具有更高的创业意向。
虽然本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但还存在以下一些局限,这些局限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第一,样本选取和地域的选择有一定区域限制,影响了研究效果的普适性;第二,本研究为横断研究,因此在因果推断上存在困难;第三,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已有研究发现,“互联网+”网络社会支持也能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朱怀红,2017),“互联网+”创业态度能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创业意向(刘裕,刘俊,项光辉,2016),后续可考虑拓展到网络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
方杰,温忠麟,张敏强,孙配贞.(201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心理科学,37(3),735-741.
刘裕,刘俊,项光辉.(2016).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5),86-92.
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2010).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心理科学进展,18(1),162-169.
柯江林,冯静颖,邓建光.(2013).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3),40-49.
李海翔.(2012).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探究.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梅虎,马子程,詹泽慧,焦世文.(2016).家庭商业传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高教探索, (5), 108-117.
沈鸿银,许明.(2010).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创业心理关系初探.人民论坛, (29), 136-137.
田晓红,张钰.(2016).大学生创业意向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71-73.
王佳慧.(2016).大学生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吴双双.(2013).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玉涛.(2013).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倾向影响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春,雷家骕.(2011).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2(5), 116-124.
张阔,张赛,董颖红.(2010).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8(1),58-64.
朱怀红.(2017).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支持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向之研究——以山东省二所高等院校为例.中国培训, (2), 296.
Abebe, M.A., Gangadharan, A., & Sutanonpaiboon, J.(2014).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atus as drivers ofentrepreneurialcareerintentions between Caucasian and Mexican-American young adults.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7(1), 63-81.
Davidsson, P., Lindmark, L., & Olofsson, C.(1995,June).Thetrendtowardssmallerscaleduringthe 1980’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weden.In ICSB's 40th World Conference, Sydney.
Hobfoll, S.E. (2002).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Adaptation.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6(4),307-324.
Kim, M.S., & Hunter, J.E.(1993).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behavioral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Communication Research,20(3), 331-364.
Krueger, N.F.(1993).The impact of 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 on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8(1), 5-21.
Krueger, N.F., Reilly, M.D., & Carsrud, A.L.(2000).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5, 411-432.
Luthans, F., Youssef, C., & Avolio, B. (2007).Psychological capital.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üthje, C., & Franke, N. (2003).The ‘making’ of an entrepreneur: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MIT.R&D Management,33(2), 135-147.
Phan, P.H., Wong, P.K., & Wang, C.K. (2002).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10(2), 151-174.
Zimet, G, D., Dahlem, N, W., Zimet, S, G., & Farley,G, K. (1988).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52(1), 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