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语文对我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就是因为她的重要,很多人在看她时就充满了功利之心,而忽略了她蕴含的美。读完张志公先生的教学理论后,我懂得了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作为语文老师,更要两者兼顾,不能让语文课变得功利,这就要回归语文的“纯天然”性,也就是要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而要语文教学回归“绿色”,不仅要除去传统语文教育的积弊,更要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绿色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兴趣
当读到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树》时,我感受到了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是如此地情真意切,震撼人心;而从一些诗文中,我更是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恬静,品味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也树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语文太美了,我很为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而骄傲。而当我在高中教书13年后,我迷茫了,我不仅没有办法把语文的这种美教给学生,甚至连我自己,似乎都已经不知道语文原来这么美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今天的语文课功利性太浓郁了。语文,该为“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应作出表率,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
一、“绿色语文”的内涵
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就是让语文回归“绿色语文”。那么何谓“绿色语文”呢?"绿色语文"是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赵谦翔老师提出的语文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语文的“纯天然”性。语文中所谓"纯天然"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属性。
二、“绿色语文”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为什么要强调“绿色语文”呢?我们先来看看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为此,我在我所教的高中做了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要是因为高考才学语文,教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却觉得效果很不明显。他们普遍认为今天的语文课功利性太强,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就如同春花,随着冷水零落地上碾成碎末渗入泥土。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
因此,基于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语文回归其“绿色”本源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回归“绿色语文”的具体方法
那么,在今天的受束于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又该如何回归其“绿色”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由教师讲语文变成让学生学语文
这是关键。必须将应试语文、功利语文的观念转变到自然语文、本真语文的观念上来;必须由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上来;必须由考点教学转变到品味语文的内涵、拓展语文的外延上来;必须由为考试服务转变到为学生的终身使用语文上来。其实,这和考试并不矛盾,学生真的喜欢语文了,真的学习语文了,考试还能考不好吗?
(二)从小抓语文学习能力
这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读懂文字了,才会慢慢喜欢。这就要从小抓起,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而具体来说,要过三关:一是“字”关。张志公先生认为,我们要学五千多字才够用,因为认识五千个字的同时,就解决了上万个词。二是“句”关。这一点上,我从高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学生对教材课文中的句子细细体会,并养成习惯。三是“篇章”关。过篇章关的有效办法是多读些好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展开思路的。
(三)通过”悟”来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张志公就特别主张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在读中去“悟”出微言大义,不要老依赖老师讲自己听。具体来说,可以用“三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在读中不断感悟。其次,求透。对于有疑问的都要想办法弄懂。再次是求深。要体会含蓄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好坏的分寸。
(四)写作回归“绿色”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绿色”,就是要让他们写出真东西。要写出真东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练好基本功,在教师引导和监督下过好字、句、篇章这三关。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点,我在从教十多年来都一直在实践,效果非常好。最后是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先模仿体会,模仿优秀的文章。优秀文章可以是本班学生写的,也可以是作文书上的,还可以是微信中分享的等等。模仿久了,学生总会有语感。实在还不会,我还会让他们加上大声朗读辅助。更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要不断地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四、结语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两者兼顾,不能让语文课变得功利,这就要回归语文的“纯天然”性,也就是要还语文教学一片绿色的天地。而要语文教学回归“绿色”,不仅要除去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实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还要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更要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回归“绿色语文”,让老师不再那么辛苦,而又能在课内课外真正体现语文的魅力,让语文的美在“文”中奔涌,在学生“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M].福建: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3]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作者简介:钟兰英(1979—),女,汉族,广西贺州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