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12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流程,并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观察组针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静脉血流速度,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15例,发病率为23.81%;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3例,发病率为4.76%,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静脉血流速度较为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d后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流速度平均值与峰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有效控制静脉血流速度的平稳性,具备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治疗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选取
回顾分析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12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30例男性,33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46至68岁,年龄中位平均值为(55.32±6.75)岁。患者病例中19例为基底节区出血,15例为脑室出血,12例为脑桥出血,9例为小脑出血,8例为脑叶出血。观察组患者中31例男性,32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47至69岁,年龄中位平均值为(54.98±7.03)岁。患者病例中20例为基底节区出血,16例为脑室出血,12例为脑桥出血,8例为小脑出血,7例为脑叶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脑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二)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方案,并未采取针对性较高的预防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分别采取了术前预防、术中处理、以及术后控制等针对性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案。
首先,在术前预防措施中,主要以严密检查患者身体指征的各项指标为主要措施,并针对患者肢体部位采取协助活动,维系最为基本的活动量,尽量避免药物性渗透对深静脉组织的破坏。其次,在术中预防处理措施中,主要采取避免深静脉部位穿刺的治疗方案,尤其针对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需要避免穿刺部位的傷害。同时在手术操作流程中避免对内膜组织的损伤,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深静脉组织。最后,在术后护理干预时,尽量辅助患者肢体活动,诸如每日三次以上的轻度屈髋、屈膝、屈肘等活动。叮嘱患者家属为患者采取相应的辅助性按摩,待患者苏醒后采取早期活动支持身体机制快速恢复,以及血液循环的快速流动。必要时采用医用弹力袜加速深静脉血流速度,在加压泵间歇充气的治疗流程中保持每日两次,且每次60min以上。除此之外,可以采取以中药辅助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其配方为:黄芪、白芍、红花、桃仁、丹参、及鸡血藤等药材以水煎服,每日两次辅助治疗。
(三)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在康复期间的相关资料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15例,发病率为23.81%;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3例,发病率为4.76%,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两组患者术后血流速度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静脉血流速度较为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d后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流速度平均值与峰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三、讨论
深静脉血栓特指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系统内所形成的血凝块,当脑出血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时由于身体活动量降低容易形成肢体功能障碍,尤其肺栓塞形成后更加容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三个方向,分别为:血液高凝状态、深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滞缓。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所采取的术前预防措施能够加速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从避免血液滞缓现象。而针对患者术中处理措施也是降低深静脉壁损伤的主要方法,最后通过术后护理与治疗措施能够避免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进而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几率。同时采用中药配合治疗,能够以活血化瘀的辅助治疗措施加速肢体血液循环,以便治疗深静脉血栓,其临床疗效较为突出。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15例,发病率为23.81%;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3例,发病率为4.76%,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静脉血流速度较为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d后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流速度平均值与峰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有效控制静脉血流速度的平稳性,具备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莉莉.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1):1-3.
[2]张海涛,李鲁,刘增强.D-二聚体在脑出血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16(06):553-554.
[3]宋安秀,李学莉.早期活动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5):873-874.
作者简介:裘实,女,汉族,河南淮滨人,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