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思考

2018-04-24 13:01张歆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本内涵,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探讨其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化基础构建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力量资源的运用基础,帮助深入理解十九大会议精神,为党员干部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本内涵

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部分,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长期规划。中国梦实现需要统一的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价值观,为中国梦实现创造稳定的社会基础。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表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实现需要与人民对生活对未来的追求结合起来,构建起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中国梦实现始终不忘历史使命,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对社会改革建设路线进行调整,通过“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体现,构建出中国梦实现的稳定基础,为社会建设以及民生问题解决提供有利条件。

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价值意义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价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价值是推动中国小康社会形成不可缺少的支撑和中国力量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的推动力。

(一)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但进入到开放式发展模式下,我国传统精神文明需要注入新的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体现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以党中央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发展性法基础精神支持。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结合不同时代发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有新的含义,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社会发展进入到任何时期,社会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精神支撑,而这三点也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情况。中国精神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在要求,“中国精神”是共产党人对群众的密切关怀,也是中国梦与群众梦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弘扬“中国精神”,将其发挥到社会建设的基层群体中,才能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建设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前行中更好的利用资源,为实现最终的建设基础创造合理的基础环境。社会发展已经进而到决战全面小康时期,在这一阶段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得到提升,“中国精神”是不同阶层人民群中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决定我国未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价值是推动中国小康社会形成不可缺少的支撑

十九大会议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开展精准扶贫政策,从根源上寻找致贫原因,科学利用扶贫资源。“中国价值”是社会发展中资源利用的重要原则,深入学习并理解中国价值后,精准扶贫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计划才能得到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进入到全面小康社會建设以及实现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资源来发挥小康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关系到决战小康社会是否能够成功。“中国价值”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的关键部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神文明也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地开放性发展,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能够享受的物质资源也更加丰厚,在此环境中更应该加强中国价值的统一体现,为接下来所开展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开展创造稳定的基础环境,帮助群众以及党员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发展才能向高效并且积极有利的方向进行,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容易产生的价值观错乱问题,建立这一价值观基础,可帮助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配合程度,从而更稳定的推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得到实现。

(三)中国力量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的推动力

“中国梦”凝聚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激情,中国力量则是将党中央领导核心与群众的力量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落实。社会由不同行业以及身份的人民组成,中国力量也是人民力量的具体体现,将不同思想以及精神凝聚在一起,所形成的中国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推动力,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中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中国力量是长期发展以来形成的,因此在运用中国力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历史精神的传承,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来探究所需要的发展精神,通过这种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力量所带来的价值,并为实现社会建设目标提供基础环境。十九大会议中所总结的工作成果,近年来党中央核心领导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中国力量的凝聚以及体现中,更是不断地融合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物质追求以及精神追求体现在中国梦中,利用“中国力量”还解决了发展中人民需求与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进入到更稳定的环境中。“中国力量”还体现在党中央领导核心下群众需求的满足情况,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凝聚并运用中国力量是始终需要研究的话题。凝聚并利用中国精神,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阶段,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在国际竞争舞台中形成超级大国形象,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更要了解新时期所面对的不同挑战,发挥大国影响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若干思考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若干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发展、万众一心共筑精神力量和思想构建价值体系。

(一)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发展

“中国精神”的体现,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积累,新时代更应该加强文化发展,文化发展还需要建立起稳定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相应十九大会议号召,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完善法律法规,并将法律制度深入到基层中展开落实,为接下来的各项综合控制任务进行,建立起适合的工作基础。文化发展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落实,并营造出适合的发展环境,接下来的各项文化建设体系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与体现。从宏观意义分析,“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助的意义,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进入到更高级的阶段,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后,文化发展也拥有了适合的环境,可以进入到理想的发展阶段中。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更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观察是否在发展中存在冲突影响,运用发展中的社会资源来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结合,形成更具有时代意义的建设规划。我国决战全面小康阶段还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文化发展是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协调并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发展中更应该加强资源的高效整合,在中国精神推动作用下实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发展计划。

(二)万众一心,共筑精神力量

社会发展是以党中央领导为核心所开展的,但群众力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十九大会议中强调:“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基础上,更应该体现出党和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在发展战略制定中,要体现出大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聚会伟大梦想的民族力量,这一目标在不断实现过程中,体现出了精神力量的建设以及支持,更在不断发展中共同创造了力量应用的有利环境。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既要注重从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上深入研究和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进程及规律,又要注重从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上阐述核心价值观各范畴在整个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价值间的辩证联系,科学、透彻地阐述各价值范畴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践行策略,统分结合,相互呼应,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各民族团结才能发挥出最强大的国家力量,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人民群众的团结宣传,通过精神力量铸造来强化民族的团结力量。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我国更应该发挥团队的大國影响力,只有国民万众一心,面对外来挑战中我们才能取得胜利,实现这一发展建设目标,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公共影响力,深入基层解决根本的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从而创造更和谐的基础环境,这样不同发展建设计划落实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共同铸造出适合改革计划开展的精神力量基础。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思想构建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才能进入到更加高效稳定的环境中。群众基础力量构建中,要发挥团结的力量基础,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应用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中。

(三)思想构建,构建价值体系

思想构建同样需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来进行,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深入了解发展中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内容,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体系,为群众创造更长远的利益。在这样的基础环境中,所开展的各项建设计划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一方面,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另一方面,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的较量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一些西方势力更是乘此时机,竭力宣传和推销它们标榜为“普世价值”的价值观,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渗透。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自信,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力,自觉抵制“普世价值”思潮。同时还要全面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改变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来不断的武装自身思想结构体系,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以及不同隐患问题进行审图解决,探究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以及社会力量来协调解决当前存在的体系冲突问题,从而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思想构建需要牢记历史使命,始终不忘我党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将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价值观统一与民族力量运用进行解决。体现出不同层面的发展价值,将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社会发展中重点实现的部分。思想构建中更应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需求,深入观察原有的发展体系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落实,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价值体系构建中需要继续优化解决的内容,为最终的各项资源整合利用创造有利环境。十九大会议中提出关于民生问题的落实与解决,基层党员干部要响应这一号召,在此前提下深入的构建解决民生问题,将人民群众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只有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思想构建才能得到更为深入的落实与解决。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在落实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下功夫。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来抓,努力抢占价值体系制高点,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马晶,徐梦纤,陶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青春岁月,2017(15):78-79.

[2]朱庆跃.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理论批判[J].现代哲学,2017(6):12-13.

[3]冯哲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兼评汪帆《守望精神家园》[J].大舞台, 2017(8):45-46.

[4]张建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求索,2017(8):180-187.

作者简介:张歆,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支撑
发扬女排精神 礼赞女排气质
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