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俗习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报告

2018-04-24 13:01刘馨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甘肃青海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老师教书育人上,更体现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是将道德文化内融于城市和人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文化养育了不同特色的人民,国家的政治经济水平正在飞速发展,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有较大差异,但这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调研团队前往中西部各省(西藏、青海、甘肃、陕西)调查了民风民情。

关键词:西藏;青海;甘肃;陕西;风俗习惯

我国的中西部民族众多、地势较高、地形崎岖,影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变化、文明交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影响了这其中的风俗习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跟随机遇并不断整合我国西部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促进西部的各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自然联想到生活在大山、草原里的人们都会格外开朗,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志愿者们深入地区生活,亲身感受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并且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调查中西部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普及和是否存在巨大差异或不同。

一、研究的背景

志愿者们自发组织了前往西藏进行支教活动,通过与学生接触,与学生家长的接触来调查西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发现和感受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在青海省,志愿者们去当地的清真餐馆调查,在景区景点通过采访游客来了解地区的风土人情,在甘肃,志愿者们通过调查城市街道和住宿居民家中了解到各种生活习惯,在陕西,志愿者们走访西安古都,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震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限于课本知识的教书育人,更体现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中,思想政治是德育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抽象的,像生活中的小事,比如爱护花草树木,扶老人过马路,节约用水等,志愿者们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调查研究一个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古时候,西部地区与中原的交往十分频繁密切,从西汉时期到唐朝时期,我们对西部地区开始慢慢有了了解,不管是地形地貌上还是使臣、和亲交流上,都深深凝聚了中西部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所以,在我们现代化社会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传承和弘扬,并进行融合吸收,特别是其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创新意义的。

三、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西藏山南市、拉萨市

在这片土地,含氧量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可这里的人们依旧幸福地生活着。而且这份信仰支撑着他们在这块净土坚强地生活,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志愿者们充满激情的乘坐了近5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这片圣土,我们的调查地区主要是藏源山南,西藏文化的发源地,西藏的许多第一都是从这里产生,第一条公路,第一块耕地,非常神秘而悠久,对我们的调查十分有利,其次是宗教中心拉萨,宏伟的布达拉宫,神圣的大昭寺,信仰洋溢在拉萨的大街小道。我们的支教地点安排在山南一小,志愿者们在来的第一天开始进行宣传,分别前往了白日街,菜市场,各个学校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在宣传过程中,志愿者感受到了山南人民的热情,通过对两位老藏民的采访,志愿者们了解到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迎来送往、婚丧节庆、拜会尊长、送别远行、觐见佛像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向对方表达纯洁、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们进了寺庙大门,首要做的是献一条哈达,再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跟老藏民交谈完后,志愿者们随老奶奶前往藏民每天早上去朝水仪式的地方,据说被圣水洗过头后就会消灾灭疾。沿途中,藏民们热情的给我们带路并介绍风景,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友好。在拉萨印象最深的就是沿路的朝圣者们,磕长头,藏传佛教信仰者最志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不分男女老少,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值得人尊重和敬佩。

(二)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省是个美丽的地方,也位于青藏高原上,青海是个少数民族非常多的地方,大部分是藏族和回族,所以有很多清真餐厅,在青海,志愿者们认识了一位回族的司机大哥,在他身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回民的风俗习惯,首先从清真餐厅来说,餐具要用公用的,而且不准自带酒水,也不得自带菜肴,在结账时一定要用右手给钱,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在回教中认为人的左手是很脏的。提到婚姻问题时,志愿者们了解到回族的婚礼很隆重,要请阿訇来念“尼卡哈”进行征婚和祝贺。在路上我们经常看到有男子头上戴的小白帽子,志愿者们了解到回族的特点是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三)甘肃省兰州市

提起兰州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兰州拉面,志愿者们特地去品尝了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说起拉面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面条分为毛细、细面、二细、三细、韭叶、宽面、大宽等不同直径。兰州人伦理意识深厚,古风犹存,在人情世故上很讲究,与人对面交谈,忌手插衣服口袋,否则有不尊重对方的嫌疑。兰州皮筏是用整张羊皮或牛皮扎制成的筏子,因成本低廉制作简易,所以成为了为黄河沿岸的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的曙光曾经在这里升起,这里曾谱写出汉唐盛世强大的武功,弹响中华统一、民族融合团结的乐章。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曾经孕育着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燃烧着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

(四)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早在11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开发居住的地方一,也是一座具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与雅典、古开罗、古罗马共同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

四色礼也称四样礼,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终、美满等意蕴,是后辈对长辈的祝福。像男女定亲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随着人们收入增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礼品档次也在提高和翻新。从这也能看出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受传统文化影响,西安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还是较高的。

四、研究的方法

理论方法:查阅网络和书籍资料,提前对我们要调查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实践方法:前往目的地并且采访有关人员,进行实践考察。

(一)调查活动设计

1.调查对象

(1)西藏山南市的中小学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雍布拉康、大昭寺等景点。

(2)青海省的回民朋友。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茶卡盐湖等地区。

3.甘肃市博物馆、兰州拉面馆及拉面师傅。

4.西安大雁塔、钟楼、回民街。

(二)调查方式

一是采用采访的方式。二是参观的方式,从一个参观者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三是实践的方式,跟随学习一些民俗习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

(三)调查过程

1.调查准备

(1)查取相关传统文化的资料,打好理论基础,做到有备而来。

(2)采访周围居民或者同为参观人员的感受或者了解的内容。

(3)做好调查问卷和报告。

2.调查情况

这次实践活动期间我们还采访了一些游人,和他们交流了一些关于该地区风俗习惯的问题,他们都热情地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其中我们还记录了一些。

我们问了一位游客关于如何继承和发扬风俗习惯的看法,他说:“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一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我们便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传承与发扬,我们也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原封不动继承下去,我们要去其糟粕继其精华,让非物质文化不断发扬丰富,传承更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而是事关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继承它。再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发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实很难得到继承,他们认为:沉重的经济压力,一切向钱看,物欲纵横,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遗产尚且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尚且“虚无缥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了。一些“技艺”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甚至不立文字,口耳相传,传承神秘,范围窄,极易中断!

3.调查分析

总体来说,这些人的观点也是很现实,中国以经济为主导,便会无可厚非的影响到这些风俗习惯,就拿环境来说,为了搞环境开发,很多的古建筑被破坏,人为因素导致原来的美好的环境不复存在,也就是古物所寄托的某种民族精神也随之摧毁,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水平产生了影响。

所以,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文化也不容忽略。现在电视上经常报道政府为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做出了多大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些文化了,以此带动经济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讨论分析

(一)原因

原始信仰习俗在中国长期延续有其多重原因。

首先,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古代想要信息畅通也是一件难事且中国一直处在一个闭关锁国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能够在后世大量保留和继承。

其次,民族因素的影响,中国本身少数民族众多又存在和周边国家地区民族交汇融合的现象使得风俗习惯处在一个交流融合的动态过程之中。

最后,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和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也使得各种风俗文化渗透于、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

(二)提出建议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更认识到风俗习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风俗习惯,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改良不合理的风俗习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

(三)未来发展与展望

风俗民情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学习吸引好这些优秀文化,让它为我所用,陶冶提升自己;我们要传承好这些优秀文化,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会让我们变得更优秀。

六、总结

深刻认识习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系,对习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有效地加以引导,对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语

风俗习惯并不仅是社会生活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它还贯通古今、贯通知行,折射了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在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中,层层积累着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和品德艺术。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史,不仅能自觉而有效地移风易俗,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质。

作者簡介:刘馨(1996—),女,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甘肃青海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致敬甘肃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大美青海
论彩礼问题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第17站甘肃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