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红
以人文的精神俯视秦岭,用文化的积淀解读秦岭并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以科学的态度展示今天秦岭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及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突出秦岭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百米长卷《大秦岭·中国脊梁》的创作目的。
——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丰宽
秦岭绵延1600公里,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横亘于我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资源宝库。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一淮河一线成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艺术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也肩负着重新认识和解读大秦岭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由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申报的“大秦岭中国脊梁”大型考察写生创作项目,2016年7月被列入由中国文联启动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2016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该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本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原则,组织了20余位有艺术理想和创作实力的青年艺术家,以体验、写生的方式深入到大秦岭腹地,并集体创作百米长卷《大秦岭·中国脊梁》。比项目由长期以秦岭为创作根基的山水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万鼎先生担任全程艺术总监。
2016年9月6日,“大秦岭‘中国脊梁”大型考察写生创作项目启动仪式在陕西省文联举行。随后,画家们踏上了考察写生创作的征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深入秦岭腹地,用笔墨真实记录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秦岭变化,完成写生作品2000余幅。目前,百米长卷创作接近尾声,计划于今年5月面向公众公益展出。
以笔为杖踏遍青山绿水
丁酉年腊月十七,笔者来到了创作团队的“画室”——位于陕西省体育场内一处看台后方的百米过道。由于无法供暖,室内室外几乎是一个温度,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大家尽管在棉衣上面套着棉衣,依然抵挡不住寒冷的穿堂风,许多画家都患上了重感冒。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停止工作,画家们的双手涂染着各色颜料,他们时不时停下笔来紧紧衣帽、哈哈气、搓搓手,让僵硬的手回升温度再继续创作。画家们对作品进行修改时,需要用浸过水的棉布块在画布上进行擦拭,他们的手被冰冷的水刺激得通红。“这笔画得不错”“这里要仔细画”“这里还需要充分表现”……艺术总监万鼎在现场指导青年画家创作,“画室”变成了教室,现场变成了课堂。作为成长于世纪之交的一名画家,万鼎长期在秦岭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创作了《大秦岭》《看山还看祖国山》等一批佳作。他说:“我对秦岭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很深的情感,我本人就是一个大秦岭的受益者。”
用文化的积淀解读秦岭
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的《辋川图》,被历代中国山水画家视为典范。微微酱黄色的岁月痕迹似乎更为王维的水墨笔触增添了如梦如幻的隽永。在王维的眼中,秦岭的绿色是那么空明而浓郁,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湿漉漉的味道,仿佛可以溢出水分来,人穿行其中,甚至可以打湿衣衫,整个身心受到浸润。“只有在笔墨中融入情感,才能让作品在日常诗意中逐渐获得提升并成熟起来。”在万鼎看来,百米长卷《大秦岭·中国脊梁》一定要画得深刻,不能作为自己的个体艺术作品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一个工程,因比要考虑到大秦岭的特质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通过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一个完美的表达,要向刘文西、赵振川、崔振宽、郭全忠等老艺术家学习,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比如对华山的总体构图概念:日出东方。华山刚好在东面,整个画面呈现暖色调,华山的雄伟被充分地衬托出来。从这个画面逐渐西行进入骊山,骊山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群山聚拢,重峦叠嶂。这时候画面进入到了峪口、河滩、寺庙、小桥流水、群峰、层层梯田、农家小院、希望小学、高速公路、高铁……这些人文因素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更加完美地表现出了秦岭山脚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八百里秦川在眼前一览无余。翻过山去,汉江缓缓流淌……最后,太白山在云雾之中渐行渐远。
这幅百米长卷以清秀、坚实、雄伟、洒脱而诗意的笔墨与意象,展现了秦岭之美,一方面有着艺术的敏感性,一方面有着超越表象的精神内涵,因比,写实绘画的开阔与厚重,中国画意象写意的气韵与单纯,在这部作品中合二为一,平添了视觉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精神在当代的推进与发展,特别是体现原创精神的意象表現,渗透着一种生命的哲思。
据了解,“大秦岭·中国脊梁”文艺作品创作工程是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文联实施的一项大型文艺创作工程,重点创作一批以大秦岭为主题的交响组曲、歌曲、诗赋、美术、摄影、书法等优秀文艺作品,搜集整理有关秦岭主题的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而“大秦岭·中国脊梁”大型考察写生创作项目,则是该工程中的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