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综合报道
82.7万亿元!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
8.4万亿元!
2017年中国经济的名义增量约8.4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一年干出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加速,改变了多年来经济增速单向放缓的状况。在增长保持平稳的同时,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CPI上涨1.6%,外汇储备年末近3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格局更加巩固。
结构在改革中优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稳居经济第一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引擎。
效益在改革中提升。201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4%,增长好于预期。
新动能在加速孕育。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8.1%,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1.1%……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经济运行中的新力量在不断增强。
钱包更鼓。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实际增长7.3%,人均收入增速继续跑赢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的30.1%降到2017年的29.3%,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环境更好。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都下降了,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对世界贡献更大。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上升。据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仍是举足轻重的稳定器与压舱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是商品出口的巨大磁铁以及全球重要的需求来源。”
2017年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入增速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向好。
2017年我国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同比增长比上年分别加快2.9和6.3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逐年放缓的态势。全国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收入占比回升,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税收增势强劲,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在税收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税收增收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间财政收入增长的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元。财政支出在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改革方面,资金投向更加精准高效。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扩大、民生领域经费保障不断强化、“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2017年,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全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政策,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赢了”。
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亮出了写有这句话的中英双语封面,并将中国这个经济大国称为“后来居上的巨人”。
回眸2017,中国经济的确赢得漂亮:逾8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总和;6.9%的增速,在全球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和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更让中国的现代化透出浓浓的人情味。
“2017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18年1月18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17年的中国经济增量,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
当2017年的中国经济画卷徐徐展开,将有怎样的华彩跃入眼帘?
那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2017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
那是火花四溅的机器焊点。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那是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巷。2017年,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的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9%,连续8个月位于景气区间;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连续7个月保持在高位景气区间。
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且多项指标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增长稳。2017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2017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9%,不仅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加速,也改变了经济增速多年来单向放缓的状况。
就业稳。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1300万。2017年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4.98%。
物价稳。去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好于预期;PPI比上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
国际收支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不仅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还创下6年来增速新高;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年末近31400亿美元。
“在经济总量这么高的基数上,在转型升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能如此长时间地运行在合理区间内,确实值得骄傲。”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已逾82.7万亿元,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位国家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
“中国已成为100多个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而这些国家占全球GDP的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也是商品出口的巨大磁铁以及全球重要的需求来源。”
经济总量规模迈过80万亿元大关的同时,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步伐在加快,供给体系的质量持续改善。
先进产能加快壮大。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
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去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煤炭和钢铁的年度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地条钢”的产能全部出清。
优质供给蓬勃孕育。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远高于整体投资增长水平;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则比上年下降1.8%。
有进有退,带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稳居经济的第一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引擎。
有升有降,推动中国经济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4%;财政收入在8%左右,超出年初报告中预算的增长。
“从经济增长的质量看,微观质量、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宁吉喆说,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还反映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好于3.4%的年初目标,说明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十足。
亮眼的成绩单,依托于深化改革释放滚滚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的扎实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去产能圆满完成。去年,我国钢铁去产能约5000万吨、煤炭去产能逾1.5亿吨,煤电去产能5000万千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
“去产能不仅使中国钢企受益,也让全球钢企受益。中国钢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对世界钢铁工业起到了引领作用。”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说,中国钢铁工业自化解过剩产能以来,减掉的粗钢产能已超过美国一年的粗钢产量,对钢材市场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媒体建议世界钢协为中国去产能行动点赞加分,并建议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中国去产能的做法。”
去杠杆取得成效。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去库存进展明显。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了10616万平方米,70个大中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降成本真抓实干。2017年,我国继续减费降税1万亿元,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
补短板收效甚著。去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有力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欠账问题。
亮眼的成绩单,受益于创新创业注入不竭动力。C919一飞冲天、“复兴号”驰骋神州……过去一年,一批高新科技唱响“中国智造”的最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
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都迅速成长,成为新动能。放管服改革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2017年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国内经济会在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中继续稳健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加快进行,提质增效的阶段性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在商务部1月25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了去年我国网络零售、农村电商、购物中心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网络零售品质化趋势显现。高峰说,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零售额达到7.18万亿元人民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增速较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达到5.48万亿元,增长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比上一年提升2.4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7.9%,比上年提升7.6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是区域结构逐步优化。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仍然保持着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根据商务部监测2017年网络零售交易额排名,前五的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5个省市占全国比重为74.8%,较上一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区域集中度有所下降。西部地区的交易额增速达到45.2%,比东部地区高出12个百分点。青海、西藏、甘肃等西部省份,2017年网店数量增速居全国前列。
三是业态多元化、消费品质化趋势显现。2017年,电子商务新主体、新业态快速发展,跨境经营、无人零售、社交电商、优品电商、二手电商等营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需求,品质、智能、绿色商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选择。根据商务部监测,2017年智能穿戴、高端家电、生鲜食品、医药保健等商品品类网络销售增速均超过70%。
四是示范体系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商务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设,有关地方因地制宜,完善政策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此外,遴选238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引导规范经营、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示范带头效应。比如,部分示范企业在个别地区农产品销售困难时,积极发挥行业的带头作用,有效缓解了销售困难问题。
五是农村电商促进精准扶贫取得了新成效。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主要电商平台通过产业培育、物流建设、用工帮扶、金融支持等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六是“丝路电商”助推企业“走出去”。2017年,积极推动“丝路电商”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7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推动成立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工作组,达成《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倡议》,有力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国际化的经营水平。
近年来,随着电商下乡,农村网络零售发展也越来越好。
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截至2017年底,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较2016年增加169.3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农村实物类产品网络零售额78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占农村网络零售总额的62.9%。其中,服装鞋包、家装家饰、食品保健位居前三位,分别达到1600.3亿元、1129.5亿元、103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0.5%、6.4%和61%。
农村服务类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4622.2亿元,同比增长46.6%,占农村网络零售总额的37.1%。其中,在线旅游、在线餐饮、生活服务居前三位,分别达到1831.9亿元、1625.8亿元、180.7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66.8%、58.6%、45.3%。在线旅游、在线餐饮表现尤为突出,对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1%和17.2%,在农村网络零售全部19个品类中居于前两位。
从区域分布看,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农村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7904.5亿 元、2562.1亿 元、1700.5亿元、2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4%、46.2%、55.4%、60.9%。其中,东部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达到63.5%,优势依然明显。中西部及东北农村网络零售额合计为454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4%,高出东部农村增速17个百分点。
从主要产品看,食品保健是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农村网络零售增长贡献最大的实物类产品,贡献率分别为11.5%、30.3%、29%。在线旅游是对中部、西部农村网络零售增长贡献最大的服务类产品,贡献率分别为30.8%、24.3%。在线餐饮是对东北、东部农村网络零售增长贡献最大的服务类产品,贡献率分别为14.2%、17.9%。服装鞋包是对东部农村网络零售增长贡献最大的实物类产品,贡献率为16.8%。
2017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20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1%,高出农村增速13个百分点。
线上零售发展良好,线下的购物中心发展也保持向上态势。
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为67.2,环比第三季度上升0.3,高出荣枯线17.2,显示整体购物中心市场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其中,现状指数为64.7,环比第三季度提升1.2,特别是租赁活跃度和运营表现指标明显向好;预期指数为70.9,高出现状指数6.2,市场对未来6个月的销售和租赁预期表现出乐观态势。
除成本控制指数外,2017年第四季度购物中心宏观市场指数、租赁活跃度指数、运营表现指数均高于荣枯线,表明业主对市场仍然有较强的信心;二线城市指数为69.8,环比第三季度上升5.0,一线城市指数环比小幅下滑,但租赁活跃度指数较高,反映出一线城市的项目仍受市场青睐;都市型和社区型物业指数分别为66.9、65.7,环比第三季度分别上升1.8和1.4,奥特莱斯型物业的租赁问询度和运营表现仍然优于其他类型。
高峰说,总体来看,2017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实体商业复苏的态势进一步夯实,购物中心发展指数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17.8%的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说。
此前,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与此同时,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高峰表示,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此基础上,我国对外援助效应不断提升。启动了“共筑援助之桥 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稳步推动改善民生的援助项目建设,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1月25日在京发布《2017年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以“城市”为考察对象来调查消费满意情况,这在中消协相关报告中系首次。《报告》显示:百分制下,被测评的50个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1.75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本次测评从去年11月14日到今年1月4日在全国50个城市同步展开,总共历时52天。为保证被测评城市的代表性,测评覆盖全国东、中、西部,涉及不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平的城市。具体来说: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全部入选,共36个;根据《2016年城市统计年鉴》中地级以上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靠前情况,苏州、无锡、佛山、烟台、温州、泉州、南通、徐州、潍坊、临沂、东莞、唐山、台州、金华等14个城市也被选入测评中。测评结果显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0亿(含)以上城市的消费者满意度为72.17分,2000亿元(含)到4000亿元(不含)城市为71.25分,2000亿元(不含)以下城市的消费者满意度为69.69分。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2017年央企取得了收入效益双快增长,特别是效益增量增幅双创五年来新高,这个成绩单鼓舞人心,来之不易!”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沈莹近日在北京如是表示。
能够让她底气十足地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一张央企“成绩单”:
2017年,中央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3%,全年各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
201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4.5万亿元,净资产总额18.4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65家;
2017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2.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41家中央企业上缴税金增速超过10%。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国官方的“汗水”。2017年国资委按照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央企进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从增收节支、布局结构、管理提升、加强党建、风险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还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沈莹说,国资委和央企努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特别是在“僵尸企业”处置,化解过剩产能,“压减”法人层级、降低成本、推动重组整合、降杠杆、减负债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2017年,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全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703万吨,主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项目51个,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1亿吨。
此外,累计完成超过1200多户“处僵治困”任务,约有400户实现市场出清;央企重组整合调整至98家;近年来累计减少法人户数8390户,仅管理费用一项就节约135亿元。
实践证明,中国官方推动的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是正确的,沈莹表示,下一阶段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实际上,此前召开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有声音指出,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本次经济会议未提“混合所有制改革”。熟悉国企改革的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告诉中新社记者,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其实包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提混改不是停下或放慢脚步,而是要把混改搞得更稳妥、更好。这应是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的要义之一。”许保利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央企、地方国企已经出台了方案或仍将出台方案,下一步要将这些方案做好,总结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告诉记者,目前国企改革或许可以从两个领域重点突破:一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传统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二是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是深化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从2016年中国启动实施第一批9家混改试点,到第二批10家,第三批31家。中国国企“混改”势头日益强劲。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看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推动国企吸收民间资本,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企整体竞争力。
深化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项安波告诉记者,国企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出台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国企实施精准分类监管,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
项安波认为,国企改革重要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有资源优势,但也有天然的缺陷,需要转变经营机制,同时,改革还是要跟产权保护,释放人的积极性同步推进”。
新一轮国企改革要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中国经济环境,以提升整个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构建国民共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项安波说。
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金融机构正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遍地开花。
展望未来,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仍需突破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等瓶颈。为了将“绿色”与“金融”更好地结合,针对绿色项目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框架亟待完善,绿色权益融资的路径也有待拓宽。放眼全球,我国绿色金融在实现“规模赶超”之后,应进一步探索“制度引领”,通过国际合作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基础体系日益完善,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走在了国际前沿。一方面,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统一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在浙江、广东等五省(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绿色投融资工具日益丰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亮点纷呈。由中国倡议设立、人民银行担任共同主席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的倡议写入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大大推进了绿色金融议题的全球主流化进程。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实证研究显示,注重气候、环境因素的绿色投资往往长期收益更高,波动率也较小。从近几年接触的几百个绿色项目来看,大部分是赚钱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有逾260家绿色基金发起设立,绿色ABS、绿色ETF等绿色产品创新的发展也非常快。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转型将在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环保“攻坚战”在全国各地打响,国家层面五省(区)八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出,为我国未来绿色发展探路。各个层级、不同主题的环保督查、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指出,随着国家战略不断推进,绿色产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同时,金融制度的创新和监管机构的引导也会促使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入绿色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首先,银行需转变理念。作为商业性机构,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今后必须转变理念,银行要考虑非经济的因素,必须市场原则、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并重。
其次,银行业的商业模式也需转变。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主要还是靠政府的税收或财政政策支持,这在现阶段不可避免,但未来要配合政府和社会开创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所有业务中,特别是审贷中,确立绿色原则。银行业要配合有关部门确立绿色标准,发掘新的业务,如碳交易。
金融机构近年来不断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探索,各类创新异军突起。“银行业在绿色融资规模方面实现快速增长,而且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鲁政委认为,未来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将加快,如推广绿色贷款+金融租赁、绿色ABS、绿色投贷联动、环境产权抵质押、创新债务融资工具等。
鲁政委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增长,绿色资产也在快速形成。开展绿色基金、资管、理财、信托等领域的绿色投资业务,对于加快绿色资产流动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银行业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潮流下,推动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产品生态体系,将会给银行业自身业务转型升级带来极大助力。应推动银行业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加强绿色金融市场研究,做到环境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准确计量,并将其运用于业务的顶层设计与日常管理之中。
曾刚表示,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既是产品层面的创新,也是管理层面的创新。例如,在组织架构上,有的银行在一级部门层面成立了环境金融部门或事业部。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朝飞建议,银行应独立评估环境风险。不少银行只向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风险被忽略了:一是环保治污的效用仍存在社会风险;二是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仍存在环境风险。不同项目和地区产生的不同风险,需银行独立评估才能发现。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应着力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包括:发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等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绿色金融市场的内在吸引力;加快构建国内统一、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项目标准和绿色金融标准,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
鲁政委认为,如果相关政策能把“绿色”与“金融”有机结合,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将大大提速。他提出两个制度层面的设想:一是让绿色债权获得优先受偿权,由此使绿色债权变得更安全;二是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对于绿色金融,还可以考虑定向降准。
目前有不少绿色项目尽管能盈利,但没有得到融资。马骏认为,瓶颈包括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和环境权益的抵押品范围受限。他建议,建立全世界共享的项目库、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银行增强识别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
同时,相当一部分绿色项目由于外部性问题,收益不够高。马骏认为,需实施激励机制。例如,财政可以给予贴息、担保。
曾刚表示,绿色金融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不仅是银行信贷的支持,还包括直接融资、股权投资、排放权交易等,可能还会有衍生品市场以及政策性金融、保险资金的介入,需要政策和监管的引导和激励。例如,对于绿色金融的信贷,未来可以考虑一些定向支持。可以考虑对绿色金融风险容忍度给予优惠安排,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