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
(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22)
基坑支护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虽然属于临时性工程,但是其技术复杂性却难于一般永久性的上部结构,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基坑垮塌,造成人员伤亡。为保证深基坑施工安全、周围环境不受到损害、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以及地下主体结构施工所需要的足够空间,应该采取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1]。随着现代工程的发展需要,基坑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变化,基坑支护工程的围护结构也变得多元化。支护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小于1年[2]。其中双排桩门架式支护形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护方式[3]。双排桩门架式支护结构可以在不设置内支撑的条件下,依然发挥出其空间效应,并且能与桩间土协同作用,来平衡因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内力,从而保持基坑边坡的稳定,良好的控制位移,达到施工与环境相协调的目标[4]。
FLAC是一种可以完成拉格朗日分析的显示有限差分程序,其全称是: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是美国的Itasca公司开发和研究的力学分析软件。FLAC计算软件分为2D和3D两个版本,FLAC3D作为FLAC2D的升级版,是将平面问题向三维空间问题转化的方法,可用于模拟分析岩石、土质和其他材料的三维力学特性。
该基坑周长约568.0 m,面积约19 000.0 m2。建筑物层次:地上4~49层、地下2~3层。各土层力学参数详见表1。
工程采用相对标高,相对标高±0.00=22.65 m。基坑开挖深度-12.70~-20.40 m,桩顶放坡2.5 m,坡比1∶1.0。支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φ1 000@1 400,L=24 m,自然地面标高为-2.250 m,桩顶位于-4.75 m;双排桩桩身、桩顶冠梁及斜支撑均采用C30等级混凝土,冠梁为1 200 mm×800 mm,支撑设置在桩顶冠梁上,尺寸为600 mm×800 mm,弹性模量为30 GPa,其水平刚度系数为30 000 kN/m。
表1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FLAC3D中提供了11种本构模型。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取值详见表1,抗拉强度均假设为零。桩体以及土体单元均采用实体单元,桩单元、连梁及土体均视为线弹性体,并在连梁与土体的交界面插入一无厚度的接触面,即屈服条件采用摩尔—库伦屈服准则的“interface”单元。土体的剪切模量G和体积模量K的计算公式如下
(1)
(2)
其中,E为土体的弹性模量;υ为土体的泊松比。各土层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由勘察单位现场试验数据所得,土层的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G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土层K、G取值
在基本参数和假定下,此模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前、后排桩均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前、后桩排距3 m,桩间距1.5 m,桩径1 m,嵌固深度16 m,模型尺寸长48 m,高40 m,宽1.5 m(即桩间距),以前排桩桩顶为坐标原点,模型共计11 736个单元,单桩模型864个单元。模型建立后,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得到双排桩的水平位移图。
由图1可以知道,模型当中最大的位移处于前排桩桩顶,桩顶部的位移为50.59 mm,相当于实测值的1.7倍,桩底部分位移趋近于零,桩身位移的分布曲线与土体的位移趋势基本相同,符合实际情况。在桩身不破损的情况下,可采用公式(3)~式(5)计算桩身弯矩。
(3)
(4)
Δε=ε+-ε-
(5)
式中,σ+、σ-分别是在同一截面的拉、压应力,Pa;ε+、ε-分别表示在同一截面的拉、压应变;EI表示桩的抗弯刚度,N·m2;b0表示在同一截面测点距离,m。弯矩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前、后排桩均为坑底以上迎土面受拉,坑底以下挖土面受拉,随着土体的加深,前后排桩的弯矩中,后排桩最大弯矩值大于前排桩最大弯矩值,桩顶弯矩存在突变,可能是由于连梁的应力集中带来的变化,反弯点位置在桩身10 m左右,双排桩桩身弯矩趋势呈“S”型,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工程中,连梁宽度部分通常采用整板浇筑,因此通过改变连梁的高度达到改变其刚度的目的。保持连梁的宽度1 200 mm不变,高度范围在600~1 200 mm之间,得到弯矩图及位移图。
改变连梁高度得到弯矩和位移曲线见图3、图4,由图可知,改变连梁刚度,在刚度较小时,前排桩桩顶位移大于后排桩桩顶位移,且差距较大,后排桩最大弯矩大于前排桩;逐渐增加连梁刚度,前排桩的最大位移急剧减小,最大弯矩平稳降低,后排桩最大位移减小效果不如前排桩,最大弯矩逐渐增大。适当的增大连梁的刚度,双排桩门架式支护结构的空间协调能力能得到提升,然而随着连梁刚度的增大,虽然使得桩体变形越来越小,但是也导致了后排桩弯矩的增大,因此,不能为达到减少变形的目的过于增大连梁的刚度。采用增加连梁刚度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实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适量增大连梁刚度,使得位移在控制范围内,且桩身的内力能保持尽量小。
a.运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对该工程进行模拟计算,土拱作用效应比较明显,双排桩桩身弯矩趋势呈“S”型,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建立的计算模型是比较合理的。
b.适当地增大连梁的刚度,双排桩门架式支护结构的空间协调能力能得到提升,然而随着连梁刚度的增大,虽然使得桩体变形越来越小,但是也导致了后排桩弯矩的增大,因此,不能为达到减少变形的目的过于增大连梁的刚度。在设计过程中,在控制变形的情况下使桩身所受内力最小,达到经济安全的目标。
[1] 何颐华,杨 斌,金宝森,等.双排护坡桩试验与计算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17(4):58-67.
[2] 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护坡桩技术的几项新发展[J].建筑技术,1994,21(5):272-279.
[3] 应宏伟,初振环,等.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07,28(6):1145-1150.
[4] 徐 凯,李俊才,等.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科学,2013,1(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