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应晓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
支付制度决定医保患者及医疗保险基金在服务使用过程中,对于医院采取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支付制度改革历来是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重点,也是近几年医改热点。各省市在这方面也有探索,但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推广模式。2017年,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各地至少有100个病种开始实施按病种付费,正式拉开了全国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大幕。那么,为什么要推广按病种付费为代表的支付新模式?这对于医院、医保、参保患者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例子呢?
日常外出就餐,大部分人会选择点餐:拿起菜单,选择特定菜肴,就餐后按点的菜肴买单。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就餐者实际支付费用差异较大。又有一些饭店提供的是自助餐:食客进店前先被告知此次就餐的价格,进店后可随意挑选店里食品,不管你实际吃掉多少,最后买单时只需要支付同样的价格。
医保支付制度与点餐、自助餐有些相似:点餐相当于按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支付的费用基于供方实际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数量,与供方在服务提供中消耗的成本紧密相关;而自助餐则相当于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付),属于预付制,支付的费用与供方实际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数量没有直接关系。
不同方式收费的餐厅管理模式,其实有较大差异。点餐时,食客选择的食品越贵、数量越多,费用越高,餐厅收益就越大。因此,餐厅会喜欢提供更贵的菜,并希望食客点得越多越好,有时甚至会控制每盘菜的数量,以增加点菜量。同时,餐厅并不会太关注食客是否有浪费,因为多余的食品也会由食客买单,这也导致了餐饮上的巨大浪费。自助餐厅的管理则完全不同,餐厅更希望食客选择相对便宜的菜肴,大多数自助餐会有各种高价格食材消费的限制,而且往往有用餐时间限制,并提醒顾客不要浪费食品。对于餐厅而言,点餐制形成收益最大化激励,而不去关注成本;自助餐制则是成本最小化激励,但相对会影响质量。
医院在特定支付方式下的应对行为其实与餐厅相近,在与自助餐类似的按病种支付下,医院很可能会控制高价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服务提供,降低特定病种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提高服务效率,以获取更高的净收益。这正是医保支付改革的目的。
与餐厅不一样的是,按病种支付其实是建立很多个特定病种服务的打包价格,而非对所有人一个价格。故除了与餐厅有类似的增效行为,医院还可能会有其他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诊断把患者归入更为严重的病种组,获得更高的收入;提供更多报销范畴外的服务,增加患者的自理费用;选择性收治收益更高的轻病人,推诿重病人;分解住院人次数,增加服务量等。因此,按病种支付会影响医疗质量,也对医院医疗质量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当前的按病种支付,理论上虽然能控制费用、增加效率,但在落实与监管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关键点,包括:病种分组、各组支付价格合理制定、如何有效客观诊断、如何避免分解住院、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等。否则,支付制度改革很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剑”,降低医保支付费用的同时,影响到医疗质量和老百姓的就医感受度。
因此,支付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方式为制定支付单元(按病种付费中,是特定病种患者一次完整住院服务),确定其价格并按照该价格进行支付,该价格与医疗机构实际的资源耗费无直接联系。医疗机构的收益体现为价格与所提供服务消耗成本的差额。这会促进供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支付方式改革更多是构建一种成本最小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