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叙事”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主流地位和显著成就,已是不争的事实。陈忠实、路遥、莫言、贾平凹、张炜、刘醒龙、关仁山、毕飞宇等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乃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付秀莹、乔叶等作家们,都曾经为之写出了享誉文坛的精品力作,藉此为当下乡土文学的脉系与走向奠定了基础。
如果上期谈到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当下乡村书写”不够“当下”,常常止步在“过去式”,指的是从这样一些精品力作的对照中,发现了四十、五十年代作家们的“乡土叙事”基本上充满了“苦难”;发现了六十、七十年代作家们笔下的“乡土叙事”基本上是“童年的成长记忆”;发现了八十甚至九十年代作家们基本上存在的在乡者身份的双重缺失。似乎这也不是什么过分“挑剔”的文学批评,而是对这些作家们的叙事路径、策略和审美经验,做了较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本期笔谈展开了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文本“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个永恒命题更进一步的探讨。以此命题切入并深入,对“当下乡村书写”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深刻的,更是崭新的。
尤其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继续“鄉土叙事”的创作成就,再做出新的贡献,也必然需要以这样一些享誉文坛的精品力作为借鉴,为方向。如此,当下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才能突显现实中已发生的许多新的变化,至于如何表现,不能仅仅只是过去“反映论”式的表现,而是要有新路径、新策略和新的审美经验的文学性表现,必须跃于老生常谈之上,的确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