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电影,在和平中恢复生机

2018-04-23 14:14沈健
世界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电影业苏丹

沈健

提起苏丹,许多国人的第一反应它是一个动荡不安、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原因很简单,南北苏丹打了多年的内战,前不久还有南苏丹部落冲突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因此,我身边一些朋友虽然了解苏丹与南苏丹已然是两个国家,仍对前往苏丹出差旅行心存怛忧。然而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去年底,受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邀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世界电影之旅》栏目组的记者第一次走进苏丹,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拍摄第一手影像资料,帮助中国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苏丹。

秉承《世界电影之旅》栏目多年来以电影为介质促进不同人民之间了解的宗旨,我们的走访自然也从电影开始。

苏丹因为长期遭受殖民统治,民族电影起步较晚。1956 年独立后,苏丹的纪录片制作事业开始在政府支持下迅速发展。但直到1977年,由苏丹电影人自己拍摄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才问世。在苏丹电影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影院数量达到60多家,仅首都喀土穆就有17家之多。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丹电影业受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发展乏力影响,发生严重倒退,电影发行公司关闭,国家电影部门解散,全国影院数量骤减至个位数。

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建国后,除了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局部冲突仍然时有起伏,苏丹大部分地区局势逐步稳定下来,苏丹电影人已开始投入重振电影业的工作。

塔拉勒·阿菲菲是苏丹著名的独立电影人,他于2010年创办了公益性质的民间电影培训机构“苏丹电影工场”。在这里,怀揣电影梦想的苏丹年轻人,无论男女,都可以免费学习电影拍摄与制作知识和技能。由于苏丹尚没有一所电影学院,也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设有电影专业,“苏丹电影工场”在培养本土电影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阿菲菲又与志同道合者一起,联合创办了苏丹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电影节——“蘇丹独立电影节”,每年一度,已举办四届,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

苏丹电影人拍摄制作的影片虽然多为短片,但主题相当丰富:有的记录小镇的温情生活,有的讲述普通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有的反映移民的身份认同困惑,有的反思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滥用与破坏…… 这些影片展映或上传到网络后,令世人感受到一个与既有印象大不相同的苏丹。这里固然仍然贫穷落后,但也不乏团结祥和的景象,更有自强自立的人民。

离开“苏丹电影工场”,我们走访了苏丹国家电视台。适逢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苏丹。为了配合新闻的播出,电视台的电影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苏丹的一些珍贵老纪录片进行从胶片到数字的转换工作。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通过影像来记录国家历史和传播民族文化,保存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视觉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使命,仅靠民间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在苏丹走访的短短十天时间里,我们为苏丹电影人深沉而执着的电影情怀而感动,为苏丹更多影像记忆的劫后重生而感欣喜。

不过,苏丹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还是苏丹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内地还是海港,总有当地人热情主动地向我们打招呼,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用中文说“你好!”,也有人先是问我们“China?”,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立即冲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许多人主动提出与我们合影。当我们在苏丹港进行拍摄时,有几个可爱的苏丹小姑娘为了能与我们合影,竟一直随着我们走了差不多一公里,直到拍摄结束愿望得到满足。

苏丹各界也在热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早在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就将红海边的苏丹与中国连接在一起。自1959年中国和苏丹正式建交以来,数十年的友谊与合作使两国结成名副其实的战略伙伴。当苏丹陷入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受到国际孤立时,中国给予苏丹最多的支持和帮助,苏丹人对此念念不忘。中国对苏丹的援助不仅包括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涉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工程。几乎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使普通苏丹民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中国的亲近感。

为了巩固中国与苏丹民心相通的既有成果,有必要加强两国间的电影文化交流,让电影成为两国人民增进理解和友谊的使者,助力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苏丹、在非洲深入人心、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电影业苏丹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再见,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