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应用型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4-23 03:06张萍
新闻前哨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

张萍

[摘要]我国网络视听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网络视听媒体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则成为高校视听媒体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本文在对视听新媒体行业调查的基础上,解析了视听新媒体人才的能力构成.并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构建了“能力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操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能应用型视听新媒体人才。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 应用型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项目,《广播电视学转型中的视听新媒体教学研究》(编号:2015GB220)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的规模已达到5.14亿,网络新媒体规模市场年均增幅超过40%。视听节目服务正大量由传统广播电视向视听新媒体转移,视听新媒体也已经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格局的边缘走进了传媒格局的中心。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视听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态,中国新媒体人才缺口巨大。而面对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巨大需求,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新媒體”对广播电视学转型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高校没有跟上三网融合、多屏一体和移动革命等媒介环境的变化,明确提到“新媒体”培养人才的不足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依然沿袭精英教育时代的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定位。因此,在媒介环境巨变下,高校需要调整广播电视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视听新媒体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适应媒体变化,培养媒体急需视听新媒体人才,了解我国现阶段网络视听新媒体人才需求情况十分必要。基于此,我们采取典型调查法,在初步分析我国网络视听媒体行业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多家媒体,其中包括芒果TV,优酷土豆,腾讯视频,搜狐视频,梨视频等网络媒体和湖北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邮箱,微信,问卷调查网站等网络渠道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1份,有效问卷251份,问卷回收率87.8%,有效率100%。问卷设计总共12个问题,包括网络视听媒体人才需求现状,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等三个部分,以期了解视听媒体行业对人才的素养需求。客观勾勒出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针对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一、调研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针对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要以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为基础。

根据调查结果所示,目前在专业技能方面,网络视听媒体人才在入职后最大的问题是采访能力,写作能力不足等,传统新闻传播基础技能急需提高,转型中的广播电视学更倾向专业方向技能的培养,而最基础的传统新闻能力反而弱化了。这对培养网络视听新媒体人才是一个警示。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能忽略传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扎实基础,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2.实践能力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时,其实习经历、社会活动与个人作品成为他们选择人才的最主要三个因素。由此可见,对于应用型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来说,实践训练至关重要。

3.“软能力”的培养成为媒体需求的新焦点。

“软能力”主要体现为“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竞争生存能力等。调查显示,视听新媒体行业内提出的高校毕业生最让媒体不满意的前五项中,除了“采访能力不足”、“写作功底差”外,“抗压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弱”、“创作力不足”等均属于“软能力”范畴。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成为媒体需求的新焦点。

4.新媒体运营和管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从目前我国网络视听媒体的招聘情况来看,媒体单位明确表达希望高校毕业生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运营技能,了解互联网前沿信息。“内容生产”、“技术研发”、“整合营销”成为网络视听媒体最需要三种人才,掌握一定媒体运营与管理知识会让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占有较大优势。

二、全能型视听新媒体人才能力构成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看出媒体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多元的,既要懂传统的新闻传播,又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强,还需要媒体运营管理知识。因此,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二是,面向多种行业的媒体人才;三是,全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能力培养方案,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知识为主的核心专业能力。

视听新媒体虽然由于载体的不同,会导致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不同,但在媒体的核心——内容生产方面,较传统媒体并没有太大差别。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市场份额的逐年上升,各大高校均对传统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大多增设了“新媒体”课程模块,甚至为此,删减了部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相关课程。然而,媒体对毕业生“采访能力弱”、“写作能力不足”的反映,显示出,新媒体关注的仍然是传统新闻传播的基本技能。这些新闻传播传统技能依然是网络视听新媒体人才的核心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需要坚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安排相关课程。在扎实基础之上,再增添体现新媒体传播理念的课程,如“融合新闻学导论”等课程,形成“以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技能为主,新媒体传播理念为辅”的核心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2.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拓展能力。

新媒体需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尤其是懂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包括VR、PR、PS、APP等),特别是VR人才,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的全球VR人才供需报告显示,在全球VR人才的三大梯队中,代表性的美国、英国、中国的VR人才占比分别为40%、8%和2%。在人才需求方面,中国VR人才需求量高达18%,居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本的采、写、编、评、摄等专业核心技能外,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还需要培养各种现代新媒体的传播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的拓展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课程,如:《视听新媒体制作》、《数码摄影实例应用》、《三维动画与影视特效》、《网页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

3.媒介运营管理的专业复合能力。

从媒体的招聘岗位来看,近年来大量媒体均将运营与营销人才作为招聘重点,其比重在人才需求中达到了40%以上。传统的单一能力不太能胜任媒体人才需求,“一招鲜并不能打遍天下”,而“一专多能”,即既能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又能熟练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技能,还能进行媒体运营的人才将会大受各类媒体青睐。

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运营管理”隶属于经济管理学知识范畴,但我们具有熟悉媒体行业、了解内容生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互联网新媒体运营管理类课程,可以打造出时下媒体急需的全能型、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特性,可以增加重管理轻技术的媒体运营管理类课程,如《网络营销》、《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管理》、《自媒体运营》、《现代广告学》等课程。

4.提升“软技能”的综合能力。

无论是传统的采写编评核心专业能力、还是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的操作能力亦或懂得媒介运营与管理的能力,都可以称为实实在在的专业“硬技能”。然而,从业内人士对毕业生工作的反馈来看,除了专业“硬技能”外,辅助专业技能顺利实践转化的“软技能”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软技能主要体现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但由于能力综合性涉及面广且量化考查可行性弱,所以体现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或通过部分课程目标设定以模糊的姿态存在于各专业课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需要将“软技能”细化,并安排针对性的课程。

三、“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构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体更青睐综合性、全能型人才,但综合能力的培养涉及知识面较广,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一要课程数目多,二要课程类型多,一切要围绕“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1.缩减单个课程课时,增加课程数量。

纵观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一般本科生毕业需要完成180左右的学分,但其中通识课、人文基础课约占1/3左右,再加上集中性实践环节学分,留给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大概有90个学分左右。这90个学分要覆盖专业各种“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培养,为了確保核心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将大部分课时分配给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而体现人才“综合性”的选修课的空间很少,甚至有的院校任选课和限选课都是“限选”,“开几门选几门”,无法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为了拓宽选修课的知识面,增加课程种类,可将课程课时(包括通识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控制在48学时以内,以此增强课程的广泛性,加大学生选择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课程模块化.技能培养细分化。

除了选修课程数目偏少,目前各大高校还存在一定共性的问题,即课程(尤其是选修课)设计性不强,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增加课程的种类与数目,另一方面还可将专业课程针对不同能力需求的培养,分成不同模块,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适应广播电视学的转型,根据视听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程模块大致可包括“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以传统采写编评摄课程为主)、“创新能力模块”(以策划、赏析、评析、中外比较类课程为主)、“新媒体操作技能模块”(以新媒体技术应用软件课程为主)、“媒介运营管理模块”(以媒介经营类课程为主)以及“沟通表达能力模块”、“国际传播能力模块”等。

3.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实践能力。

对于应用型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来说,实践训练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实践完成的实践作品能让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容易获得媒体的青睐;另一方面,就能力培养而言,无论是采写编评的核心专业能力还是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外都需要实践进行融汇贯通、内化为种种专业技能,而各种体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软技能”训练更是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作为各种能力培养的聚集点,我们需要对该类课程进行强化。

四、“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7年《160家媒体招聘信息分析报告》显示,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中,“能力”与“经验”分别排名第一、二位。由此可见,媒体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实操性”很强的人才。为了满足媒体市场的需求,我们也需要构建相应的“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

1.增加实践课时,搭建“全覆盖式”实践教学。

大多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理论课程讲授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实践训练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相关课程中设置部分课时以作实践训练:二是,通过高年级的实习实训课体现出来。但这种设置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依附于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以实习实训为主的集中性实践,不应该仅在高年级进行。面对媒体对从业人员“能力”与“经验”的高要求,这种实操式实践训练应该是从入学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增加课程实验课时。一方面,针对媒体市场需求增加现代新媒体传播技能课程,如《视听新媒体制作》、《三维动画与影视特效》、《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理论课中,增加实验课时,如《电视编辑学》、《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等课程均可增加相关实验课时,训练学生相关技能的实践力。

其次,依托校内实训平台,以社团活动形式不间断实践。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一般设有如报纸、网络电视台、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实训平台,可让学生在课余以社团活动的形式,从大一开始就进入相关实训平台,严格按照媒体制作流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形成覆盖全学期的持续性实践训练。

此外,还可以针对实习单位的要求,延长认知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长。如此,实验课程连同实训环节、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毕业实习,全覆盖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全形成。学生在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实践能力能得到持续性强化训练。以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经过调整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更全面、深入。

2.增强团队意识.模拟实操训练。

在《160家媒体招聘信息分析报告》中,媒体在招聘人才职业素养里面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分别是“团队”、“合作”、“承压”、“抗压”等,表明媒体对从业者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承压坚强性格品质的重视。一个媒介产品想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各个团队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合作配合,而真实媒体工作需要长期熬夜、高压下持续工作,从业者没有对行业的极强热爱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很难胜任高压高强度媒体工作。从我们对视听新媒体行业的调查中,也反映出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入职后最不满意的地方就包括“抗压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弱”、“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不难看出,这些为媒体所看重的能力其实属于“软能力”范畴,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形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相关能力,满足媒体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专项设置。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要增强团队意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所有项目都可以“团队”形式来完成。在团队工作中,让学生领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规则,老师需专门设置团队合作考核环节,对该项能力进行测试,引发学生的重视度。此外,团队合作是需要技巧的,在团队项目合作中,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其次,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适应“高压”的工作常态,校内实践需尽可能模拟现实媒体工作状态。这主要体现在实验课以及持续性校内实训中。媒体的“高压”主要表现为工作的强度与时效要求上,为了尽快让学生适应现实媒体的工作节奏,校内实践过程中,对实验课程的安排,可从大一开始,逐渐加大实验课程的数目与课时,增加项目训练强度;在校内实训中,可提高内容更新的频率,模拟媒体工作紧迫感,让学生在校内实践中逐渐适应媒体工作常态,最后顺利接轨社会实践。

3.提高平时成绩考核比例,变“结果考查”为“过程考查”。

传统实践课程考查,主要通过最终完成作品(主要是视频作品)来进行成绩评定。虽然这种考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但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文案写作”、“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以及“组织管理”等能力均无法得到准确反映与全面评估,而这些能力又都是业内媒体重点关注的职业能力。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平时成绩考核比例,强调实践过程的重要性,增强实践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细化考核评估环节,整个实践过程的重要能力考核点都纳入考核指标中,真正将传统的“结果考查”变为“过程考查”。

总之,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人才的核心能力构成,还是对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都必須以媒体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当今媒体急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月:《媒介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传媒》,2017年第8期

[2]杨丽、唐俪瑕:《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新闻知识》,2017年第9期

[3]陈冬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为例》,《科技信息》,2013年第9期

[4]王蕾:《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刘茜:《“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2期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